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重大城市事件公共空间设计-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336 浏览:82042
论文导读:asedontheexampleofPublicspacedesignof2010ShanghaiExpo,11block,Pudongsite,thispaperrationallyexploresthechallengesofdesignofpublicspaceunderthecityeventanddealswiththespatialpatternstrategies,foilingspatialatmosphere,humanityexpressedapproachesaswellasopera
摘 要:2010年上海世室外场地公共空间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设计研究工作。本文以上海世浦东片区11个组团(地块)的场地公共空间设计为例,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城市事件下公共空间设计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以及应对的整体布局策略、空间氛围烘托、人性化的表达以及展会期间运营管理配合等措施。
关键词:上海2010世;城市事件;临时性;公共空间;人性化;设施;运营管理
Abstract:Public space design of 2010 Shanghai Expo is a complex and comprehensive design research work.Based on the example of Public space design of 2010 Shanghai Expo,11 block, Pudong site, this paper rationally explores the challenges of design of public space under the city event and deals with the spatial pattern strategies,foiling spatial atmosphere,humanity expressed approaches as well as operational management measures during the Expo.
Keywords:Shanghai Expo 2010;city events;temporary;public space;humanity; Facilities;operational management
1008-0422(2012)08-0095-07
1引言
2010年上海世,一次探索未来城市发展,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具有为各个国家在特定的空间载体中搭“台”展示自己国家的经济、科技与文化实力的的功能。在信息时代,当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不再遥不可及时,人们对世博的关注渐渐的从实体展品转变成对整体世博园区的交流空间的重视,其外部公共空间将为大量的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国家的人们提供 “全球狂欢”以及消费的场所,以及为各式展馆提供“背景”与“环境”,其物质实体、空间格局规划设计等将有别于一般的城市开放空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城市之间为了提高竞争力,往往通过举办大型的节庆活动以及展览会等城市促销手段展示城市的“软实力”,这种类型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设计将会越来越多。本文以世外部公共空间的设计(如图1)为例,将对这种类型城市大事件中公共空间进行探讨。
图1-上海世浦东场地
图2-浦东11个组团场地公共空间所在范围及涉及内容
图3-世184天期间实时客流趋势图
图4-场地中需要落实的配套设施
2世博场地公共空间面临的巨大挑战

2.1 室外场地空间的临时性

上海世园区规划从一开始便把园区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有机成分,其总体布局统筹了办博需求和后续开发利用,形成园区“一主多辅”的总体空间格局。浦东园区后续保留区在世博轴高架及两侧的“四馆”(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外),会后将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和文化演艺中心,形成“一轴四馆”的核心保留格局。此区域外的240多个外国国家馆、国际组织馆展区所在A,B,C三个片区内的11个组团(如图2)将被拆除,作为后续发展储备区域,本论文所涉及的浦东室外公共空间为这些国家以及国际组织馆的环境,也是为了满足世博184天的展示需要,涉及广场、绿地、高架、配套设施等要素。

2.2 巨大参观人群的压力

综合政府目标、潜在需求和市场运作等各方面因素,本次世客流总规模为7313.08万人次(如图3)。以浦东片区为例,浦东园区的到达客流量据预测将承担70%,从而浦东的人流总规模目标将达到5120万。整个世日均客流量为40万人次,高峰日客流量为60万人次,极端高峰日客流量为80万人次,实际统计中出现过103.27万人次的极端值。由于展馆和配套设施等建筑的面积是固定的,据测算容纳的人数大概在10万人左右,那么高峰时候的人流大部分将由场地公共空间来消化。以高峰日客流量为例,取同时在场系数0.7,将有32万人分布在外部公共空间,世开放空间用地为197hm2,人均室外场地为6m2,极端高峰时公共空间面临的人流压力将更巨大。人流总体上呈现:人数多,密度高,使用时间长的特点。

2.3 室外场地涉及内容的系统性与庞杂性,动态性

2.3.1室外场地公共空间设计内容的系统性

场地公共空间设计内容包括240多个外国国家馆、国际组织馆区地块所有广场和楔形绿地。具体为:广场系统,绿地系统,高架系统、夜景系统以及配套设施系统等。其中广场又分为五大洲主题广场和14个展会广场,绿地分为楔形绿地和广场绿地。同时还要满足包括控规、演艺、交通、商业、安保、物流、信息、夜景、标识、环卫等20多个专项研究成果的要求。

