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87 浏览:16342
论文导读:
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如能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笔者在长期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挖掘课程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我们可结合教材,深入挖掘。如笔者进行“电磁感应”教学时,对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指南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学生从中了解到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就被我国人民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也是我国人民制成的。学习“地磁场”时向学生介绍,因为地理两极和地磁两极并不重合,所以磁针所指的南北方向不是地理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稍微有些偏离,最早记述这一现象的是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比西方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发现这一现象早了四百多年。通过这些课程资源的挖掘,学生从中了解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对人类的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再如笔者在进行“简单机械”一节的教学中,利用阅读教材向学生介绍了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实际应用,学生通过对古代的科技成就的了解,必然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师用自身的精神魅力、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受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这是由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学生往往会争先效仿教师良好的道德风尚。就拿一次演示实验来说,虽然很简单,教师在操作中表现出的对实验器材的充分准备,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准确表述实验现象,以及在实验结束之后对实验器材和实验废品的进行的规范处理,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素养。初中生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性认识,并非一张白纸,任由教师摆布。基于此,我们在教育时,要多考虑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这样才更能被学生接受,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陶冶情感的过程。教师自身弥漫的精神魅力、人格魅力也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一言一行、仪表服饰等都能在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美的感染,甚至是教师的每一次精心的备课中,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师体现的敬业精神不仅让学生感觉节奏轻松明快,而且在心中能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并能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陶冶了情操。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兴趣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校教育。如今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教会学生记住多少物理知识,而是应该带领他们掌握物理学的钥匙,使之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动机。比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物理趣闻及我国最新的科学成就,或者多举一些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实例,就能使学生理解这样的道理:物理学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最终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如人类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促使发电机的发明,使人类步入电气化的新时代。人们根据古代独木舟利用浮力的知识,发明了轮船、潜水艇等水上交通工具,进而气球、飞船利用浮力而升空的事例。针对目前石油、液化气持续上涨的局势,分析寻找新能源的开发,以及新能源给人类带来的方便,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和珍惜能源的意识。无疑,生动的实例既给学生以启迪,又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深远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的意义,唤起他们探索身边科学和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四、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科学的基础学科。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运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拘泥于教材,大胆设想,积极思考,不怕困难和挫折,认真实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发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研究,但是要培养学生的求实、求新,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做出应该的实验现象、验证物理规律,还要求学生认真做出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对待,分析实验中可能产生的误差以及讨论减小误差的方案。这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7ctime.com
样学生就不仅是看到一个实验现象、验证了一个物理规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思维品质,在协作中养成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习惯。
总之,深入挖掘和及时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把握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对教材合理定位,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在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就必定能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智育并举。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丰利镇四明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