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个性化把握科学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469 浏览:84945
论文导读:
1多样导入让教材更具吸引力
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要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持久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能否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使学生尽快入情、入境,是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1.1情境导入法

如在教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时,以谈话形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过年时,家里来了很多客人,要烧水招待客人(课件演示水烧开后向外漫溢的过程)。
画外音:咦,壶里的水为什么往外溢呢?
学生猜测:可能是水蒸气的原因;或者是水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是水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同时顺势点题(板书课题“液体的热胀冷缩”)。

1.2图片导入法

例如,在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时,首先问学生:在漆黑的夜晚,是什么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在引导学生关注“电”之后,师生再一起来欣赏城市的夜晚灯火璀璨的美景图片,再加上教师充满的讲解,学生就会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1.3操作导入法

例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首先要求学生尝试用各种办法使课前准备钢尺、橡皮筋、塑料直尺、纸张、橡皮筋等发出声音来,直接观察它们是怎样发声的。然后让学生在小鼓的鼓面上撒上泡沫颗粒,再敲击鼓面,学生通过观察鼓面上泡沫颗粒地跳动来感知鼓面是如何发出声音的……通过这样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实践与观察、猜测与探究、点拨与验证,使学生在积极的动手操作中逐步验证自己的假设,明白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密切相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课内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又能丰富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获取知识并感受到探究的快乐。

1.4悬念导入法

在教学《水》这一内容时,如果直接把一杯水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运用科学观察方法来概括出水的特征,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不浓,势必会影响探究的效率。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度地设置了一点悬念:用干净的深色瓶子把要观察的水“包装”了起来,让学生对瓶中的液体感到神秘,激发起他们的探究。先依次出示酸奶、油、雪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7ctime.com
碧、可乐这些学生熟悉的液体,学生很容易根据包装认出来,然后出示装在深色啤酒瓶里的纯净水(事先除去啤酒瓶的盖子和商标纸),这时有学生说是啤酒,但马上就引来了其他学生的质疑,瓶中的液体到底是什么?学生争论不休,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一瓶不明液体上,迫切地想去研究它!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投入到了科学探究之中。

1.5游戏导入法

如教学《光的反射》一课时,让一名学生走到讲台前蹲下,让讲台挡住他全身,让其他同学看不见他。然后,让一名学生到教室后面的黑板写字,让在讲台前蹲下的那个同学“猜”。结果,不论这些同学在黑板上写什么字,都总能被讲台下蹲下的这个同学“猜”对。同学们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要求教师作解释。于是,教师先让在讲台前蹲下的那个同学说说是怎样“猜中”的,接着教师再出示“潜望镜”让学生观看,学生对“潜望镜”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了解“潜望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于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稳定、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则不感兴趣。因此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注意规律组织好教学,通过上述这样一些灵活的导入方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堂堂课都能趣味盎然,学生也就能积极思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了。
2注重衔接让教材活起来
现行科学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思路和模式。教学中教师必须学会创造性和科学地处理教材,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进行灵活地教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根据教学内容,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设计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沉和浮”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例,笔者采取以下方法处理。

2.1灵活调整教材顺序

本单元共有8课,第1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主要是通过观察多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初步认识物体沉浮与物体的种类(材料)有关,与同种实心物体的大小无关;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分析、再通过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知道当物体大小相同时,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当物体重量相同时,则大的物体上浮,小的物体下沉,并进而通过研究,知道当物体大小不变时,改变重量可以实现下沉、上浮(漂浮)或悬浮;第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探究物体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物体体积(排水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或浮;第4课《造一艘小船》,主要是进一步研究物体在自身重量不变的情况下,物体的体积(排水量)越大,越能漂浮得高;第5课《浮力》采用感受的方法和测量的方法,研究能上浮的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第6课《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则是利用测量的方法研究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同样受到了浮力;第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研究同一种物体在不同浓度(密度)的液体中的沉浮情况;第8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主要是进一步研究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
通过备课之前对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细致分析,笔者认为教材的教学编排顺序并不十分合理,所以把教学步骤作了相应的调整,顺序改为第1课第5课第6课第7课第8课第3课第4课第2课,这样处理的结果,既可以使教材内容前后更具有逻辑性,又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2.2相机整合教材内容

仔细分析本单元的内容结构,不难发现,第3课与第4课,第7课与第8课,在内容上十分相近,所不同的只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究,也就是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加深而已。特别是第3课与第4课的探究内容并没有较前一课有什么改变。所以笔者先把第7课和第8论文导读:课的内容整合起来,着重探究马铃薯在不同浓度(密度)的液体中,在不同种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进行观察与测量。而把第8课中的实验探究“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这一内容暂时删除,延至第2课,即经过教材顺序处理后的最后一课进行。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7ctime.com上一页12
课的内容整合起来,着重探究马铃薯在不同浓度(密度)的液体中,在不同种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进行观察与测量。而把第8课中的实验探究“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这一内容暂时删除,延至第2课,即经过教材顺序处理后的最后一课进行。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