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重塑精神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65 浏览:9721
论文导读: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面对当代大学精神的失落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窘境,重塑大学精神高地,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统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多元集成探索大学精神培养的长效教育形成机制。
大学精神 重塑 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创新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中“大学”的作用与现代的大学虽不尽相同,但它仍道出了大学精神的宗旨,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形成完美人格。在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勃兴、丰富、传承和发扬不仅关乎大学自身的前途和命运,更关乎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兴盛。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面对大学精神传承的种种困惑,高等教育如何“立德树人”?高校如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重塑大学精神引领当代大学生?这些是我们必须深思并加以解决的理由。
一、大学精神的历史考察在西方,大学精神是伴随着西方大学的设立是逐渐形成的。中世纪的大学很多由学人社区、知识分子团体兴办,赢得了在与政府、宗教相对独立自由地带;19世纪,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提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知识本身即为目的”,主张非功利的“自由教育”,表达了古典人文主义的大学精神。1810年德国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主张教学与科研结合,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完全的人,“通过科学而达至修养”,形成了新人文主义的大学精神。20世纪主导美国的大学精神是人文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融合,弗莱克斯纳认为“真正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应该是思维严密、知识丰富,具有批判精神而不是书呆子”。·克尔则主张大学应为社会服务,大学精神要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之上,更加凸显其“前瞻性”,不仅要走出“塔”,还要勇于开拓创新,引领社会前进。这意味着大学不仅要为社会服务,更要有一种着眼未来的超越精神,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存一块远离功利、宁静淡泊的精神家园。在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设立太学,是无可置疑的较正式的大学。《大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北宋开始设立书院,它强调人才不仅要学问切实,品德和名节也要高尚。注重修身、人伦教化是我国古代大学的根本价值取向。近代以来,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清末兴建了京师同文馆、南洋公学中、西学堂等。五四运动前后,我国现代大学兴起。蔡元培奠定了北京大学兼容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清华大学形成了“自清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南开大学形成了“允公允能”精神、浙江大学形成了“求是”及“牺牲”精神。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更是创造了“刚毅简卓”、“治校”、“兼容并包”精神,培育了一大批蜚声中外的科学家和国学大师,成为我国大学精神得到极至弘扬的典型。大学精神是贯穿于大学发展过程始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长时期凝聚积淀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共同性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它是大学独特气质的体现,也是大学历史和大学文化的精髓。
二、大学精神的功能和作用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曾指出:大学不是一个风向标,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精神具有着强大的功能和育人作用。向导功能。大学精神一旦形成,会对学校自身、广大教师、在校学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向导作用。大学精神的出现,使得大学人具有某种特有的“精神气质”,它引导大学人如何行事、如何为人。这种向导功能表现在学校的办学思想、发展路向、规章制度、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凝聚功能。大学各个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异巨大,真正将大学凝聚起来的不是行政机构,而是大学精神这一强大的精神力量。大学经过全体师生共同努力而创造和普遍认同的大学精神,一旦形成便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这种情感转化为对校园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凝聚了大学人通过丰富精神生活实现其理想追求,而不在乎物质生活是否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的精神品质。激励功能。富有活力的大学精神能够创造出浓重的文化激励氛围,激励教师孜孜不倦、传道授业,激励学生刻苦努力、不断进取。同时,大学精神的激励作用还体现在大学发展历程上,涌现出的一大批为科学、、自由而献身的学界楷模,如蔡元培、郭秉文、陶行知、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他们的故事感染着和激励着大学人传承大学精神。推动功能。大学精神形成了某种稳定结构和个性后,能通过先进深刻的思想与科技文化活动,高雅的文化活动及优秀人才输出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示范影响和改造作用,源源不断地辐射渗入社会机体的各个领域,形成一种对外渗透性,从而成为不断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发展功能。大学精神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优秀文化必定辐射到社会中去,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转变,从而为大学更好的发展构建适宜的社会环境。同时,作为一种优秀文化一旦被大学人普遍认同,内化成为大学人的学术良知和行为规范,就会发挥出强有力的发展功能,不断地推动大学自身和社会向前发展。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共融,构成了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大学精神不仅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且在大学生成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具体体现四个方面:正确对待自然,掌握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策略和理论;正确对待社会,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能够为国家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正确对待他人,具备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互助精神;正确对待自己,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我,超越醉卧。这四个方面,恰与大学精神完全契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既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发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有利于引导和培养他们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团结合作,严谨认真的科学素养。因此,大学精神既是大学生成长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氛围,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刻鲜活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更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精神动力。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zxfwhcylw/lw34623.html上一论文:简谈爱与沟通 塑造华日家居伙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