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巧用电子白板呈现课堂中音、诗、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394 浏览:21782
论文导读:的“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多么可爱的小儿呀,你能读好吗?指名读、齐读。(2)大儿锄豆溪东。除了最“喜”的小儿,还喜欢谁?(大儿)(出示:“大儿锄豆溪东”)这里锄豆是什么意思?(在豆田里锄草)如果你是大儿,此时你会想些什么?(3)二儿正织鸡笼。中儿又在干吗呢?(出示画面:中儿正织鸡笼)(板书:织笼)多幸福的一家子呀!能

一、教学片断

师:课前让我们玩个游戏,看图片猜古诗。让我们现在走进古诗城堡,瞧,在每张牌的背后藏着一幅画,看到画面,你想到哪一首古诗? 出示图片:《山行》、《绝句》、《池上》、《村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居》等。

(一)诗词对比,体会特点

1.师:刚才我们回忆了高鼎的一首诗《村居》。(板书:村居)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词题目也叫《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板书:清平乐)
2.比较诗、词的不同体裁。
3.齐读题目。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这里的“村居”是什么意思?(乡村生活)
2.词人笔下的乡村生活是怎样一幅画卷呢?拿起书,大声读两遍,注意读准每个字音。 (学生自读)
一读:读准字音(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二读:读出词的节奏韵律(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听它的节奏,停顿。);三读:读出词的韵味,你一定听出这首词的节奏和停顿了吧。指名读,学生评价。

(三)细读品味,想象意境

1.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是一样,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板书:一幅画)
2.好一幅温馨祥和的画面啊。在这些人物中,你最喜欢谁?(板书:喜)读读相关的语句,小组里说说你的理由。

3.学生交流。

(1)最喜小儿无赖。看,这就是小儿,他会怎么卧?(学生想象)一个“卧”字我们就想到有许多姿势,有侧卧、仰卧、俯卧,不管怎样,肯定是小儿最舒服的姿势,你们再看他的小脚丫,在来回的晃来晃去,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词中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哪个词?(无赖)你知道无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多么可爱的小儿呀,你能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2)大儿锄豆溪东。除了最“喜”的小儿,还喜欢谁?(大儿)(出示:“大儿锄豆溪东”)这里锄豆是什么意思?(在豆田里锄草)如果你是大儿,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3)二儿正织鸡笼。中儿又在干吗呢?(出示画面:中儿正织鸡笼)(板书:织笼)多幸福的一家子呀!能不令人欢喜吗?谁来读读词的下篇,不仅要读出喜欢,还要读出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勤劳、小儿子的活泼。(学生人情入境地吟诵)
(4)醉里吴音相媚好。过渡:那老两口在干啥呢?(出示画面)他们俩在干什么?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理解“吴音”、“相媚好”。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什么感觉?能用一个字说说你的感觉吗?(醉)为什么而醉?
学生交流:你瞧,这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与清新自然的乡村美景构成了一幅和谐、祥和的乡村画面。
古人写词原是为配乐而唱,一首词就是一首歌,(板书:一首歌)咱们一起跟着优美的音乐来唱一唱。(师配乐《明月几时有》唱词)

二、教学反思

1.诗中有画

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一开始就设计了古诗城堡环节,将画面藏在背后,点击白板出示相关的图片,让孩子看图猜古诗,大大调动了学生对本课的关注兴趣,后面的词的学习、师生互动埋下了伏笔。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只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白板出示隐藏的画面,一点一点的丰富画面,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画中有情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运用白板的即时批注功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批注,帮助学生体会词表达的意境;“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使用了白板中的音频播放工具,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的朗读配乐。使古诗词的诵读更有韵味,更有意境,使课堂更加生动。学生配乐而唱,此刻,学生伴随着柔美的音乐,浮想联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读中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设计教案时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个别读,听录音朗读、齐声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词后让学生反复朗读,配乐朗读,配乐吟唱。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同时,出示相应的画面,展现与之相适应的意境,让学生伴着舒缓的音乐,特定的背景画面中反复诵读古诗词,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也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