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灾后心理援助队伍本土化培训体系(UTS模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928 浏览:35927
论文导读:习和生活;各学员知识背景差异性明显、需求多元化,10%的学员曾接受过专业的理论与技能训练(有较好基础)、15%只是临危受命(毫无专业背景)、75%曾在灾后多次接受相关培训(有基础,但系统性及规范性缺乏)。
摘要:建设一支合格的当地心理援助队伍是心理援助长期有效进行的关键。5.12前,灾区所在各地心理健康工作处于空白状态,当地专业的心理援助者缺乏,通过4年多的持续工作与探索,构建了心理援助队伍本土化培训体系的UTS模式。采用梯队式培养模式建设心理援助队伍、阶段式引导培训进程设置及沙漏式模式制约培训信息输入及输出,可为当地心理援助工作打造了一批基本层、骨干层及核心层的工作团队。
关键词:心理援助;心理健康队伍;培训模式
1 背景

1.1 缺乏专业训练,灾后心理援助出现应激反应

尽管中国人口众多,灾害频繁,但5.12大地震发生前,心理援助的概念对广大民众来说较为陌生,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的创伤后心理援助训练。当巨大的灾难到来时,许多医务人员、教育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等等在应激中自发投入到灾后援助,各种心理救助和干预的派别和策略无序进入灾区[1],无意中给灾区一些民众特别是丧失至亲的民众留下了二次创伤。

1.2 缺乏有序架构,灾区心理援助培训较为混乱

整个四川灾区在最初的灾难应对中缺乏心理援助队伍建设的整体布局与设计,特别是缺乏长期的、有效的跟踪培训和指导,导致很多的高品质的培训没有产生长期的有效的回报。一是培训组织上重复指挥、重复要求,灾区的心理援助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专家和各类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大多培训组织方认为“培训越多援助效果就越好”,导致通过各种渠道自上而下强制下达培训要求,片面追求培训覆盖面,很多基层单位对铺天盖地的培训疲于应付[1];二是培训内容上五花八门、交叉重复,从危机干预、创伤心理、团体辅导、沙盘治疗、绘画治疗、音乐治疗到舞蹈治疗、运动治疗等等全部涉及并且大量重复,以至于灾区受训者到后期一听讲PTSD就抵触;三是受训人员缺乏筛选与跟踪支持,受训人员在专业水平、受训动机、信息接受方式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加之当地工作团队及专业指导的缺乏使得后期援助工作倍受挑战。

1.3 生态系统遭受考验,心理援助需要借助当地力量

对心理障碍患者或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来访者进行长期、稳定、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是决定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2]。地震发生后,为了开展长期的心理援助工作,各专业机构和民间团体对灾后心理援助的工作模式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在本地建立心理援助工作站是目前较为有效的工作模式[3],培训一支以当地教师和咨询师为主的线上线下服务队伍成为灾后心理援助的有力保障[4]。而外地心理援助的短期性决定了外地心理援助队伍只能做应急性、应对性以及指导性工作,同时,外地心理援助队伍与灾区当地民众心理环境的链接有局限,比如语言的局限、当地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差异的理解局限等,只有建立起当地的心理援助队伍才能长期有效的对接民众心理需求。

1.4 基础较为薄弱,灾后培训模式亟需加强探索与实践

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灾害当地心理援助队伍培训模式的相关研究的文献,发现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短期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领域,如林崇德等在对灾后中小学生的长期心理援助模式的比较分析中提出在灾区建立TAT(teacher as therapist)的干预理念,提倡把教师当作一个提供支持的资源,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5],但并没有一个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地震后,李静等根据此次中国汶川大地震受伤人员以及救治方式等的特点提出了对受伤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框架[6],但缺乏相应的实践支撑;刘东梅等采用脱产集中学习的培训方式、以参与式学习与行动研究(PLA)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尝试探索适合于四川地震重灾县基层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心理咨询培训的模式[7],但仅限于短期模块式培训。Stan Kutcher等在对灾后社区心理健康培训师的培训项目中所构建的训练当地专业人员的整合模式(train the trainer)也是属于短期的专业人员的临床能力训练,无法效仿用于中国灾区的心理援助队伍建设[8];日本心理临床学会富永良喜等在后,也对中国心理援助专业人员做了许多工作坊[9],希望培养一批能对灾区心理援助工作予以指导的队伍,但由于国际援助的短期性和特殊性,受训的心理援助专业人员并没有一个长期做灾区心理援助工作的计划,培训后的长期效应很难凸显;但作为地震频发国,日本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在灾后心理援助方面的经验丰富,特别是在如何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灾后心理应急系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10][11]。
2 心理援助队伍本土化的培训体系探索
2008年5.12地震后,接踵而至的各类心理培训极大唤醒了灾民心理康复意识,为建构本土化的培训体系,从2009年开始直至2013结束经历了为期4年的持续摸索和不断修正,为灾区留下了一大批从事心理健康的工作队伍。
经由各地相关机构推荐及自由报名等方式,来自地震重灾区区县中小学的522名心理健康工作者参加灾后心理援助培训,覆盖了绵阳、广元、德阳等地的260所学校。

2.1 灾后心理援助培训需求调查

考虑到灾区各地实际工作差异性及学员水平的层次性,为提高培训实效,进行了灾区心理健康工作目前状况及需求调查。
调查内容:培训诉求及前置受训情况;
调查对象:重灾区所在的教育局(教科所)、灾民安置社区负责人、当地居民、中小学校长、教师和中小学学生等286名人员及报名参加培训的522名学员;
调查策略:焦点访谈及问卷调查(自编问卷);
调查结果:来自灾区的大部分老师都希望通过培训可以减少由地震带来的恐惧,并且认为只有老师自己的恐惧和伤痛减少了,才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各学员知识背景差异性明显、需求多元化,10%的学员曾接受过专业的理论与技能训练(有较好基础)、15%只是临危受命(毫无专业背景)、75%曾在灾后多次接受相关培训(有基础,但系统性及规范性缺乏)。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zxsxljklw/lw41070.html上一论文:试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