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227 浏览:121479
论文导读:
摘 要:积极心理学诉诸对人性中积极心理品质的挖掘,帮助人们信赖和体验爱、幸福、毅力、积极心态、弹性应对力等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思想主张对于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具有指导作用,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有三,即挖掘积极心理要素,激发中学生心理危机自我防范机制;监管心理危机源,建立中学生心理危机外部预警机制;常规教育结合专项攻关,构建中学生心理危机动态干预机制。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危机;危机源;预警
1002-2589(2014)27-0094-02
兴起于美国心理学界的积极心理学倡导以开放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尊重和信赖人的潜能,这一基本的心理学主张日渐为教育界所熟知并且影响着实际中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较消极心理学视角,积极心理学更为关注人的心理成分中积极性品质,重视人类潜在心理能力的挖掘,使心理学由单独的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转向关于教育、个体发展、生活与爱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所强调的对人的心理之正向能量和积极品质的激发在实际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具有策略指导与借鉴作用。积极心理学基本主张对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启迪分别是:激发中学生心理危机的自我防范机制,建立中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构建中学生心理危机动态干预机制。

一、挖掘积极心理要素,激发中学生心理危机自我防范机制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积极观念的个体比较具有消极观念或认知的个体更容易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社会适应力,在面对可能性的危机时往往更容易轻松面对,对于不利的社会环境、逆境和损失能表现出较好的应对能力。因此,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中最为有效或是可持续的策略之一是充分挖掘中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心理特质,并且引导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以此作为核心力量激发中学生的危机防范机制。
如何有效挖掘中学生心理要素,以激发积极心理品质对于心理危机的自发防范功能?
首先,建立中学心理成长档案,持续关注中学生心理变化。心理成长档案诉诸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把握,动态监测学生心理变化,及时了解可能存在的潜在心理危机,并做出针对性预防。心理档案的科学性也能够为中学生的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为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提供科学参照。通过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充分把握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潜在心理能力,并且在实际心理教育中挖掘这些潜在能力,实现心理潜力对心理危机的自我防范功能。
其次,发挥教育合力,培养中学生自我压弹能力。自我压弹能力也叫心理弹性能力,是一种诉诸个体心理成长适应与应对压力的心理素质,中学生心理危机自我防御机制因心理弹性能力的实现而更富于防御张力。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积极心理能量对生活、工作、学习的综合影响。积极心理能量建立在富于弹性的心理特质基础上,因此,培育中学生自我压弹力是建立中学生心理危机自我防御机制的必要前提。由于影响中学生心理成长的因素既有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和社会因素,因此,培养中学生自我压弹力的基本指导思想当是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与心理影响合力。
最后,建立中学生自我干预联盟,发挥中学生群体的自我干预力量。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勇气、爱与工作的能力、人际处理能力以及宽容、创造、美感等心理能力都是积极特质,而且都是在个体身上潜藏的可供发掘、有待发挥作用的积极心理品质。基于此,建立中学生自我干预联盟有助于发挥中学生群体的自我理解、同情、关照、对话的效果,以较为熟知的身份激发彼此对抗危机的能力和斗志,综合发挥中学生群体的危机干预力量。这一举措符合积极心理学对于群体中人性的积极力量的肯定,也符合中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模仿、比较、追求卓越。

二、监管心理危机源,建立中学生心理危机外部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是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产生的心理失衡状态。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急剧性变化对于其心理会产生一定影响。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压力源是多样且复杂的。既有来自学业的整体压力,也有来自角色转换的适应性压力,同时有与同伴、同学、父母、老师之间的人际交往上的压力。富于成效的心理危机防范需首先实现对心理危机源的监管。积极心理学指出积极社会环境对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而影响幸福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综合影响。如果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其周围环境提供了支持性的人际,那么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更高。基于此,从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主观幸福度的各种因素着手展开心理危机预警实为必要。那么,如何有效监管心理危机源,健全和发展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呢?我们以为,可以尝试从如下方面展开具体操作。
第一,发挥家庭教育,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示范作用。Kasser等人研究表明,母亲的个性品质和处事风格对于孩子的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母亲能否为子女提供较好的心理品质示范,提供支持性的家庭成长氛围对于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尤其是自我积极性的心理要素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情感沟通形式、亲子关系等都需要以健康、和谐、灵活、的方式和风格加以营造,以此推动家庭对于成长中的子女的心理教育功能。
第二,重视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养成的影响,发挥教师的心理教育作用。学校的文化特点,学校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校内人际关系,师生成长关照等因素对于学生心理成长都有重要作用。中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效率和质量受到学校自身心理素质建设能力的影响,其中发挥最重要影响的因素便是教师本身。教师对于存在心理困扰或是可能性心理危机的学生所持有的基本态度,接纳性程度,倾听性表现以及是否为他们提供和谐的人际支持和宣泄路径都将影响最终对于中学存活在的心理危机的考核速度和判断水平。
第三,监管社会环境,建立中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社会部门或机构。社会作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宏观环境,对于中学生的心理成长发挥着极为显著的影响。然而近些年来社会上所发生、的诸多中学生理由凸显了这一特殊群体在价值观层面存在的困境和危机。基于此,我们以为,有必要从整个社会环境的优化出发,建立切实有效的应对与监督中学生心理危机的专门机构,为有需求或是有潜在危机理由的学生提供智力支持和策略协助。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zxsxljklw/lw42834.html上一论文:浅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