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历代赋分类及其特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36 浏览:10897
论文导读:
赋自汉代正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立的文体,开始了它自身独立发展演变的历史。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赋的文体形式随着时代更迭和文坛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类别形式,大致来说,如按篇幅字数分,赋有大赋、小赋之别,汉代以大赋为主,间杂小赋,到魏晋六朝,小赋占了上风,此后,赋在文坛不成主流,大、小赋之说便随之淡化,相对而言,大赋多系设为问答的韵散间出结构,小赋则一般句式灵活多样,以四言句为主,具骈俪化色彩。而按文体类式分,赋又可分诗赋、骚赋、骈赋、律赋、俗赋、文赋等多种形式,它们分别在各自朝代的文坛上呈现不同的体式。从基本体式倾向看,文学史一般认为历代赋的表现形式为:先秦诗赋、两汉骚赋(大赋)、六朝骈赋、唐代律赋与俗赋、宋代文赋以及明清的律赋和文赋(也有称清代股赋的)——当然,这样说,绝非严格之分,只是指其代表性的大致倾向而已,并不能涵盖文坛的全部现象,有些朝代的文坛上,其实是一种形态的赋占主导地位,其他形态的赋并存,或一种形态的赋出现,其他形态的赋交替出现。
以下,拟就历代各种赋的分类,按其形貌特征,分别予以阐述。要说明的是,在阐述之前,似应先对扬雄的“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作一评述,扬雄属于在汉赋诞生初期对赋的形式特征最早发表独到见解的一家。
扬雄对赋有他的独家看法,这一看法是他在自己早年曾经从事赋创作之后产生的。《汉书?扬雄传》载,扬雄早年对司马相如所撰“弘丽温雅”之赋“心壮之”,“每作之,常拟之以为式”,这使他问世了不少赋作。但后来他的这种态度变了,随着他认识到赋并无“风”(讽)的功能,却“极丽靡之辞,闳侈巨衍”、“非法度所存”,于是便“辍不复为”。他说:“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扬子?法言》卷二)这就是说,在扬雄看来,撰写赋作品是他早年年轻时代所为,其时因慕司马相如之赋而下笔撰就,现如今回头再看,这赋乃纯属“童子雕虫篆刻”了——可见,扬雄到壮年时,大约是自身认识水平提高了,看不上这“童子”所为东西了,于是乎直呼“壮夫不为也”。正因为有了这个认识,扬雄大约也就比较直接地提出了他对赋的独家认识和见解——赋可分作两类:“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他说:“或问: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赋也益乎?曰:必也淫。淫则奈何?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扬子?法言》卷二)在扬雄眼里,汉代人所著赋,都具有“丽”的特征,而这个“丽”,所谓的“诗人之赋”和“辞人之赋”都具备,问题是它们两者在“丽”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分别呈现了不同的特质——“诗人之赋”是“丽以则”,“辞人之赋”是“丽以淫”,也就是说,前者的艺术表现特征是“则”,后者的艺术表现特征是“淫”,两者可谓判然有异。具体反映在作品上,作为诗人的屈原,笔下所撰乃是“丽以则”,其“丽”遵循了“则”,而作为辞人的司马相如,其笔下展示的乃是“丽以淫”,“丽”超越了度,过分了。造成他们两者差异的原因,扬雄认为:屈原作品所述乃“上援稽古,下引鸟兽”,内容具体、丰富、充实,而司马相如作品却是言辞“过以虚”且内容“华无根”,于是乎,“事胜辞则诗”、“辞胜事则赋”,两者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了。由此可见,扬雄的论断,一语点破了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汉赋忽略思想内容、崇尚靡丽形式的弊病,而屈原作品其时虽然广义上也被纳入赋的范畴,却毕竟不同于汉赋,正由于此,扬雄才会对司马相如的赋作嗤之以“雕虫篆刻”,以为“丽以淫”,而极力推崇“丽以则”的“诗人之赋”。
