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乡土文化进校园 情结家乡学子情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478 浏览:144876
论文导读: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地方精神品质、情感取向做出客观、公正的点评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三是评价策略要灵活多样。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参考文献:陈,许序修.立基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10,(07).费孝通.乡土中
摘要:学校结合乡土文化资源的优势,推动校本课程开发,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以增进学生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了解,能够真正激发和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关注社会的热情。本文着重就乡土校本课程建设的定位、乡土文化的特点及资源选择、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探究
1674-9324(2014)33-0200-02
乡土文化以有形可感和无形潜在的方式影响塑造着个体的气质和人格。因此,学校结合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以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对于增进学生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了解,真正激发和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关注社会的热情具有积极作用。

一、乡土校本课程建设的定位

1.作为统一教材(课程)的补充。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内在联系中寻找最佳契合点,全面开发、实施乡土校本课程,建立“知识化学习”与“生活化学习”整合的课程形态,以克服基础教育课程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倾向,彰显学校的独特个性和鲜明特色。乡土校本课程理应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凸显乡土文化进校园 情结家乡学子情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乡土的特色。直面当前青少年漠视民族文化的实际情况,把在历史进程中融合和体现传统文化和美德的乡土文化引进校本、引入课堂,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其他学科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形成具体而微的体系。结合地域实情,不断发掘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构建相对完备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势在必行。着重从校本课程内容、校本课程计划、校本师资体系、学生分类、校本教学评价等方面形成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且可立体操作的校本课程体系,可深入推进学校的人文教育向纵深发展。
4.铸就实用型素质。针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尽可能地培养学生了解家乡、心怀家乡的情怀,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和情感素养。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学校力求做到利用乡土校本课程整合的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共性,形成二者相统一的文化品格,为其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乡土文化的特点及资源选择

乡土文化就是在某一特定地域发端、流行并且长时期积淀的,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的总和。
1.乡土文化的特点:一是文化标签,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地域性是乡土文化最主要的特点,它是一个地区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劳作以及社会历史演进中积淀而成的。无论是名胜古迹、文化遗存等显性文化,还是社会风俗、道德传统等隐性文化,无一不渗透着浓郁的地域色彩。二是地域情感的凝聚,具有可传承性。极具人文性的乡土文化,是本地区内人们成长的精神家园,对人的精神滋养和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丰厚的人文性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和自豪感。
2.资源的选择:一是资源分类,利于选择。乡土文化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乡土的地形、气候、动植物等为主的自然环境类,第二类是人类在乡土中如交通、聚落等有形建设和如文化、风俗习惯等无形建设为主的人文环境类,第三类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团结、包容、合作等为主的社会环境类。二是注重选择,形成体系。广泛收集乡土文化资源的素材和资料,进行客观科学的选择。以历史为经,以特色为纬,选择、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形成较清晰的脉络及相对完整的体系,做到稳定性与修订性相结合,加强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与传承。

三、结合乡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

地方文化以显性的地方性知识和隐性的地方传统精神影响、塑造着个体,因此,开发和实施乡土校本课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重应试轻人文的观念。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乡土文化知识的比重仍相对过小,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乡土文化的有意识学习和传承。教育部门对乡土文化的学习未作明确规定,社会各界也普遍缺乏传承乡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导致大量乡土资源利用率低。
2.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基于乡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就是让学生触摸到乡土文化的深层内核,充分认识和挖掘优秀的乡土精神,同时,对落后过时的东西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从而形成一种对待乡土文化的理性态度,形成对家乡持久而有真挚的热爱,让乡土文化精髓在教育中传承。
3.有体系、多途径地推进课程。在收集、把握课程素材和资料之后,进行课程组织和教材实验,科学统筹确定课程开设、教材编写的整体结构,制订较为严密的教学和教材撰写计划,落实各环节的具体任务。务必让学生从乡土校本课程中有体系、多途径的获得提供其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乡土文化资源。
4.课程必须具有可实施性。学校作为传承乡土文化的主阵地,关键是要把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与乡土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网络体系,将各学科所涉及的千条万缕的乡土资源整合,再把整合的乡土资源有机融入到各学科之中,选择恰当的方式,灵活多样地推进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将文本阅读与实地体验的方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文本阅读和实地体验中去学习、感悟、体验。
5.加强校本课程实施的监管与评估。基于乡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要建构具有个人作用的评价方式和发展性评价体系,把态度、情感、精神等方面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一是评价要注重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发展。二是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地方精神品质、情感取向做出客观、公正的点评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三是评价策略要灵活多样。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参考文献:
[1]陈,许序修.立基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0,(07).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42.
[3]石中英.如何建构校本课程[N].现代教育报,2001-07-11.
[4]刘正伟.论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6,(09).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zxfwhcylw/lw36287.html上一论文:论高职校园不良亚文化目前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