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81 浏览:9789
论文导读:
摘 要:在不断推进的历史课程改革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历史归纳、比较、分析等各方面的能力,成为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历史教学中巧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深入理解历史知识,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深化认识,从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在应用比较法过程中应遵循可比性原则、适用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比较法;作用;原则

一、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理解知识。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这一课时,将美、英、法、联邦德国和日本五国的经济政策进行比较,就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发现五国经济政策的相同点,即都应用国家政权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推行国有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发展科教文化事业等。也可以对比出不同点,即不同国家在干预经济发展时表现出干预程度轻重的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核心就是发展经济的理念和模式的变化,即国家干预经济的新理念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通过比较,便于化解教学中重难点问题。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人教版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这一课时,如何让学生理解“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是教学难点,以“赫鲁晓夫改革”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纵向对比改革前后苏联的经济状况,并得出“改革后经济上有一定的成就,但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的结论,再通过一系列材料、数字引导学生对比改革前后“苏联经济上高度计划、单一公有制,政治上高度集中、过度集权,思想上认识僵化、观念落后的状况”是否发生根本性变化,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改革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未能从根本上纠正体制弊端而失败”这一结论的含义了。既化解了难点,又突破了难点,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通过比较,可以深化认识,得出“新知”。再以“苏联的社会改革与挫折”一课知识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将苏联三十多年改革历程与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历程进行比较并逐步分析,先对比中苏改革结果:一成一败;再比较分析两国制定的改革措施:一个切合实际,一个不切合实际;然后引导学生剖析呈现上述不同的思想根源:两国的改革领导人物在制定措施时对两国传统模式的弊端的认识有很大区别;再比较两国改革措施中对人民利益的重视程度:中国的改革把人民利益始终放在首位,而苏联的改革却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逐步分析比较,学生不仅掌握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缺点及失败的根源,也深刻认识到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是正确的、伟大的,而且还能得出“改革过程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是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改革措施的前提”“改革者个人素养也影响改革的效果”“经济建设,民生为重”等这些新的认识。

二、运用比较法应遵循的原则

1.可比性原则:在运用比较法时,历史事件或人物之间应有广泛的联系,比较对象之间应具有可比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学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明治维新”等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就可以从背景、领导阶级、斗争方式、意义、教训等方面进行比较,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而比较“戊戌变法”和“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变化”这两个知识点,则很难将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并找到可比的内容,牵强附会,则失去了比较的价值与意义。
2.适用性原则:在具有可比性的对象间进行比较时,比较的内容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尤其是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比分析的内容不仅要有深度,还要有比较价值。还是以比较“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为例,单从改革措施本身来比较,学生得出的结论也局限于措施本身是否得当,是否切合实际等肤浅层面,如果还能引导学生从制定措施的影响因素,措施反映的改革理念方面进行深入比较,学生就能得出上文提到的“改革过程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是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改革措施的前提”“改革者个人素养也影响改革的效果”“经济建设,民生为重”等深刻的认识,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这样的对比,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有思考价值,更有现实意义。
3.主体性原则:在运用比较法的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进行比较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则应处于主体地位。还是以上文中提到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这一课为例,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具体措施时首先引导学生归纳并比较改革措施的异同,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形成不同改革措施的原因,学生得出国情不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认识程度不同,以及领导人个人素养的不同等,再次引导学生对比改革举措折射出的改革理念有何异同,学生思考得出两国改革中处理“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富国与富民”的关系思路不同,每一比较环节都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在不断分析思考,不断的得出新结论、新认识。这样的比较才能真正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始终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是运用比较法的出发点,也是最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7ctime.com
终归宿。
4.系统性原则:(1)在运用比较法时,不能孤立地运用,而是要和分析、归纳等其他方法结合起来系统的、综合地运用,才能完成对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的认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能力的培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常用、巧用包括比较法在内各种教学方法,坚持不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历史教学是一个有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比较法是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中的常用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正确有效使用比较法,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有利于学生构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更能提高学生历史认知能力,增强历史意识,在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