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高校朋辈心理咨询本土化必要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297 浏览:144210
论文导读:咨询机构求助,以至于使理由进一步恶化,咨询机构的案例及访客较少。斯坦福大学在校学生约16000人,咨询中心每年接待8000多人次,约有1500个学生使用咨询中心。清华大学在校学生约26000人,每年约有1000人使用心理咨询中心。2013年的调查显示,西北地区7

6.3%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年度接待的咨询个案少于300人次。学生有了心理理

摘 要:朋辈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的朋辈心理咨询组织体系健全、管理规范、活动多样。我国的文化背景、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大学行政以及心理健康师资等实际情况,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提出了本土化的必定要求。
关键词:朋辈心理咨询;本土化;心理咨询
1002-2589(2014)33-0054-02
朋辈心理咨询(peer-counseling)又称朋辈教育或朋辈辅导,指经过一定的培训的非专业心理工作者,对寻求帮助的同龄人进行情绪疏导、心理辅导和干预,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1]。朋辈心理咨询是一种准专业心理咨询,具备友情性、义务性,并不回避双重关系,辅导者和被辅导者更容易建立关系[2],研究表明,咨询关系是影响咨询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朋辈心理咨询的效果并不亚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60年代的美国,当时有限的心理咨询专业教师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庞大的心理咨询的需求,朋辈心理咨询应运而生[3]。目前,我们国家高校专业心理教师力量更加不足,各高校基本都开展了朋辈心理咨询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国的历史、文化、教育和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自己的特色,迫切要求高校朋辈心理咨询的本土化。

一、发达国家高校朋辈心理咨询的特点

1.有完善的组织体系。西方发达国家设有各级朋辈心理咨询组织。美国的全美朋辈教育联合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eer Programs)负责研究朋辈心理咨询面对的理由,制定朋辈心理咨询的标准,指导朋辈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该组织由501个朋辈心理咨询的合作伙伴所组成,主要成员是大中小学校。2002年全美朋辈教育联合会制定了项目标准,明确规定了朋辈心理咨询活动的组织、开展的相关要求[4]。各高校通常设有学生朋辈咨询中心。比如哈佛大学学生心理服务中心有六个朋辈心理咨询社团,其中一个是研究生朋辈咨询团体,五个是本科朋辈咨询团体[5]。
2.管理规范。美国威奇塔州立大学开展了“学业成功计划”,它是一种朋辈伴读方式的朋辈心理咨询。该大学成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学业成功计划”活动委员会,负责经费管理、朋辈辅导员培训、活动策划及活动督导检查和管理。委员会组织辅导者被辅导者双方见面会,要求辅导者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辅导,及时提供相关记录,定期督导检查[4]。
英国高校的朋辈辅导员经过严格选拔和系统培训后才能上岗。新生周时,招募选拔朋辈辅导员,然后对其进行培训。培训时间10周,培训内容包括有效地提倡议的技巧、非言语沟通技巧、与隔代人交流的技巧、与陌生人沟通的技巧、识别危机及帮助危机当事人的技巧、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包容能力、了解自己在家庭的角色等。在朋辈辅导员员实施朋辈辅导时,还能得到持续的专业指导[6]。
3.活动特色鲜明,形式多样。朋辈心理咨询的行为干预的机制主要有朋辈领袖示范模式和朋辈支持模式。国外的朋辈心理咨询服务包括人际关系、学业帮助、学校适应、压力、性、酗酒等咨询[4]。朋辈咨询活动主要有朋辈健康教育、朋辈伴读、朋辈调解、朋辈门诊和电话等。

二、高校朋辈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必要性

1.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为朋辈心理咨询提供富饶的生长土壤,适宜开展更多的朋辈心理咨询活动,特别是团体训练。西方是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成功。我国是集体主义文化,强调和谐,从社会心理学方面来看中国社会是关系本位和他人取向的,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看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体现出关联思维和以关系为导向的文化特征,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褒贬、印象[7]。台湾知名心理咨询师吴熙娟指出:“许多人希望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可以帮到自己,也可帮到周围的亲人和朋友。人们的心理需求,既解决自己的理由,提升自己也帮助他人。人们学了咨询,喜欢咨询,可能会在生活里对自己周围的朋友和家人咨询,希望大家可以受惠”[8]。这些决定了以日常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朋辈心理咨询有着更富饶的生长土壤,理应结出更丰硕的成果。朋辈心理咨询为朋辈辅导员提供了展示自我、关爱他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在助人过程中,朋辈辅导员体验到助人的快乐,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丰富了自己的阅历,获得了心灵的成长,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中国文化推崇隐忍、内敛,强调接受人的局限性,西方强调人的潜能;中国人强调压抑,西方人注重个人表达;除了朋辈心理咨询的一对一形式,在团体朋辈心理辅导,中国学生可能感觉更自在,收获更多,也更适合。适宜开展更多形式的团体训练。
2.高校学生心理成熟水平不高,心理咨询观念还未被广泛接受,需要开展普及心理知识的朋辈辅导活动以及一对一的朋辈辅导服务。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完善,学生的心理成熟水平不高,独立性不强;西方国家的学生在中小学就接受了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个人心理发育水平较高[9]。我国高校的朋辈心理咨询还须肩负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西方国家的朋辈心理咨询更多针对个别学生提供心理服务。
我国和发达国家对于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有着较大差别。在发达国家,心理咨询理念深入人心,学生有心理理由或困惑,会很坦然地求助于心理咨询。在我国,不少人对心理咨询持怀疑和抵触态度。据调查,高校中愿意接受心理健康咨询的学生只有16.04%[10],我国高校学生出现了心理困惑,79.8%向朋友倾诉,45.5%向母亲请教,38.6%向同学谈心,30.9%和恋人聊天,22.5%向父亲请教,3.2%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11]。不少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境况尴尬,有心理困惑的通过一些方式自我调整,真正有较严重理由的不会向心理咨询机构求助,以至于使理由进一步恶化,咨询机构的案例及访客较少。斯坦福大学在校学生约16 000人,咨询中心每年接待8 000多人次,约有1 500个学生使用咨询中心。清华大学在校学生约26 000人,每年约有1 000人使用心理咨询中心[9]。2013年的调查显示,西北地区76.3%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年度接待的咨询个案少于300人次[12]。学生有了心理理由或者心理困惑,更倾向于向有共同价值观、共同经历、关系平等的朋辈倾诉求助。这要求开展更多的一对一的朋辈辅导活动。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zxsxljklw/lw44837.html上一论文:探讨手术病人常见的心理理由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