2.3.2室外场地要求落实配套设施的庞杂性

7313.08万参观人数,184天会展期,人数多,时间长,要顺利举办就需要容纳下大量配套齐全的设施(如图4),提供高水平的人性化服务。

2.3.3室外场地空间与展馆,配套设施的动态衔接性

世场馆主要由“国家自建馆”、“租赁馆”和“联合馆”组成,除了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租赁馆”和“联合馆”由主办方统一设计建设,建筑与场地公共空间的衔接稳定。40多个外国国家自建馆,由于设计、建设的时间差异等诸多原因,致使展馆建设具有动态性;同时场地公共空间涉及到几十个相关配套设施,由于其复杂与专业性,落实深化相关指标也需要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导致外部公共空间设计也随之动态调整。

2.4 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

上海世展会时间为2010年5月1号到10月31号,将会遭遇梅雨、台风、高温等灾害天气的影响。梅雨季节在6月中旬7月上中旬,通常持论文导读:
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7、8、9月为高温月份。夏季持续时间一般140天以上,以2008年为例:5月20日入夏,10月11日入秋,夏季持续时间144天(如表1)。
事实上统计数据更严峻:2010上海气象数据6月10日入夏,9月26日入秋,共110天。上海世期间>33℃的高温天气为60天,占33.3%。
因为世持续的时间长,根据世的一般特点,随着开园后的媒体的介入与宣传,势必出现随着上海季节气温的上升,人的数量也持续升温的情况,通过实际数据统计上看(如图5),世博期间日均>30℃高温的天气入园人数没有减少,日入园人数39.5万人次占整个比例的66%,所以提供合适的遮阳、降温设施将成为世博期间漫长夏季里的最大的挑战之一。
图5-世184天期间高温天气与入园人数关系

图6-外国国家自建馆
3 室外场地公共空间的角色定位
除了上述的挑战,同时场地中的外国国家自建馆,极富创意与张力,各参展国通过国家展馆表达对未来城市及可持续发展的构想,代表了各自国家当前的科技与文化水平。如法国馆的“感性城市”,英国国家馆的“让自然走进城市”等 (如图6)。在会展期间,这些展馆就是“布景”的演出舞台,也是世的主角,届时人们的主要注意力将被这些创意奇特的展馆、展品以及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所吸引。从物质空间实体结构而言,假如这些展馆建筑是“图”,那么外部公共空间就是“底”,是“背景”与“环境”,同时由于本次世室内的极端容纳人数只能达到12万同时在场,室外公共空间将面临人流巨大以及室内展馆空间有限的双重压力,届时将成为承担主要人流的 “容器”。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世博也是一次“室外世”,因为当展览不再仅仅是“展品”同时也是文化与城市生活理念碰撞的时候,就不仅要重视室内的展示空间,也要关注室外的交流空间。
在这个前提下,室外场地空间要处理好:1)会展期间与后续利用的关系,减少资源的浪费,2)在合理有序的落实大量配套设施的同时,也要满足为展馆提供室外展示、小型演出、游人的休闲活动、排队等候以及人流疏散等空间功能需求;3)同时进行合理高效的人流组织,使得高密度人流在高温等恶劣气候以及有限的室外空间条件下的被动等待变成积极的参观游览,将“等候”、“参观”和“互动”、“游览”成为室外空间的主体行为。
4总体空间布局结构
室外场地公共空间结构表达要注重整体协调性,简洁大方,处理好与展馆,配套设施以及舞台演出等的关系,使场地成为一个积极的交通与交流空间,成为室内展馆空间的有利补充。
对于广场与绿地两个系统,广场空间布局采用“方正、秩序” 格局,而绿地空间布局呈“曲线、自然”格局,两者在对比中形成呼应(如图7)。
在此基础上广场体系按照功能要求,划分为:交通性空间,过渡性空间,广场核心空间,遮阳休憩空间,演艺空间以及部分展馆的室外展示和等候空间。其空间界定主要采用铺装的纹理与色彩来界定(如图8)。
过渡性空间是整体铺装的基底,是联系各空间的主要界面,形式上采用灰色调为主色调的网格状。网格尺度大小以图形识别以及结合施工伸缩缝设置的便利性综合考虑定位为6m*6m。采用网络化铺装的目的在于:结合展馆及配套设施形成严谨有序的空间结构,是园区整体规划布局肌理的沿袭;具有明确的方向感与秩序性,便于引导人流;能够较好衔接场地中形式各异的展馆形态,以及积极应对如个别展馆移位、并馆等动态性问题,易于整合场地设计中出现的各种设施布点要求。
将参观者进出广场且与高架、道路、相邻地块进行连接的交通性空间,采用导向性较强的低彩度线性铺装纹理。
广场核心区,休憩区根据具体主题设计运用高彩度色或是特色的材质纹理的方法来界定。
个别展馆的室外展示和等候空间主要对空间边界作色彩界定区分。这些局部空间采用面大量广的过渡性空间进行衔接与过渡。
人流可以短暂停留与休息的楔形绿地则通过“水墨,自然”的概念,呼应滨江绿地的“滩”和“扇”,形成“曲”中有直的空间。功能上,“曲”的绿地利于营造富于变化、以小见大的空间且满足人的驻足停留。直的“植物通廊”既保证风道和视线的通透、同时又能利于疏散东西向的展馆之间人流。同时在植物空间上采用乔木加耐践踏草坪的模式,没有地形,保证人流通行(如图7)。

