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聚焦语文课堂,关注教学细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85 浏览:11686
论文导读:会到什么?(更能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我想,通过这三个细节,学生真正理解了“谒见”一词,也学会了如何理解词语。教师要在与学生对话之中提出理由,让学生去深思,去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倾听蕴藏在文本中的作者心声,从而触摸作者那颗特殊心灵的脉动,读出作品的意蕴。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是言
教学细节,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富有教育价值的细小环节和情节,从根本上说是教学语言的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满思辩与灵性的课堂场景。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确了工作的重点,开阔了视野,为今后更好的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上网学习,观看视频,让我在各方面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尤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具有指导性作用。
在《汉语大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细节:细小的环节和情节。即人物或事情发展的过程中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教学的语言细节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教学细节,细节影响效率,细节决定成败,“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涓流无以成江河”。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更多地锤炼课堂教学中语言的细节理由,达到“点石成金,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形成和谐的语文课堂。
生活中通常能吸引人并留在内心深处的小说、影视剧往往是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命运坎坎坷坷的,这些都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细节;那么同样能吸引学生并刻骨铭心的课堂往往是精彩动人、能震撼其心灵,让其学有所获的,这些也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而学生对老师印象最深刻的也往往是课堂上教师的某一个举动、某一句话,甚至是某一个眼神。由此可见“细节”的重要性了。

一、新课程理念需要我们关注教学细节

新课程理念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倡导“以人为本”。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规定: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理由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在课堂上,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这些新课程理念,要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这些教育教学目标,就没有理由忽视教学细节,必须要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当中。因为任何一个细节它一定都浸润和包含作者或教师的课堂理念,这些细节有的时候是预设的,有的时候是生成的。因此,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的落实程度、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理念重新塑造;关注教学细节,更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和精确化,是追求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具有品位的教学新境界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关注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是具体生动的,是形象典型的,它可以让学生感受语文并深切地认识语文;教学细节又往往是能扣人心弦的,通过细节可以启发学生更多的思维。“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而“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推动学生能力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举轻若重。”运用这些来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汲取智慧,陶冶情操,应该是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果的。

三、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我们关注教学细节

从某种作用上来讲,细节可以体现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还可以体现一位教师的魅力。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是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的,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就得是一个优秀讲述者,这就离不开具体的教学细节。对教师来说,要做到能够比较好地掌握细节,就需要加强对语文的探究,一个关注教学细节的教师是能够和学生平等对话的,是能够真正建立课堂的,是能够让课堂边变得更和谐的;同时,关注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成功,也是有利于教师自我成长的有利途径。

四、锤炼课堂语言,凸现教学细节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而我们教师更要特别注意锤炼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凸现教学细节。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般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因此我们要注意每一环节中的每个小理由的提出方式,先说什么,再以什么样的语言表情接问下一个理由,怎样使用最简短最明确的语言等。当然,还要你以一个学生的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捉摸用这句话是否合适。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时,引导孩子理解“谒见”一词时,第一步,先在大屏幕上出现“谒见”一词,然后问:“孩子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谒见的意思吗?”孩子马上举手说:“是拜见。”另一个孩子抢着说:“是进见。”这是让孩子们凭着自己的经验来理解“谒见”;第二步,“能从这个词的本身作用上来理解‘谒见’吗?”有个孩子说:“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这个时候是对语义解读的一种深化,假如前一次解读激活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那么这一次解读激活了语义本身的内涵,当生活和语义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语文的张力就产生了;第三步,“你们能联系课文说说刘备与诸葛亮的身份吗?” 把这个词语放到课文大的语境中,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学生回答:刘备是一个能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军,是赫赫有名的皇叔,当时46岁。诸葛亮当时在南阳亲自种地,是一个村夫,一介平民,当时26岁。教师总结:论年龄,刘备是长辈,诸葛亮是晚辈;论职务,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无名小卒,那刘备自称两次谒见诸葛亮,是不是他用错词了呢?(当然不是)那你从这个“谒见”中体会到什么?(更能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我想,通过这三个细节,学生真正理解了“谒见”一词,也学会了如何理解词语。
教师要在与学生对话之中提出理由,让学生去深思,去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倾听蕴藏在文本中的作者心声,从而触摸作者那颗特殊心灵的脉动,读出作品的意蕴。
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是言语,是它的言语性,因为是言语,言语具有情景性,个体性,言语是一种此在,是在此时此刻的一种具体的存在,所以它一定有它自己的情景,自己的语境。我们要让孩子们关注言语的此在。不是言语的存在,因为语言的存在是死的,而言语的此在是活的。
总之,教学中的细节常常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和心理紧密相联的;是学生兴趣盎然的、关心的,是能够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聚焦语文课堂,关注教学细节,使自己的教学脚步不断前行!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zxsxjxlw/lw47411.html上一论文:试议基于语文课堂“高效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