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满文字成为“死文字”文化目前状况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51 浏览:12081
论文导读:的交际工具——汉族的语言和文字。最先转用汉语的是除东北三省、内蒙古和北京以外的八旗驻防人员。虽然八旗驻防俨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旗人小社会,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汉族人民频繁接触,联系颇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渐至满语生疏。之后转用汉语的是京旗人员。清入关后实行了旗、民分治政策,其目的是为保持
【摘 要】满语满文在满清一朝曾具有特殊地位,但随着清朝退出历史舞台而逐渐消亡,丧失了文字基本的功能,成为一种“死文字”。
【关键词】满族;满文字;死文字
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3-0052-01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发展成熟的标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增强民族独立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满文作为满族特有的语言文字,从创制到其几乎成为“死文字”,经历了近4个世纪。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在清代称“国文”或“清文”。满族的祖先女真人起先曾使用契丹文,到金太祖阿骨打时才创制了本民族文字,女真文的使用和流传为满文的创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元代受蒙古影响日重,遂改习蒙古文。16世纪末建州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女真社会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满族尚无文字,使得文诰传达极为不便,失误颇多,影响政务。文化缺陷已严重阻碍了统一事业的发展与巩固,由此,努尔哈赤认识到创制本民族的文字迫在眉睫。“今我国之语,必译为蒙古语读之,则未习蒙古语者,不能知也。如何以我国之语制字为难,反以习他国之语为易耶?”[1]。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2月,努尔哈赤命巴克什额尔德尼和扎尔固齐噶盖在蒙古文基础上创制了满文,因其无圈点,被称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满文字成为“死文字”的文化目前状况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文”。无圈点满文在满族的发展中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仍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以致歧义纷出。因此,在1632年(明崇祯五年、后金天聪六年),皇太极命达海对老满文进行整理改善,“尔可酌加圈点,以分析之,则音译明晓,于字学更有裨益。”[2]。达海遵旨利用在字母旁加圈点转变字形、增加新字母等策略,创制了“有圈点满文”又称“新满文”。作为民族特有文字,满文开始在满族社会内推广应用,转变了满族无文字的文化落后状态,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入关后,满语文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清代多位皇帝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维护满文的“国语”地位。顺治帝曾谕令翰林院中汉人进士学习满书,以备将来之用。满语满文的教育迅速兴起。1644年(顺治元年)北京设立八旗官学,学生多学习满文,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国语”一直是各类满族学校学生的必修课。乾隆皇帝本人也具有很高的满语文素养,在他的重视和干预下对满语文实行了大规模的规范,并令傅恒制出满文篆字,使满文的发展达到的鼎盛阶段。此时满文得到普遍使用,书写日渐规整,刊发了大量的满文书籍,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历史、宗教等各个方面,同时翻译汉家著作蔚然成风,如《性理精义》、《三略》、《六韬》、《三国演义》等,使得广大满族人民更广泛地接触、学习到了汉家文化的精要,提升了本民族的文化修养,并为创造、丰富和保存大量的民族文化财富,为转变“尚武”的价值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可以说,满文是满族社会进步、文明发展、民族走向成熟的标志之

一、是满族文化史上的里程碑。

乾隆时期虽然是满语发展的顶峰,但同时也是满文开始衰退的起点。因为所谓的满文鼎盛阶段是相对而言的,作为一种由少数民族自创的新文字对整个国家来说,其通行范围是十分有限的。“国初海内甫定,督抚多以汉人任之,凡文移用国书者,皆不省识,每省乃委以内院笔帖式数人,代司清字文书”[3]。特别是满文与古老的汉文相比,既不如汉文根深蒂固,亦不如其应用之广,因此,清代虽以满语为“国语”,但在语言文字方面起主导作用的仍是汉语汉文。这种满汉文字并行的状况十分不利于加强清政府内满汉阶级的联合,不利于贯彻执行朝廷政令和有效的进行封建统治,妨碍了满族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满族作为少数民族,想统治偌大的汉族,必须学习原来不懂的东西,首先就是便于其统治的交际工具——汉族的语言和文字。最先转用汉语的是除东北三省、内蒙古和北京以外的八旗驻防人员。虽然八旗驻防俨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旗人小社会,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汉族人民频繁接触,联系颇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渐至满语生疏。之后转用汉语的是京旗人员。清入关后实行了旗、民分治政策,其目的是为保持满族的“国语骑射”和其民俗。但汉族先进的文化深深吸引着满洲子弟,他们学习汉文化的热情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到乾隆中期,“旗人在京与汉人杂居日久,从幼即先习汉语。长成之后,始入学读书,学清语,所以清语难熟矣”[4],满语从“先天之语”成为了“后天之学”。最晚转用汉语的是东北三省。此地区满语文的废弃经历了一个由南向北的过程,盛京最早,吉林次之,黑龙江最晚。这个过程也是汉族文化影响日益加深、由近及远、逐步北上的过程。东北作为满族的发祥地,清初对该地区实施了“封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大批汉人的涌入。在这个曾是满语满文通行的地方,因为有一个汉族文化出关并受满族文化影响的特殊过程,所以满语满文的废弃较关内略迟。在东北地区的大多数满人大约在清后期才陆续转用汉语。到了清末,满语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废弃,虽然一些曾经的满洲驻防聚居点还使用一些满语,但也是满汉语混用和并用的状况。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满人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满文失去了最后的政治靠山。此时国内又流行一股大汉族主义潮流,许多满族人为了更好地立足于这个社会不得不更改民族,而满语满文也就更没有使用的必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获得了平等发展的权利。但由于长时间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生活、相互融合,汉语在使用中已占绝对地位,现如今满语满文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消亡。据统计,现今的满族人口已超过1000万,但会说满语的人不超过100人,懂满文者不过20人左右。虽然东北的各别地区,如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子村、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等还保存有少量满语文,但也在逐步丧失中。尽管满文字本身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已极少被人使用,不被人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失去了文字最根本的使用价值,几乎成为一种“死文字”。
参考文献:
[1]《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
[2]《清太宗实录》卷十一。
[3]《啸亭杂录》卷八。
[4]《清语易言》序【M】,博赫。
作者简介:杨佳琳,女,汉族,北京市人,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助理馆员。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zxfwhcylw/lw38624.html上一论文:简述幼儿园民间文化区域活动的规划、组织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