图7-总体空间布局结构(广场“方正”与绿地的“曲线”)
图8-广场体系功能空间划分(C07地块为例)
图9-分级别标识系统引导
5室外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5.1总体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面对这种特殊的城市事件下的室外公共空间的复杂性,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首先是临时性,需要将功能性与后续利用统一考虑,如倡导使用造价低廉,可循环回收材料;减少地面固定设施,尽量采用可移动的形式,以利于会后移走,进行二次利用;设施小品的设计模数化、标准化、易于拆卸重组等;设施小品采用采购、回购、租赁以及捐赠相结合的方式。
对场地中的巨大人流进行高效合理的组织与引导,主要采用:1)标识引导:园区内的标识系统分级别运用地图导向、设施引导、名称动态信息等进行人流引导(图9)。2)廊状遮阳体系引导:结合园区以东西向高架平台为主南北向为辅呈鱼骨状的人流特征,在公共空间设计了纵横穿插成源于:论文的基本格式www.7ctime.com
网格状的廊状线形遮阳体系来引导人流(图10)。3)铺装引导:铺装采用对应的纹理,“交通性空间”采用导向性较强的线性铺装纹理对人流进行引导(图11)。
此外,室外场地基本以平地为主,尽量减少高差,基本不设水体。场地广场上的许多设施如休息坐凳,树箱绿化,一般广场表演舞台,临时遮阳、移动厕所等尽量采取可移动和可快速装卸的特点,以应对临时场地巨大人流的挑战需求。
在场地空间十分紧凑情况下,为了对诸多配套设施做到合理的安排,有序的组织,相互之间不干扰,形成系统性,应该遵循:1)配套系统就近布置的原则,如医疗急救车位布置在援助设施中的医疗室附近,餐饮设施与垃圾收集设施,购物设施与银行银亭等(图12);论文导读:
2)关联系统一体化布置的原则,在不影响功能发挥的前提下,提倡设施的集约化设计,减少占地,如坐凳与遮阳系统的结合,信息广播、视频监控和中杆灯的结合处理等(图13)。3)功能设施的空间分布应与人群分布密度相一致,设置不同的服务半径,以提高设施的利用效率,方便人群使用。如垃圾箱、饮水机等的布置。
图10- 网络状遮荫体系引导
图11- 线性铺装引导
图12- 配套设施集约化
图13- 功能设施关联化
图14- 世五大洲主题广场
图15- 主题广场主题体验单元
图17- 世演艺舞台
图18- 世环境小品

5.2 重视营造互动体验的公共空间氛围

5.