笔者认为,其实屈原作品严格地说,并不属于赋的范畴,因而扬雄这里所说的“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实际上多少透露了他认同这一区别的端倪。
下面,对赋自汉及以后历代的分类名称及其特征作些简要概述。
首先看诗赋(诗体赋)。作为“赋者,古诗之流也”(班固《两都赋序》),毫无疑问,诗是赋的来源之一,而赋体文学中不光有四言诗的形式,更有以四言为基本句式的诗体赋,早期如荀子《赋篇》中的《佹诗》(不全为四言诗),以及西汉前期的多篇赋作,如刘向《屏风赋》等,而尤以扬雄《逐贫赋》为代表,几乎通篇四言,且主客答问形式显具赋体特征,其他还有如东汉赵壹《穷鸟赋》、蔡邕《青衣赋》,以及魏晋曹植《蝙蝠赋》、左思《白发赋》等,均可属诗赋范畴。有学者以为除四言诗体为诗赋外,五七言诗体的赋作也可作为诗赋(诗体赋)。笔者似不拟苟同。这里的问题是,五七言诗体的产生要晚于赋的产生,即赋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正式确立乃在西汉时代,而五言诗的产生一般认为在东汉,七言诗就更迟了,因而对于诗体赋而言,五七言似乎难以构成其体制的必要成分,说其属于诗体赋,显然说服力欠强,比如骚体赋,其句式乃模仿楚辞的体式,而楚辞产生的时代显然早于赋,故称带有“兮”字句的赋为骚体赋,应该是可以成立的。如果一定要说有五七言的诗体赋,笔者以为其实际乃是赋的诗化过程的表现,或谓此类作品应是赋作品的走向诗化,甚至是篇名有“赋”字,实际作品应属于诗。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即句中不含虚字或节奏类字的五、七言诗,如荀况《佹诗》(部分)、赵壹《疾邪赋》以及班固《竹扇赋》等,不过,汉赋中所出现的五、七言句式,大多是在赋篇末的“乱”、“颂”、“系”等中。
其次要说明骚赋(骚体赋)。这里先要辨清骚和赋是两种不同的文体,骚是骚(楚辞),赋是赋(汉赋),两者不可混淆,由于汉代人辞赋不分(如《汉书?艺文志》),造成文学史上往往对骚(辞)、赋二种文体概念和形式的混乱。骚赋,这是个偏正词,特指赋文体的一种,而以骚体的形式表现。从时间上来说,骚赋(骚体赋)的产生在西汉早期,其命名乃因之于楚辞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7ctime.com
,即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离骚》在文学史上称为骚体诗),由此,模仿楚辞体式的赋作品便被称为骚体赋,其形制与楚辞几无差异,作品题名都有“赋”字,篇中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多带有“兮”字的句式。可以说,骚体赋既是“骚体”,又是赋,是骚、赋二体交叉结合而生的特殊文类,它属于赋的范畴,却是骚体的形式,其代表作论文导读:夫人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王粲《登楼赋》,王褒《洞箫赋》等。与骚体赋同时衍生的有所谓“九体”,其形制类同于屈原《九歌》和宋玉《九辩》。作为骚体赋的一种特殊形式,“九体”的作品主要是两汉及其后模拟楚辞“九”类之作,如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等。再看大赋、小赋。所谓大、小赋,主要就其篇制
如贾谊的《吊屈原赋》,以及司马相如《长门赋》、《哀二世赋》,董仲舒《士不遇赋》,汉武帝《悼李夫人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王粲《登楼赋》,王褒《洞箫赋》等。与骚体赋同时衍生的有所谓“九体”,其形制类同于屈原《九歌》和宋玉《九辩》。作为骚体赋的一种特殊形式,“九体”的作品主要是两汉及其后模拟楚辞“九”类之作,如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等。再看大赋、小赋。所谓大、小赋,主要就其篇制和字数而言,如大赋是“体国经野,义尚光大”(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的“鸿裁”,小赋是咏物或抒情的“小制”,当然也关涉到作者胸襟、创作宗旨乃至作品的表现风格等方面,如大赋往往“苞括宇宙,总揽人物”,而小赋则“随物赋形”、“触兴致情”。