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蒙学读物与黄帝文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09 浏览:6968
论文导读:宋代以前的蒙学读物以识字为主,流传下来的很少,只有《苍颉篇》、《急就篇》和《千字文》等寥寥几种。宋代及其以后的蒙学读物,流传至今的较多,除了识字这一基本功用外,突显了儒家思想和教化的功能,这是后期蒙学读物的主要特点。之所以如此,或与宋明时期理学的兴盛密不可分。宋代及其以后蒙学读物的另一个特点是越来越细化
中国人素有记史、传史、治史、重史的优良传统,史学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当谈及史学作用时,国人必说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蒙学读物。
所谓蒙学,指的是学业的启蒙阶段,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学读物就是学业初始阶段学童们使用的课本。中国的蒙学读物是从字书发端的,早在周代就有了供学童识字、习字用的字书。据《汉书·艺文志》载:“《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颜师古注《史籀》云:“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课本。
秦统一后,曾分别由丞相李斯、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母敬用小篆编写了《苍颉》七章、《爰历》六章、《博学》七章,“文字多取《史籀篇》”(《汉书·艺文志》)。汉代,有人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合称《苍颉篇》。宋代以后,《苍颉篇》亡佚。1977年,在安徽阜阳出土的汉简中,发现《苍颉篇》残简541个字。2009年发现的北京大学西汉竹书中有《苍颉篇》1200多个字,其中多数为首次发现。《苍颉篇》采用隶书,为四言韵语,常将同义、近义或反义词编排在一起,此种编法对后世蒙学字书影响很大。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不少蒙学字书,仅《汉书·艺文志》“小学”类著录的即有10家45篇。其中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李长的《元尚篇》、扬雄的《训纂篇》,还有不知著者的《别字篇》。《隋书·经籍志》著录的蒙学字书有贾鲂的《滂喜篇》,张揖的《埤苍》,蔡邕的《劝学》、《圣皇篇》、《黄初篇》、《女史篇》,班固的《太甲篇》、《在昔篇》,崔瑗的《飞龙篇》,朱育的《幼学》,樊恭的《广苍》,陆机的《吴章》,周兴嗣的《千字文》,束皙的《发蒙记》,顾恺之的《启蒙记》等,其中《滂喜》与《苍颉》、《训纂》合称“三苍”。这些蒙书多已亡佚,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急就篇》和《千字文》。
《急就篇》,又名《急就章》,由西汉黄门令史游编撰。今本《急就篇》共2144字。《急就篇》篇首云:“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意。”“分部别居”和“泛施日用”是这本书的两大特点,它把当时的常用字,按姓氏、衣着、农艺、饮食、器用、音乐、生理、兵器、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分类,编纂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既便于记诵,又切合实用,是汉魏至唐代通用的蒙学字书。
颜师古称《急就篇》“如蓬门野贱,穷乡幼学,递相乘禀,犹竟习之”(《急就篇》注序),可见《急就篇》在汉唐时期影响之大。《急就篇》没有叙述黄帝,倒是颜师古在为其作注时两次提及黄帝。“桥窦阳”注曰:“黄帝葬于桥山,群臣追慕守冢不去者,因为桥氏。”“公孙都”注曰:“黄帝姓公孙氏,支庶遂以为姓也。”另有多处与黄帝有关,如“颜文章”注曰:“颜氏本出颛项之后。”“慈仁他”注曰:“慈氏本高阳氏才子之后也。”又如注释童姓曰:“颛顼之子号老童者,其后因以为姓。”颜师古的注释源于《世本》、《史记》、《风俗通义》等典籍,与汉魏以来族谱及墓志铭中祖述黄帝的风气相一致。
蒙学读物以宋代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宋代以前的蒙学读物以识字为主,流传下来的很少,只有《苍颉篇》、《急就篇》和《千字文》等寥寥几种。宋代及其以后的蒙学读物,流传至今的较多,除了识字这一基本功用外,突显了儒家思想和教化的功能,这是后期蒙学读物的主要特点。之所以如此,或与宋明时期理学的兴盛密不可分。宋代及其以后蒙学读物的另一个特点是越来越细化,出现了专门的历史读物。正因为蒙学读物到后期发生了变蒙学读物与黄帝文化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化,涉及黄帝文化的内容明显增加。
《三字经》相传为宋代著名学者王应麟编著,从论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子书、历史朝代史事,最后以历史上苦读不辍、光宗耀祖的事例作结语。《三字经》“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章太炎:《重订三字经》序,《三字经》,岳麓书社,2005年,第141页),开三言韵语蒙书的先例,把识字、历史知识和训诫熔为一炉,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是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蒙学读物。《三字经》曾被译为满文、蒙古文等少数民族文字及英文、法文等外文,被誉为“千古一奇书”、“袖里通鉴纲目”。《三字经》的注释版本甚多,以王相的《三字经训诂》、贺兴思的《三字经注解备要》、章太炎的《重订三字经》最具代表性(均见《三字经》,岳麓书社2005年版)。