2.1五大洲文化演绎与“体验单元”

在广场系统中,其文化主题的演绎集中在五个主题广场:为亚洲、大洋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由于每个人对文化的理解不同,同时从抽象的文化理念到景观的空间载体的表达更具有难度。最终通过文献、问卷等途径,确定选取自然环境元素与空间的文化意向元素来表达五大洲文化,提取“大洲的性格、自然环境、材料与植物、色彩”这5大元素进行空间载体表达(见表2)。
亚洲广场用“水墨“元素形成黑白灰空间,用“竹阵、竹伞”构成内敛含蓄的东方空间体验。大洋洲广场让自由曲线形成“海洋岛屿”,描绘出一幅温婉宁静的土地画面。欧洲广场提取了拥有欧洲客厅之称的“圣马可广场”线条形成秩序严谨的空间感受。美洲广场上生长出热带雨林里的苍天大树,这抹浓绿与自由包容的文化共生。
非洲广场以“撒哈拉之眼”和“沙漠绿洲”为元素,用和斑纹与的非洲馆立面呼应,释放出热情奔放(图14)。
同时在五大主题广场内的核心空间设置“体验单元”,面积约几十平方米,以不影响广场交通为准。体验单元形式统一中有变化,纹理和材质呼应大洲印象。内容可以代表五大洲特色,体验形式可以结合虚拟现实、多媒体技术和高科技互动技术,让观者从五感上全方位得到体验,实现展馆活动的室外互动(图15)。
除了主题广场外,246个国家和地区展馆间散落十几个大小不等的展会广场,是展馆之间和展区之间的室外广场空间,主要为世博园内各展馆区提供室外展示、小型演出、游人休闲活动、排队等候及人流疏散的场地空间。缓解展馆内人流压力,同时体验城市生活(图16)。
5.

2.2 设置演艺舞台

在五大洲广场以及组级广场设置表演舞台,同时在一些外国国家自建馆外开辟国家的户外展示空间,以184天每天平均3场表演估计,世博期间约有2万场的演出,每天吸引观众超过20万人。演艺内容以展示主题风情歌舞活动以及户外音乐会和演唱会为主,以及小型的文化演艺活动,将馆内的活动拿到馆外来缓解由于世博期间人流过大,展馆过于拥挤的现象[3]。舞台的设置尽量加大人群的观演面,舞台分为:中心式舞台或是背景式舞台,其中背景舞台背景的设置不得遮挡其他展馆的入口面为主。观演区的设定兼顾到人群在展馆排队等候区的人群可以观看演出,并且从观众的可能行为和观赏视线出发,将观演区划分为从舞台往外4m的“控制区”范围和4m到30m左右的“最适区”(图17)。
5.

2.3环境氛围的烘托

世总体规划布局的结构为“园,区,片,组,团”,形成的组团是一个个的由展馆建筑所围合的具有传统“街区”氛围的广场公共空间,展馆建筑最高控制在20m左右,广场面积从几千到几万平方米不等,形成适宜人体尺度的空间感受,便于人的活动与交流。在场地设计中通过设置合理的街俱小品强化“街区”氛围,呼应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如各种组合盆栽的花钵、花境;体现片区色彩意向的移动花箱、树箱;融合壁面绿化,垂直绿化的绿柱、花球;便于拆装组合的各种人性化休息坐凳;,烘托环境的主题旗帆(图18);符合场地风格的各类灯具等。此外,在广场与楔形绿地中的植物设计,世博期间运用色彩丰富、季相变化明显、景观效果较好的上海地带性植物,营造色彩缤纷、热烈欢愉的展会环境。

5.3 人性化细节体现

世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的高低的直接体现在场地中系统完善的配套设施,满足人在世博围栏区的安全而有序的活动。除了设置合理规模的四大建筑设施:餐饮、购物、功能与援助、厕所外,同时针对上海特殊的气候条件以及有史以来最大的人流,人性化细节还体现在:遮阳、降温、坐椅、饮水,此外对夜景照明、标识导向等进行合理设计。现以遮阳降温、坐凳、饮水为例。
5.

