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看哲学与传播学相互推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428 浏览:37083
论文导读::“信息的交流和分享”,“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转”③等等,但这些定义都是依据传统的研究策略而得出的,都缺乏对人主体性的关注。所谓人的主体性,是指人的主体意识和倾向以及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属性的总和,它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主导性和意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传播活动
【摘 要】本文简要概述了当前传播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并从传播三要素:传播者、媒介、受众这三个视角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播过程中遵循了传播学原则的事实,最后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众化的过程中赋予了传播学新的思维视角,从而也充分证实了在实践过程中哲学与传播学是相互推动,相互借鉴、相互发展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哲学与传播学;相互推动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早在中国十七大报告中便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前提基础。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由抽象转变为具体、由深奥转变为易懂,用通俗的大众语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在人民群众中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内化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内在共识,成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使群众能够自觉地把理论运用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简单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要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如果从传播三要素(传播者、媒介、受众)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还可概括为:传播者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借助各种传统或现代化的媒介,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多种传播模式,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大众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成果这一讯息,使大众理解、接受、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并逐渐自觉地内化为自己实践中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过程中,其中传播者主要是指中国领导下的政府组织、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及社会团体和一部分独立的马克思主义者;要传播的讯息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成果;受众则是大众,即广大人民群众。①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遵循传播学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关于传播者、媒介、受众三个方面也必须遵循传播学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主体大众化。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由于受到传播技术和手段的限制,一般群众不能实施传播,那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传播者主要是梁启超、陈独秀、孙中山、、李大钊等思想领袖,因为他们作为传播者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他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表的言论、出版的书籍,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愿意相信,愿意参照去做,这极大地引领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然而,在现代传媒高速发达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主体已经从政府、国家、统治阶级等精英阶层主体逐渐以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向传播主体大众化进行演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受众大众化。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在我国普及之前,纸媒只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看哲学与传播学的相互推动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而今天这一缺陷得到了克服,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水平比较低的群众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受众,并且声音与图片的传播比文字印刷的传播更加能吸引受众,传播效果更佳显著。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媒介大众化。传统媒介如广播、电视和报纸,它们与受众间仅仅是单向的传递关系,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然而网络的出现彻底转变了这一现象,网络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受众通过网络不仅可以有选择性地主动获取信息,还能够对传播内容提出反馈意见、跟信息传播者做实时的交流与对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受众只要有一台能连通网络的电脑,就能够从网络中得到马克思主义有关的大量理论信息,并跟外界研讨马克思主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传播学新的思维视角
哲学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从哲学角度对人文社会科学进行研究往往能有新的认识。传播学在上个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发展,传播理论越来越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解读和指导研究。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多次使用“交往”、“精神交往”、“交往形式”等概念,虽然我们不能把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交往”范畴简单地与今天传播学中“传播”概念划等号,但是他们对人类交往的探索却完成了对人类传播现象的一种独特解读。②
国内关于传播学的定义有:“信息的交流和分享”,“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转”③等等,但这些定义都是依据传统的研究策略而得出的,都缺乏对人主体性的关注。所谓人的主体性,是指人的主体意识和倾向以及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属性的总和,它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主导性和意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传播活动也是一种实践方式,是构成社会的一种重要的实践方式,是客观的,需要各种物质基础,但更是精神性的,是主体的一种意识性。④与动物之间的传递“信息”不同,人的传播是具有能动性、意识性、主导性和创造性的传播活动,尽管这样的传播活动也必须依赖于各种物质基础,比如传播手段、技术等,但这些是次要的,人际传播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主体性的传播需要。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解读传播学,让我们知道了传播中的人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机器,而是有着丰富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的人,是在主动地接受和传播信息,并用传播来构建社会的人。但传统的传播理论都忽视了这一点,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大众化,更多的学者愿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指导传播学研究,从某种作用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传播学新的思维视角,从哲学思维看传播理由会使我们的理论更全面而深刻。
4 结论
当然,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语言,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不光只是理论创新、语言通俗化,还涉及不断提高国民素养和理论认识水平,需借助各种各样的现代化传播手段和技巧,因此,就有必要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欣喜地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了传播学新的思维角度和思维方式,哲学与传播学相互交论文导读:袁光锋.运用现象学策略建立马克思主义精神传播哲学的初步设想.湖南大众传媒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注释:①黄晋华.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1:18.②李庆林.传播的逻辑体现了资本的逻辑.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料学版,2005
融,共同推动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晋华.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2]李庆林.传播的逻辑体现了资本的逻辑[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料学版,2005.
[3]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M].新华出版社,2003.
[4]袁光锋.运用现象学策略建立马克思主义精神传播哲学的初步设想[J].湖南大众传媒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注释:
①黄晋华.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18.
②李庆林.传播的逻辑体现了资本的逻辑[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料学版,2005:8.
③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M].新华出版社,2003:114,11-13,15.
④袁光锋.运用现象学策略建立马克思主义精神传播哲学的初步设想[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