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我国文化地理格局中湖湘文化近代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886 浏览:23061
论文导读:人物达到极盛,包括军政要人、著名学者、文化名流等等。历史学家谭其骧赞叹道:“清季以来,湖南人材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在古代,湘籍名人向12下一页
摘 要: 在晚清中国的文化地理格局中,湖湘文化完成了从文化边缘区演化为文化核心区,故而湖湘文化的近代转型特别体现出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与发展特点。
关键词: 湖湘文化;近代转型;中国文化地理格局
湖湘文化近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发生在中国文化近代化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中,体现出中国文化近代化过程的一般特点。特别是在晚清中国的文化地理格局中,湖湘文化已经从文化边缘区演化为文化核心区,故而湖湘文化的近代转型更是特别体现出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 因此,分析、研究晚清以来湖湘文化近代化转型的过程、内涵与特点,亦是探讨、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转型的历史经验与现代作用。
自两宋以来,湖湘文化的历史地位开始发生转变,已经从边缘性区域文化向核心文化区域转移。最为鲜明的标志,就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被称为“道学宗主”的周敦颐及以“湖湘”命名并被认为“最盛”的地域性学派即“湖湘学派”,在教育文化领域创建了被称之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的长沙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这确是只有成为核心文化区域才有的文化现象,所以在当时就有许多儒家士大夫高度赞誉“湖湘学术之盛”、“为洙泗,荆蛮为邹鲁”。
湖湘地域的文化地位有了较大转变,正在从落后的、边缘化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在学术思想、书院教育等步入次中心的文化地位。但是,与两宋时期文化更为发达的地区如河南、江西、浙江相比较,湖湘地区的文化教育、学术思想、人材群体均尚有一些差距。一些史家曾经将两宋时期地域文化作过数量的分析研究,从中亦可以发现,湖湘地域文化从总体上要落后于河南、江西、浙江、江苏等区域,尤其是在科举取仕、正史列传、著述、学校等体现文化发达程度的数量方面十分明显。
但是,从晚清开始到民国时期的中国近代史历史阶段,湖湘文化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机遇,其文化地位又发生了重大变化。看起来与湖南所处的地缘条件、经济水平并不十分相称,湖湘文化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地域文化之一,也成为在中国地域文化中居于特别地位的区域文化。湖湘文化的这一重大历史演变,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一、湖湘文化在全国区域文化格局中的文化地位、历史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中华文明走向鼎盛的周、秦、汉、唐时期,中原文化一直居于核心地位。而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湖湘文化,自周秦汉唐以来一直居于边缘化的位置,中原人一直称湖南地区的部族文化、地域文化为“荆蛮”、“南蛮”,表现出对这种地域文化的轻视。宋元明清以后,中国文化的重心逐渐南移,在这一大的文化变局中,湖湘文化开始崛起,其地位从文化边缘向文化中心转移,成为这个时期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区域文化,获得了次中心的文化地位。但是,只有到了清嘉庆、道光以后,湖湘文化的优势地位、重要作用才得以完全体现出来。对于这一点,许多学者作了深入探讨。
一直十分关注湖湘文化教育发展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杨昌济先生说:
考之春秋,楚地不到湖南,此后二千余年历史之上亦殊寥寂。……风气闭塞,人才寥落,可想而知。及南北分闱,湘省士风,云兴雷奋。咸、同以还,人才辈出,为各省所难能,古来所未有,此分闱之效也。自是以来,薪尽火传,绵延不绝。近岁革新运动,湘人靡役不从,舍身殉国,前仆后继,固由山国之人气质刚劲,实非学风所播,志士朋兴。 [1]
他是从文化教育、人材培养的角度,探讨湖湘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指出了湖湘文化演变的过程与趋势,即古代湖湘文化最初处于“风气闭塞,人才寥落”的边缘地位,在经历了晚清时期的演变发展后,很快出现了“人才辈出”、“志士朋兴”的文化大盛局面。
从晚清开始,这个向来不为人所特别关注的湖湘之地,很快就成为全国区域文化格局中具有重大历史影响,居于重要文化地位的文化核心区之一。作为文化核心区的几个重要标志,均在湖南地区有特别突出的表现。
