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基于哲学诠释学视域文学翻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752 浏览:107742
论文导读: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摘 要】文学翻译可以借鉴诠释学思想,根据该理论分析可得出:理解的历史性与前理解对于译者的固有知识结构和素养有很大关系;视域融合是文本视域和理解者视域差异性的相互交融,文学翻译是译者在处理主客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效果历史视理解对象为历史的存在,为同一文学文本赋予新的含义。
【关键词】诠释学 前理解 视域融合 效果历史
1674-4810(2013)36-0003-02
诠释学又称为解释学或阐释学,主要阐述理解、作用、读者及文本之间的关系。而其中所阐述的某些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对改善、完善翻译研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伽达默尔在《真理与策略》一书中提出了三大哲学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以及效果历史。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偏见(前理解)与译者素养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第一大原则是理解的历史性。该原则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社会存活的基本属性、基本方式及基本事实。人是历史性的存在,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特定的历史局限性。也就是说,理解的主体(人或理解者)、理解的客体(文本)、译文读者及译文接受环境都具有历史性,并作为历史性而存在,因而理解也是具有历史性的。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这一历史性,而是正确评论和适应这一历史性基于哲学诠释学视域的文学翻译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也就是说,我们总是与历史处在相同的状态之中,解释者无法摆脱偏见而达到对文本作用的理解。
在文学翻译方面,译者作为信息传递主体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个体。翻译者的知识结构与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翻译的水平,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综合”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心理结构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就是“前有”。我们在对事物理解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已有的观点、看法加到我们的理解中去,这就是“前见”,是理解的一部分,而“前设”就是对事物具体理解的时候,头脑中对此的种种假设,没有无缘无故的理解。因此,“理解不仅具有主观性,还受制于前理解,一切解释都必定产生于某种先在的解释”,前理解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是处于相对开放的空间。这就决定了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完成。对翻译学习者来说,更多依赖于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的储备,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方面的,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只有正确、合理、恰当的理解才能忠实传达原文的作用。因此,翻译学习者应该从多方面深化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词汇层面、结构层面、语境层面和逻辑层面。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就是要把自身的前理解展现在译文中,这种夹杂了自身理解的文本解释也就会影响译者对文本进一步的理解。可以看出,前理解和理解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对译本产生影响。译者要使自己的理解更具有客观性,就要规范自己的前理解。

二、视域融合与主客之间对话

诠释学中解释者和被理解的对象都有各自的视域,被理解的对象——人文、经典、文本、文学、艺术作品都有它们自己所由来的历史视域。因此,当我们带着历史给予的视域去理解历史作品、哲学或某种文化时,势必会出现两个不同的视域和历史背景的冲突理由。解释者应抛弃自己的视域而置身于对象的视域,这种要求实际上是不可能达到的。理解应是解释者不断地从自己原有的视域出发,在同被理解对象的接触中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视域,从而两个视域相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这一过程即“视域融合”。
诠释学的“视域融合”为我们提供启迪,文学翻译中应注意主体间对话,各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相互交往形成一种内在的关系。这种对话已成为翻译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译界已注意到主体间性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在翻译实践中,由于译者与原文文本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起点、理解视角及文化背景,两个视域的互相尊重和互相包容,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翻译中的视域融合不仅体现着读者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更体现着两种不同文化的视域融合。借鉴诠释学的观点,首先译者应将自我融入作品的视域中,充分考虑原文本生成时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努力接近文本视域,实现译者视域与文本视域之间的融合,完成翻译中的理解阶段。其次,在翻译的表达阶段中,译者需将第一次视域融合的结果与译入语的语言文化视域再次融合,从而产生能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的译本。因此,原文视域、译者视域与译入语文化视域三者的融合构成了翻译的整个过程,而原文的作用也在跨文化的诠释中得到深化与发展。在文学翻译和建构中,译者总是在理解和阐释中投射自己的认识、情感和体验,融合自己的思想观念、艺术文学标准,甚至道德观念和政治意识形态立场。

三、效果历史与文学创新

伽达默尔还提出了效果历史的原则,认为“理解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效果历史关系”。文本的理解者和理解对象(文本)都是历史的存在,诠释者与文本结合在一起,不断生成新的含义,伽达默尔将这种过程称为效果历史,认为在理解中,理由的真正的、基本的本质,就是其本身的不确定性。理解始终是一种对话和交流,是一种不断的探求和询问。人类在不断的理解中超越自身,在不断更新发展着的“效果历史”中,始终不断地创新地写自己的历史。
从这个作用上讲,历史认识的研究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会不断转变,译者如何在文学翻译中进行创新格外重要,充分发挥译者的语言表现力和写作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整个文学再创造过程中译者必须做到的。要达到译者与作者在心灵上的沟通和精神上的契合,译者就得对原作的语言进行审美分析,不但要融入自己真挚的情感去体味原作字句里所包含的各种情趣思想,还要捕获新的信息,体会原作的言外之意。译者的审美情感能激发其艺术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将原作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一幅形象逼真的艺术场景和画面,使原作的美妙意境自然而然地进入译者的思想及心灵,从而得到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由此,译语表达手段和资源被译者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同时译者把自己所体验到的原作的审美意境“外化”为一种恰当的译语文字符号,这种艺术再创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维、心理论文导读: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和情感活动,译者的头脑始终处于高负荷的运转中。译者通常是根据原作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场景、语言表现形式、审美意象及情感思想做出符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审美判断和评价,这是因为作为艺术主体的译者,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等,因此他通常是根据自己的经验、阅历并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和情趣对原作进行阐释和评判。这时译者的审美素养对译作所产生的影响就显而易见了。要想创造出与原作艺术等值的作品,在尊重作者和原作的前提下,译者的思维理解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现力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四 结束语
作为当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中的重要思想流派,哲学诠释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前结构、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视域融合等哲学诠释学理论为探析翻译研究中的译者固有知识结构、创新性翻译等理由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重要的理论依据。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对翻译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Hans-Georg,Gadamer.Truth and Method[M].New York: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1975
[2]〔德〕加达默尔.真理与策略(洪汉鼎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德〕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等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孙会军.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阈下的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6]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