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国内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204 浏览:32777
论文导读:O后的业绩下降之谜”呢?由于在研究期间中国市场上SEO的方式主要是配股,增发性质的再融资较为少见,因此本文就以配股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会计业绩角度,对我国资本市场上“SEO后业绩下降之谜”进行了研究。文章中运用基于行业分类的横截面修正Jones模型对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行估计,运用Spearmen相关系数衰相关系数证明公司配股前盈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越来越成为会计乃至金融、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对2006-2011年《会计研究》上发表的有关盈余管理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从而对文章进行简单的评述以期能把握从新会计准则实施前一年到2011年来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的主要方法、现状及研究趋势。
【关键词】盈余管理;盈余操纵
盈余管理作为会计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吸引着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形成了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盈余管理研究由实证会计研究中的报酬计划假设发展而来。他们对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已接近30年,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本理论,成为现代会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领域。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学者开始了对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到现在为止,我国学者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笔者对2006-2011年《会计研究》所发表的有关盈余管理文章按照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两种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类,进而来阐述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进行简单的评述,以期能把握从新会计准则实施前一年到2011年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的主要方法、现状及研究趋势。

一、文献回顾

按照一般研究方法即实证研究还是规范研究将有关2006-2011年《会计研究》所发表的有关盈余管理文章进行梳理如下:

(一)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赵春光(2006)采用比率比较方法和分布检验方法研究上市公司是否利用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进行了盈余管理,是否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达到避免亏损的目的,资产减值对公司盈利与否和盈利增长与否的影响。统计结果证明了以下四个结论:减值前亏损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减值前亏损并且无法以转回资产减值避免亏损的公司会以计提资产减值进行big bath,为下一年盈利做准备;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会以资产减值进行利润平滑化的盈余管理;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盈余下降。这些结论与《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一致,也是不允许转回已确认资产减值的缘由。
杨旭东、莫小鹏(2006)选择了于1999-2001、2001-2002、2002-2003三个年度区间分别在市的所有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直方图法和概率密度函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在对每个上市公司连续三年的ROE分布情况进行跟踪观察的基础上,研究了新配股政策出台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并揭示了盈余管理的特征,得出了每一次配股政策的变化会引起盈余管理现象发生变化,当配股政策对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中的每一年的ROE都有限制时(如前两次配股政策),上市公司单独一年的盈余管理现象便十分明显,当配股政策放宽对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中每一年ROE的限制,而改为对连续三年ROE之和的定量规定时(如200l年的新配股政策),上市公司单独一年的盈余管理现象减弱了,如6%、10%现象的弱化与消失,但上市公司以连续三年作为盈余管理期间的现象出现了,如雏形已现的18%现象,配股区“挤位”现象等;不管配股政策如何变化,上市公司始终存在通过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的动机;盈余管理更多的表现为将利润调高而不是调低这三个结论。
陆正飞、魏涛(2006)研究了我国1998一2001年间上市公司首次配股后会计业绩下降的现象。在发达成熟的资本研究生论文www.7ctime.com
市场上,股权再融资(SEO)后公司业绩一般趋于下降。那么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是否也存在“SEO后的业绩下降之谜”呢?由于在研究期间中国市场上SEO的方式主要是配股,增发性质的再融资较为少见,因此本文就以配股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会计业绩角度,对我国资本市场上“SEO后业绩下降之谜”进行了研究。文章中运用基于行业分类的横截面修正Jones模型对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行估计,运用Spearmen相关系数衰相关系数证明公司配股前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配股后业绩下降越多。建立模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配股前操控性应计利润与配股后业绩的关系。结果表明,配股公司在配股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无后续融资行为公司配股后业绩下降且操控性应计利润在配股后发生反转,这充分为配股前盈余管理存在机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有后续融资行为公司在配股后仍进行盈余管理以继续尽可能维持较高的业绩。但是,这两类公司配股后流的减少表明,配股前盈余管理仅能为配股后业绩下降提供部分解释。
构建真实交易主要途径是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本身是一个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当它失去了公平的市场谈判基础时,常会成为非正常的交易安排,经常被管理层用来操纵盈余,包括关联销售和资产重组等。孟焰、张秀梅(2006)选取了2001—2004年147家因关联交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本文选择作为替代方法的横截面琼斯模型来计算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即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总额(DACC),利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作为股权集中度的衡量指标,利用托宾Q值衡量公司价值,建立了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与关联方利益转移关系的多元回归模型,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回归结果实证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与关联方利益转移的关系。发现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是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股权集中度与关联方利益转移的关系较为复杂;资产规模越大关联方利益转移的程度越高。
吴联生等(2007)运用参数估计的方法研究显示1998年至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每年都存在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大约为非上市公司的13倍;两类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因为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在年度上的分布比较稳定,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严格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和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未能抑制股票市场所促生的盈余管理动机。
王建新(2007)运用回归分析的模型研究发现,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比例与公司设置独立审计委员会、公司管理层的薪酬外部竞争优势、公司盈利水平、公司是否亏损显著负相关与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两职合一、公司是否当年扭亏显著正相关,表明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显著地影响了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这一盈余管理行为。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7ctime.com
本文对文献按一般研究方法来划分可以明显的看出,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学者们采用实证方法的较多,而规范性研究较少,这可以说明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在规范性研究的方面还有更大的空间,这为学者以后的研究提供方向。另一方面从文献回顾可以看出,所谓的“线下项目”盈余管理,包括非流动资产出售、债务重组交易等,这一部分盈余管理活动在我国已经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遗憾的摘自:毕业论文任务书www.7ctime.com
是,更具常态性和隐蔽性的“线上项目”交易操纵行为,在我国目前还属于研究空白,因此也是一块非常值得开发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杨旭东,莫小鹏.新配股政策出台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6(1).
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J].会计研究,2006(3).
[3]孟焰,张秀梅.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与关联方利益转移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6(4).
[4]陆正飞,魏论文导读:陈冬华.论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应去道德化——种规范分析的路径.会计研究,2009(3).吴战篪,罗绍德,王伟.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与盈余管理研究.会计研究,2009(6).申慧慧,黄张凯,吴联生.股权分置改革的盈余质量效应.会计研究,2009(8).毛新述,戴德明.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9(12).潘越,吴
涛.配股后业绩下降:盈余管理后果与真实业绩滑坡[J].会计研究,2006(8).
[5]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J].会计研究,2007(2).
[6]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2).
[7]王建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J].会计研究,2007(5).
[8]于李胜.盈余管理动机、信息质量与政府监管[J].会计研究,2007(9).
[9]代冰彬,陆正飞,张然.资产减值: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12).
[10]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8(9).
[11]张昕.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8(4).
[12]白云霞,吴联生.信息披露与国有股权私有化中的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8(10).
[13]陈冬华.论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应去道德化——种规范分析的路径[J].会计研究,2009(3).
[14]吴战篪,罗绍德,王伟.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与盈余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09(6).
[15]申慧慧,黄张凯,吴联生.股权分置改革的盈余质量效应[J].会计研究,2009(8).
[16]毛新述,戴德明.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9(12).
[17]潘越,吴超鹏,史晓康.社会资本、法律保护与IPO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0(5).
[18]谢德仁.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之遏制:来自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1(3).
[19]陈小林,林昕.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属性与审计意见——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1(6).
[20]李芬,赵业虎.盈余管理国内文献述评——基于2004-2009年《会计研究》所发论文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