具体来说,大赋,也称散体大赋,篇幅宏大,辞藻繁复,铺排夸饰,其题材内容以描绘山川、京都、宫殿、游猎等对象为主,极尽铺陈之能事,多为呈现宏伟结构的长篇巨制,行文格式一般采用主客问答形式,前有序言,中间正文,后有结尾(乱辞),代表作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司马迁对之的评价是“虚辞滥说”、“靡丽多夸”。大赋的体式中有一种所谓的“七体”,缘于西汉枚乘的《七发》,后人仿其体,遂成“七体”,全文以问答为体,且凡问必七,以问为主,以答为辅,是大赋的一种特殊体式,不同于一般赋的体式。小赋,又称短赋,一般体制短小,相比大赋,它的结构精巧,辞藻明丽,描写真切,语言趋于流畅,句式灵活多样,多四言句,且往往押韵,题材内容或为直接抒情,或借咏物寄志,大致分抒情小赋和咏物小赋两类,代表作如张衡《归田赋》、江淹《恨赋》、陶渊明《闲情赋》、谢庄《月赋》、庾信《枯树赋》等。大赋,盛行于汉代;小赋,则多产于汉魏六朝。
如按赋文体在历代的流变情况,则赋有称为古赋、骈赋(或俳赋)、律赋及俗赋和文赋。
古赋,泛指产生年代比较早、属于先秦两汉时代的赋作品,它相对其后的赋在风格上显然显得古朴,故称古赋,一般来说,古赋实际上可以涵盖上述的诗赋、骚赋以及通常所称的汉赋。
骈赋,或称俳赋、排赋,俳(排)即对称,它和骈体文(骈文)概念有叠合处,骈即对偶。不过,严格地说,骈与俳还是有区别的,骈偏重于辞句的对偶形式,俳则除有对偶因素外,还有谐戏俚俗成分,这里按历代的沿袭说法。骈赋特征是讲究语言形式的对称、骈偶,它产生于三国两晋时代,兴盛于南北朝及其后,其赋作由于语言形式追求骈俪化,讲究句型的整齐划一和词性的对称,多以四六句式交错隔对,俗称骈四俪六,从而形成了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这种骈赋一般属对精工、声律协调、用典繁密、崇尚丽辞,代表作如曹植《洛神赋》,成公绥《啸赋》,陆机《文赋》,潘岳《怀旧赋》、《闲居赋》等。
律赋,讲求对偶、声韵与格律的赋,起于六朝,盛于唐代(故亦称唐赋)和宋代,元明两代低落,至清代又显主导地位。南朝梁陈骈赋作家讲究对偶声律,开了律赋先声,到唐代科举试赋,“诗赋取士”,在南朝骈赋基础上,提出了更严格的声律要求,重视韵律和谐,讲究对偶,以四六句式为主,从而形成了句式偶俪、音韵谐协(限韵)、辞藻华丽、典故繁复的律赋。由于唐朝律赋的应试性质(也包括宋、清的律赋)和对格律程式的严格要求(尤其限韵),致使律赋鲜有佳作。然唐赋中也有突破律赋的非律体作品,显示了独特的风格特色:它们大多艺术构思新颖、语言平易流畅、呈现散文化色彩。唐代还有一种俗赋,一般认为其流行于民间,并出现于敦煌,这类作品大多内容新鲜、语言通俗、形式活泼、诙谐滑稽、故事性强,作品如《韩朋赋》、《燕子赋》以及《神乌赋》等,比律赋在文学史上更具艺术价值。
文赋,源于楚辞《卜居》、《渔父》及汉大赋“首尾之文”(祝尧《古赋辩体》卷三),早期也可称为散体赋,不拘骈俪,与汉大赋的一些作品如司马相如《长杨赋》等有关。它正式的定义应该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系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文体革新,复兴古文,反对骈文,北宋欧阳修、苏轼继承韩、柳,兴起诗新,创作清新活泼的文赋作品,从而大大冲击了律赋,开了文坛一代新风。文赋的特点是韵散结合、用韵宽泛(甚至不押韵)、结构灵活,其文体呈现不拘一格、长短皆宜、多用散文句式的格式,显示了散文化的特质,可以说,这种体式的赋超越了之前任何一种赋体,赋予了唐宋文坛(尤其宋代)赋体文学以新鲜血液,致使唐宋时代尤其宋代的散文创作出现了新面貌。不过,由于文赋作品过于偏重“文”的色彩,不免“诗”、“文”两者比例失衡,赋的成分淡化,且文中议论、说理成分过浓,加上宋代以后科考律赋的社会条源于: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件等因素,致使后代文坛难以为继,文赋转向衰落。文赋的代表作如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前后)等。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