明末清初学者王相对蒙学读物情有独钟,曾经为《千家诗》、《三字经》、《女四书》等作注。王相称赞《三字经》“言简义长,词明理晰,淹贯三才,出入经史,诚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也”。《三字经》正文共计1128字,有306字叙述中国历史。其书云:“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王相注曰:“黄帝有熊氏制衣裳,定礼仪,文明大备,品物咸亨,作万国具瞻之表。”(王相:《三字经训诂》)贺兴思注曰:“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又姓姬,名曰轩辕。诸侯尊为天子,以土德王,建都涿鹿。作甲子,造律吕、耕田、货币、宫室。画野分州。”(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章太炎的《重订三字经》云:“自羲农,至黄帝,并顼喾,在上世。”将“号三皇”改成“并顼喾”。章氏注曰:“黄帝,轩辕氏,亦称有熊氏,姓公孙。”(章太炎:《重订三字经》)
如果说姓谱书籍推崇的是作为血缘之祖的黄帝的话,那么蒙学读物颂扬的则是作为“人文初祖”的黄帝。据说由明代大学士李廷机编写的《五字鉴》(通行的本子称《鉴略妥注》),用五言韵句叙述了从上古到明代的历史,是浓缩了纪传体的通俗历史读本,是清代至民国时期学习历史的启蒙读物之一,流行于书院与私塾之中。其书对黄帝的功德作了全面的概括总结,勾勒出一位开创文明的英雄形象。
清顺治年间,进士王仕云编了本四字一句的《四字鉴略》,约3000字,成为与《五字鉴》齐名的历史启蒙读物。《四字鉴略》较之《五字鉴》更为简洁,偏重于记述与王朝更替、国家兴亡有关的大事,其他则略而不书。其书言论文导读:02年,第4页),透过蒙学读物,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中国人对黄帝的认识,对黄帝的感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黄帝文化在中华文化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蒙学读物其实就是通俗读物和普及读物,虽说难登大雅之堂,也算不上什么科研成果,但却不可或缺,不容小觑。试看今日中国,有几人通读过《史记》、《资治通鉴》?又有几本像《三
“轩辕黄帝,生而圣明。擒戮蚩尤,神化宜民。六相分治,律吕调平。五币九棘,泉货流行。麟凤显瑞,屈轶指佞。在位百年,文明渐兴。”(王仕云:《四字鉴略》,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明人程登吉编著、清人邹圣脉增补的《幼学琼林》曾经风行全国,经久不衰。
时人常言:“读了《增广》会讲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幼学琼林》打破了一般蒙学读物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的限制,当长则长,当短则短,用骈俪句式编写,并按照内容分类编排而成。其书言:“黄帝画野,始分都邑”;“甲胄舟车,系轩辕之创始;权量衡度,亦轩辕之立规”;“冠冕衣裳,至黄帝而始备;桑麻蚕绩,自元妃而始兴。”(程登吉编著、邹圣脉增补:《幼学琼林》,岳麓书社,2002年,第174页)琅琅上口,通俗易懂。
蒙学读物里的黄帝文化源于《史记》等史书。借助蒙学读物,黄帝形象更加深人人心。蒙学读物是传播黄帝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贡献不亚于二十四史之类的官修正史。周谷城先生在论及蒙学读物时指出:“我们研究文化史,应当着眼全民族和各阶层人民文化的演进,着眼以往各时各地社会上多数人的文化状况。……当时普通人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通过教育而形成的自然观、神道观、观、价值观、历史观,在这类书中,确实要比在专属文人学士的书中,有着更加充分而鲜明的反映。”(周谷城:《传统蒙学丛书》序,岳麓书社,2002年,第4页),透过蒙学读物,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中国人对黄帝的认识,对黄帝的感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黄帝文化在中华文化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蒙学读物其实就是通俗读物和普及读物,虽说难登大雅之堂,也算不上什么科研成果,但却不可或缺,不容小觑。试看今日中国,有几人通读过《史记》、《资治通鉴》?又有几本像《三字经》、《幼学琼林》那样家喻户晓的蒙学读物?
蒙学读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重要载体,批判地继承和利用蒙学读物,不仅对于传承黄帝文化、弘扬黄帝精神有益,而且对于传播中华文明、复兴中华民族有益。
(作者:陕西省宝鸡市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邮编7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