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718 浏览:132640
论文导读:
摘要:近代以来,由于种种理由,我国曾经一度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整个社会功利化倾向,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严重下滑,要转变这一目前状况,高校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法制教育的同时,亟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1001-828X(2014)012-000-01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文、史、哲,还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方面的知识及审美修养。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然而近代以来,由于种种理由,我国曾经一度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给传统文化的继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整个社会功利化倾向,不少大学生仅把上大学作为择业的手段,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企业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更加重视员工的业务能力而忽视其人文素质;而高校迫于就业压力,以市场导向,按照企业的“订单”培养学生,按照企业的要求设置课程、制订教学计划,只关注学生技能的培训。
故此,大学生人文素质相比科学素质严重下滑。部分学生缺乏社会理想、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淡薄,以自我为中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意志薄弱,缺乏恒心和毅力,甚至逃避现实,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由大学生引发的恶性案件频频发生,从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马加爵的疯狂杀人案,到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案等,都是典型的反面例证。
为此,高校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法制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便显得迫在眉睫。

一、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义务,爱国忧民是中华文化的主流。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一直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从而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强烈的爱国理念、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从先秦、两汉到明、清历代,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感染和激励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成为中华儿女的强大精神动力。文天祥的宁死不屈、岳飞的精忠报国和邓世昌的视死如归,一直是国人的榜样和楷模。今天,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历史转折时期,要实现民族腾飞之梦,需要一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的人为之奋斗努力。

二、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际关系中强调平等、宽容、互助、诚信、有礼、先义后利等原则,不仅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而且在激烈竞争的今天,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道德底线,要求人们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宽容、友善和帮助他人的精神。
以诚相待,忠诚守信,历来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从古至今都是个人处理与家人、他人、社会等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讲求道义,遵循 “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道义原则,是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的体现。树立“先义后利”的价值观观能促使大学生义在义、利发生冲突时, 淡泊名利,舍利取义,对种种复杂的 社会现象不茫然、不盲从。

三、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周易·乾卦》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自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人文精神,千百年来激励人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积极进取。从神话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祖逖闻鸡起舞,屈原为追求理想“上下而求索”,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到孙中山、陈独秀、鲁迅、的曲折人生经历,都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不少,生逢盛世,缺乏生活的磨练,自强不息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顽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四、弘扬传统文化,树立“天人合一”观

当今的中国为了摆脱贫困,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等理由十分突出,严重威胁了人类自身存活的条件。如果把万物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用在解决生态理由上,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独特境界,道家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做人处事皆以自然为师,即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则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老子将“俭”作为立身处世的“三宝”之一,而孔子则“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体现了“取物不尽”的朴素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树立“天人合一”观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在生活和工作中自觉维护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从而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zxfwhcylw/lw43895.html上一论文:对于加强安全文化立体打造 全力推进“二次创业”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