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传统精神教育意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35 浏览:16439
论文导读:
[摘 要]中国传统内容庞杂,良莠并存,但是以今天视角审视仍有精华内容具有道德教育意蕴。儒、墨、法、道从各自派系视角出发,虽观点迥异,但都从不同角度对今天的道德教育进行了有效的价值指引。
[关键词]传统;教育意蕴
[]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053 — 02
传统在几千年的演绎过程中,产生了个性分明的诸多派系,各派别之间思想交错纵横,纷繁复杂,尤以儒、墨、法、道四家思想最具代表,这四大学理派系思想深邃,内容庞杂,包罗万象,笔者仅就其中与道德教育相关的理由进行简单梳理、对比,以阐述其现今的教育意蕴。

一、儒家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几经波折最终成为封建社会御用哲学,成为中国人精神信仰支柱。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以今天视角审视,尤以义利、集体、德治、仁义等思想最具教育意蕴。

1.利他主义精神和整体主义观念

儒家的整体主义观念源于中国古代小农式的生产方式和内倾型的社会存在方式,生产力的落后、存活方式的限制使得古人意识到“离居不相待则穷”〔1〕P176,不得不选择和崇尚群居生活。更为主要的是先秦儒家早已意识自觉,从人性角度分析了“群”的成因和整体主义的重要性,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1〕P164并且对于群体内部关系做了规定,“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1〕P234,这样就在从上到下规范了整体主义理念之后,荀子又论述了群体得以良性运转的道德原则——利他。这自然又涉及到了义与利,义利观是儒家思想的重头戏,其基本取向是义大于利、以义为本、以义导利,而且以“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 〔2〕P8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P214为行动指南,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P355为人生理想和处事原则。这样就从目标树立到路径选择都为利他主义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这一思想属于积极人性,对后世影响甚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也起到了进步作用。
这种利他主义和整体主义的观念虽然在历史上被统治阶级充分利用为统治工具,压抑了人性,但是对于当今社会已经有泛滥趋势的利己主义无疑具有纠偏和导向作用,可有效的塑造完美的人生观、世界观,尤其针对可塑性极强的青年而言。

2.仁义为举的德政理念

中国传统的最大特色便是“政教合一”,封建统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的时候有效的将道德规范、道德原则等一系列道德措施配合政治手段双管齐下,德政兼施。可贵的是,传统社会这种“政教合一”的道德指向并不是单向度的,在将道德约束指向平民百姓的同时,对统治阶级本身也有着同样的道德束缚,众所周知的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观点就是此论调。儒家以孔子为先率,指出在阶级统治时德、刑的功能各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P15在直接对比中彰显了“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孔子之后孟子又提出著名的“法先王、行仁政”思想,更为可贵的是后儒对为政以德的作用和践行方式等内容有了更为详尽的规定,使“为政以德”由一种思想具体化为一种措施:“以德为国者,甘于怡蜜,固于胶漆” 〔4〕P169、“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3〕P88,用孔子的话讲就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P166,要求为政者必须为平民百姓做出表率。
孔子强调仁者不忧,强调人都有欲求,但是仁者得其有道,即“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2〕P48 “不义之富且贵,与我如浮云也。” 〔2〕P91甚至强调在关键时刻可以“杀身成仁”,而孟子则也强调仁者可以“舍生取义”,足可见儒家在义与利面前对义的坚守。但是儒家如前所述并不是清教徒,并不清一色的不分青红皂白的完全否认利,反而强调“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凡语治而待寡欲者。无以节欲而困于多欲者也。有欲无欲,异类也,生死也,非治乱也。” 〔1〕P426可见儒家是在强调义与利的有机统一:义大于利、以义统利。这种辩证的义利观无疑是一种正确的义利观,尤其针对今天毫无原则的利欲行为有着极大的教育警醒作用,面对今天的物欲横流我们应该回顾、温习儒家的这种义利观。

二、墨家

“兼爱”是墨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但是在道德取向上墨家并不否认,而且还一再的坚持儒家的人道主义原则,只不过作为“世之显学”,在人道主义操守的细节方面,墨家与儒家还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的。
首先,墨家主张“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4〕P179,就是大力推崇自我牺牲精神,区别于儒家的爱有差等主张爱无差等,认为对待一切人不需要分出亲疏远近,应该一律对待,后墨在这一点上尤为明显。虽然这种爱无差等的思想带有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情怀,但是这种思想实质上对当时宗法血亲的等级制度进行了否定,因此在此作用上具有进步色彩。对照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国人将人性中的自利特质早已挖掘出来,尤其在“80后”“90后”青年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墨家的“大爱”思想在此就具有了相应的理论作用。
其次,“交相利”是墨家兼爱思想的基石,“交相利”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功利主义。墨子曾坦言“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 〔5〕P262可见墨家思想就是以兴天下之利为出发点的,墨子认为天下贫富、人民寡众、众乱还是治这三条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具有仁义之德的标准,这三条主线成为墨家哲学、政治、思想的根基,墨家所有现实准则均围绕此三条展开,充分体现出功利主义特色。功利主义是市场经济的标准价值取向,但是墨家宣扬的功利主义正如墨子在《兼爱下》中讲的“兼即仁矣,义矣”那样,不是唯利是图,是以道德为前提的。另外,墨家的功利主义带有明显的利他主义特色,墨家的确主张“交相利”但是前提必须是“贵义”,“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欲为义者,则不可不顺天之意矣。曰:顺天之意何若?曰:兼爱天下之人。” 〔5〕(P319)墨家这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功利主义思想观于今天而言,正好完全针对毫无原则的拜金主义,高扬墨家显学可以恰恰纠正扭曲的“利益观”,或许这也是近几年墨学渐兴的缘故吧。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zyjylw/lw33532.html上一论文:试析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