3.1 遮阳降温

除了楔形绿地本身具有遮阳降温的能力外,广场等遮阳问题主要通过对借鉴往届世遮阳措施的经验,人流交通组织、建筑日照进行分析等对遮阳进行合理设计。重点要解决:遮阴布局形式与位置问题;遮阴类型与技术问题;遮阳数量与比率问题。也就是“遮哪里?怎么遮?遮多少?”这三个方面。
通过对日本爱知、西班牙萨拉戈萨世以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遮阳的分析,尽管都设有特色遮阳但还是存在些遗憾:遮阳设施数量和实际遮阳效果并不理想等问题,所以应该引起上海世关于遮阳问题的关注。
首先是遮哪里,主要是基于对场地的人流流线的分析:以东西向高架平台为主,南北向高架及楼梯出口以及园区公交形成的南北向人流为辅呈鱼骨状,遮阳布局形式结合人流走向形成线性网状的遮阳体系,其中高架平台形成东西向的主廊道,纵横向设置次廊道。同时通过道路行人流量及各地块展馆的冷热程度的预测,结合园区各个地块的人流量,遮阳设施位置应结合地块空间的不同情况灵活调整。最后,借助ECOTECT、TANGENT软件对夏季日9:00(AM)—16:00(PM)日照阴影分析以及场地太阳辐射分析,得出场地一些南北向广场可以利用展馆间的阴影区来遮阳的结论,对遮阳体系内需设立的遮阳设施进行精确定位。值得说明的是结合场地人流形成的网状遮阳体系在对场地人流的引导有着积极作用(图19)。
其次是怎么遮?主要探讨的是遮阳体系内的遮阳设施类型,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分为高架遮阳、设施遮阳以及绿地遮阳三种形式,其中设施遮阳又可以分为:固定不可拆卸遮阳设施(占30%)、临时可拆卸遮阳设施(占70%),以及世博运营期间的临时可移论文导读:类一等奖参考文献上一页12345下一页
动遮阳设施(根据需要)。
通过对场地具体地块人流的微观系统模拟,对于人流量大以通过性为主的空间采用“线状临时可拆卸阳遮阳”,而对于人流量相对较小的区域,宜采用“片状固定不可拆卸遮阳设施”或用树箱绿化结合座椅形成休憩场所(图20)。
遮阳设施必须考虑单元化、标准化、组合灵活、拆装方便。材料的选择既要遮阳还能避雨,同时要能防台风等。
最后是遮多少,初步设计场地11组团综合遮阳率从16.8% 到36.6%,平均遮阳率30.5%(相对于室外场地面积),遮阳面积达到152304m2。
试验表明,遮阳设施下的雾喷降温相对于阳光下效果更好(相比不设雾喷温度低5-6℃),且人体舒适度比较高。在人流相对较为集中的广场休憩区域结合固定遮阳设施进行雾喷降温设置,综合考虑降温效果、能耗、水耗、湿度等指标,采用高压雾喷技术和低压两相流雾喷技术,根据水雾蒸发吸热的原理,使用水为原料,利用压力,使水通过设备内部的微孔撞击雾化,形成自然水雾,以达到降低局部空间的环境温度的效果。
广场核心区旁,结合集中成片的“固定遮阳伞”和“移动树阵”构成广场“遮阳休憩空间”,采用低压喷雾设备进行降温。悬挂型终端结合附着物主要应用广场带遮阳棚的休憩空间,立柱型终端主要应用于带移动树阵的休憩空间和演艺空间中的观演区。
考虑在广场上人群行走方向的不确定性,降温设备的布置也无法确定,只能选择在人流较为密集的广场通过性空间结合移动式遮阳设施布置喷雾终端设备,使其成为喷雾降温覆盖的降温通道。
贯穿于世博场地主要东西向的高架步道除了交通功能外,也适于作为休息空间。结合高架下的步行通道顶棚,东西向每2m一个,南北向每1m一个高压喷雾点,并适当利用加风装置,在高架底下形成荫凉的通道(图21)。
5.