首先,湖湘地区成为新兴学术思潮衍生、变革、发展的重镇。学术思潮的兴起与发展,是一个文化区域的地位、作用的最重要的标志,它代表着这个区域的文化积累、思想创新的程度和作用,最能综合性反映该地域的文化地位与文化影响。湖南地区在宋代有周敦颐、湖湘学派,明代有王夫之,确是体现了湖湘文化所具有的次核心的地位。但是,宋明时期的学我国文化地理格局中的湖湘文化近代化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术地位,学术影响仍十分有限。只有到了晚清以后,湖湘地区才真正成为全国新兴学术思潮发生、发展的重镇。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学术中心,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域,吴、皖之地成为引领乾嘉汉学思潮的学术重镇。但是,到了道光咸丰以后,中国的学术思想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只关注考据训诂的汉学思潮受到人们的诟病、质疑,而那种关注现实、重视实用的经世思潮开始崛起。这一经世思潮以两种学术形态表现出来,一种是今文经学的经世派,一种是理学的经世派,而湖湘之地是这两大经世派的重镇。以魏源为代表的学者群体是今文经学的经世派,湖湘地区的学者包括魏源、王闿运、皮锡瑞、谭嗣同、苏舆等学术大家,他们作为晚清今文经学派的著名学者,均由今文经学的经世致用学风,走向对晚清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现实理由的关注与改革。另外一派是理学经世派,代表人物有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郭嵩焘等人,这个群体既崇奉宋儒,是理学派的学者,又是湘军将领与封疆大吏,是经世名臣。可见,这个在乾嘉汉学大盛时还默默无闻的地域,而到了道光、咸丰、同治时期却发生了重大变化,代表晚清重要学术思潮变革的今文经世派、理学经世派,均聚集在湖湘地区,使得湖湘地域成为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大本营。正由于这两大学术形态为背景的经世致用思潮的主导与影响,近代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近代化运动的演变,其中包括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等。而向来是文化边缘的湖湘地区,却是这些重要近代化思潮的核心地区。
其次,是从晚清到民国,各类重要的历史人物达到极盛,包括军政要人、著名学者、文化名流等等。历史学家谭其骧赞叹道:“清季以来,湖南人材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在古代,湘籍名人向论文导读:
来很少,科举取仕向来被人轻视,唐代湘籍人士刘蜕考上进士,竟以“破天荒”称之。宋元明清的文化教育有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的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而到了清代道光、咸丰、同治以后,则发生了一个根本性变化,中国的学界、政界、军界的要人中,湖南籍的人物来越多,被后人称为“近百年一直居各省之冠”。从战争到甲午海战,是西方列强开始瓜分中国、而中国传统士大夫通过倡导经世致用思潮而实现强国目标,这个时期湖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学者、官员,影响了咸、同之时中国的学界、政界、军界,这包括陶澍、魏源、贺长龄、贺熙龄、邓显鹤、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彭玉麟、郭嵩焘、曾国荃等人。他们既是当时最有文化地位的文人学者,又是最有军权、政权的封疆大吏。据罗尔纲《湘军新志》统计,由湘军要员而担任清朝总督、巡抚者竟有二十七人之多,湘军所代表的军力,则完全可以掌控清朝,以至于被人赞叹当时的湘人之人气“可谓盛矣”。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进入到全面的政治制度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湖南继续成为这段时期的思想文化、政治变革的核心。在维新运动时期,湖南是全国最有生气的一个省份;辛亥年武昌起义爆发,湖南又是首先响应,宣布独立的省份。这段时期内的重要领袖人物中湖南人占很高比例,其中包括谭嗣同、唐才常、黄兴、宋教仁、陈天华、蔡锷、刘揆一、刘道一、杨毓麟、禹之谟等等。他们既是积极参与晚清维新运动、辛亥革命运动的政治领袖人物,又是推动思想文化近代化的思想家、学者。如谭嗣同撰写了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形态的《仁学》一书,故而被梁启超称之为“思想界的慧星”。所以,湖南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中国文化核心区域的位置。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进入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民国时期思想文化的演变、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而湖南地区又成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区域。湖南籍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包括、蔡和森、李达、何叔衡、易白沙等人,他们既是马克思主义这种新思想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又是这一共产主义政治运动的参与者、领导者。我国文化地理格局中的湖湘文化近代化由优秀论文网站{#GetFullDomain}提供,助您写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