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个性化教育源流初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811 浏览:129798
论文导读:性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彼此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总之,无论是普教界的“主体教育论”还是高教界的“素质教育论”,都力图引导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重新体现和展示个性化教育思想。二、西方个性化教育思想发展轨迹(一)西方古代的个性化教育思想西方个性化教育思想的起点在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提出
摘要:个性化教育作为一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思想,并不是今天才提出的,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许多著名教育家都倡导个性化教育思想,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今天的计算机程序教学以及个别化指导教学等。本文笔者结合中西方教育史,重点从我国教育史上个性化教育思想寻踪、西方个性化教育思想发展轨迹和当今世界个性化教育实践及其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讨个性化教育源流。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教育实践发展趋势

一、我国教育史上个性化教育思想寻踪

(一)我国古代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个性化教育思想在中国自古有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最早提出个性化教学思想,孔子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就很注意因材施教,并将相应的理念贯彻到他一生的教育事业中。孔子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是重视和承认学生间的差别。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因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闻一知二”。这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了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然后,孔子一方面通过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来了解学生的志趣,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观察来了解学生,如“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等。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其学生的性情、才能与志趣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观察、判断。如“由也果”、“赐也达”、“球也艺”(这是从品格优点方面所作的分析);“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这是从缺点方面所作出的分析);“师也过,商也不及”、“球也退”、“由也兼人”(这是两者比较所作的分析)等。由此可见,孔子对学生的分析是相当透彻的。正由于孔子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或背后的“评头论足”,使得他对学生做出了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孔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因此,孔子的教育是因人而异的,教学只有做到了“各宜其所宜,各适其所适”才能使学生得到好的发展,孔子也因“因材施教”而名垂史册。
但是,孔子的个性化教学思想并没有在随后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发扬光大。究其理由,就是没有建立个性化教育的制度平台。孔子所做的,是凭借其个人人格来推行其教育思想。

(二)我国近现代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近现代的龚自珍、蔡元培、蒋梦麟等教育家的思想中也都体现出了个性化教育思想。龚自珍提出“不拘一格降人才”;蔡元培的“(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蒋梦麟认为教育就是发展人的个性,以至实现个人价值。教育要使个人享有自由平等之机会而发展其固有之特征。早在20世纪初,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在其《个人之价值与教育之关系》一文中就指出:“(教育有种种理由,究其极,则有一中心理由存焉。此中心理由惟何?日做人之道而已。做人之遭惟何?日增进人类之价值而已。”那么,教育如何实现个人之价值呢?“使个人享有自由平等之机会而发展其固有之特性”。蒋先生认为,教育必须发展人的特长和个性。在一学校中,在一课堂中,学生“此个人与彼个人相去远甚;有上智,有下愚;有大勇,有小勇,有无勇;有善弈,有善射,有善御。皆以禀性与环境之不同,而各成其材也”,““爪人各禀特殊之天性,教育即当因个人之特性而发展之,且进而至其极。我能思,则极我之能而发展我之思力至极。我身体能发育,则极我之能而发展我之体力至其极。我能好美术,则极我之能而培养我之美感至其极。我能爱人,则极我之能发展之爱情至极。各个人禀赋之分量有不同,而欲因其分量之多少而至其极者同”。可以说,谋个性发展的思想弥散于近代教育领域中,成为现代教育观念的基石。
“五四”运动的主题为“个性解放”,认为发展个性并非使各人皆具有同等之能力。否则的话,必至陶铸全体人民于一定模型之上,使各个人之特性荡然消失,而养成划一单调的作用。提出教育发展个性总要使受教育的人各尽其性,发挥各个最优长的本事,为社会做最有效率的事业。因此,教育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根据个人的特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让每个人在社会有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五四”运动出现了中国教育史上个性化教育的第一次。

(三)当代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当代的个性化教育思想在普通教育界主要有王道俊、郭文安等人提倡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在高等教育界主要有杨叔子、文辅相等人提倡的素质教育思想。以大学素质教育思想为例。它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大的教育思想变革,全面素质教育思想中就蕴含了个性化教育的思想,个性教育实质上是全面素质教育中一部分,素质教育必须落实到个体上,离开了活生生的个体,就没有素质教育可言,同样,个体的发展也必须落实到素质上,离开了素质的发展,就无所谓个性教育。由此看来,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彼此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总之,无论是普教界的“主体教育论”还是高教界的“素质教育论”,都力图引导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重新体现和展示个性化教育思想。

二、西方个性化教育思想发展轨迹

(一)西方古代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西方个性化教育思想的起点在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提出了“产婆术”的启发教育策略而名垂教育史册。苏格拉底从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策略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先向学生提出理由,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了,而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理由,使对方处于自相矛盾的地步而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从苏格拉底的引导和暗示中,学生得出他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这就是苏格拉底“产姿术”。据柏拉图记载,苏格拉底曾和一个目不识丁的奴隶讨论过几何理由,通过苏格拉底的不断启发、问答,最终引导这个奴隶得出了一个几何学上的结论。可见,苏格拉底的教育策略也是因人而宜、因材施教。
至于亚里士多德,则更是把教育作为一种个人发展的过程放在了第一位,他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依靠从内部发展的一种自我实现过程。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zzjylw/lw24767.html上一论文:浅论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的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