3.2座椅设施

座椅设计中,椅子的数量如何确定,空间如何布局,单体座椅怎么设计便于拆装组合,椅子如何和遮阴结合,什么样的椅子利用率最高,人行走多长时间才需要坐下休息,通过人机行为学做了系统研究。
座椅主要分布于主题广场、组级广场、场馆周边、高架遮阳区、绿化区等共五大类区域,分为固定式和可移动式两类,80%的坐凳结合遮阳设施,其中70%为可移动坐凳,采用成品,模块化生产可拼装组合。固定坐凳主要是结合固定遮阳设施、绿地、高架步道等有遮阳的区域设置的特色坐凳。并结合各功能区设计不同的风格,如主题广场中的座椅抽取各大洲的文化元素, 将坐凳功能与雕塑功能结合起来,呼应五大洲的文化,达到功能与美的统一(图22)。
世博控规要求每m2/2座,通过人体体能数据分析得出的数据每m2/6.5座才能基本满足世高人流量。在11地块场地设计中,座位总数已达到2.68万座,5.36座/100m2。同时针对使用面积较为紧张的条件,为提高坐凳的利用率和场地的座位数,加宽大部分坐凳面宽以增加可坐人数。在运营期间,经过近6场试运营以及后续的3个月中的的调研与反馈,为应对坐凳数量不足的情况,根据需要增加4万个座位的凳椅
5.

3.3直饮水设施

结合相关厂家的数据并根据饮水实验确立了数据并建立了理论模型,计算整个园区室外直饮水龙头需求总数,达到两千余个,考虑到接水龙头的使用率较高,最终实施饮水、接水龙头总数共1508 个。直饮水项目将节省近350 万吨自来水和2 亿多个水瓶,并减少1760t 二氧化碳排放。
饮水点服务半径结合明确后的龙头数量及场地设计实际情况设计为100m。158 处饮水点分布于园区各处,远离广场核心区,布置于集中休憩区、绿地空间,减少对参观人流快速通过带来的影响,同时利于游客寻找及使用。
各饮水点采用成品不锈钢的单机直饮水机,每组直饮水机有50cm、70cm、90cm三种不同高度,以满足残疾人、儿童等不同参观人员的用水方便。直饮水龙头的喷嘴倾斜安装并设防护装置,接水龙头可供游客用自带水杯或水瓶快速接水饮用。运营期间,考虑细节的人性化,每台饮水机前张贴《饮水机使用指南》。并在每台直饮水机上增加遮阳伞(图23)。
作为直饮水的补充,可口可乐与伊利公司在园区内各地块中的购物、餐饮等公建服务设施中设立了多处不同规格的直售点及自动售贩机,部分展馆也设立了数处售卖亭,为室外排队等候、观演与休息的游客提供饮水需求。

5.4 展会期间的运营管理的配合

2010年世是以城市为主题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人数最多的世,其能否成功举办,除了上述物质空间营造外,还要加强世博期间的运营管理,应对不同情况积极制定应急管理措施与应急预案。
如针对极端高密度人流与高温天气,可以采用减少舞台演出规模,在观演区增设临时可移动遮阳设施,必要时下面增设临时坐凳等。在广场、绿地空地中结合临时遮阳增加临时座椅或席地而坐,在人行集中的通过性空间临时增设移动式喷雾设施。在非餐饮高峰时段开放餐厅,让人就坐避暑;在运营期间餐厅、购物等设施应增加饮料的售卖,以保证极端高温天气下的饮水服务保障。
另外,应该加强直饮水安全、洁净等形象宣传,以增加直饮水使用率。广场演出时,采用志愿者或是可移动的隔离栏等进行人流的合理引导,以及对于热门展馆采用预约机等。
图16- 世风格各异的展会广场
图19-世网状遮阳体系
图20- 世各类遮阳设施
图21- 世高压与低压雾喷降温系统
图22- 世座椅系统
图23- 世室外直饮水系统
[注]
项目支撑:上海世(浦东园区)场地设计(国际竞标第一名中选方案)
上海世浦东临时展馆及配套设施项目景观设计(第一名中标)
主持主创:林选泉、刘月琴
项目获奖:2011年首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二等奖
2009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
2011年上海首届风景园林学会优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一等奖
2009年度上海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2009年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三届建筑创作奖佳作奖
2010年度上海 优秀工程咨询一等奖
2008年第七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作品展类一等奖
参考文献论文导读::资料来源:中国2010年上海世规划区总体规划.孙施文,王佳宁.城市中的世博与世博中的城市.规划师,2006(07):9~1

1.资料来源:.上一页12345


资料来源:中国2010年上海世规划区总体规划.
孙施文,王佳宁.城市中的世博与世博中的城市[J].规划师,2006(07):9~11.
[3]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