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工科人才培养中通识教育与教育冲突与融合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864 浏览:60764
论文导读:
【摘 要】我国工科教育中“轻通识、重专业”的现象长久普遍存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矛盾与冲突成为高等教育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文章以江苏大学为例,分析技能培养与全人教育、专才培养与通才教育、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大学职能与社会需要的冲突,并从办学理念、制度制定、组织构建、执行等层面提出相应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工科教育;人才培养;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通专融合
自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伊始,中外高校针对现实分科越来越细的专业教育所暴露出的“轻通识、重专业”的弊端进行了深入深思。尤其在工科人才培养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然成为匡正教育时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
“专业教育”是指专门培养人才的教育,它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
本文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江苏大学与其他多所高校对比,全面审视通专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中的矛盾与冲突,引导工科教育兼顾通识与专业、人文与科学,培养专业技能过硬,又具备通融识见、博雅精神的高级人才。

一、工科教育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冲突表现

(一)教育理念的冲突

专业教育侧重技能培养,力图使学生成为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技术理由的专门人才;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能力、思维与价值结构,注重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以江苏大学2014年修订版本科培养计划为例,工科特色专业均以“培养工程能力应用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终极目标。高校办学理念、院系发展理念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通识教育在工科专业中扎根。此种功利化过重的观念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造成学生的学术视野受到限制,全面素质培养受到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

任何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都应该是纵横交织的,纵向是本科教学,横向是科学研究。国外一流的工科院校纵向简单,横向丰富,而我国则是纵横雷同。在教学内容上,国外学校强调“通才”的培养,十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工科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森严的院系壁垒,以江苏大学为例,学生一入学,就被限制到一个个所谓专业的“窄胡同”里。纯“机”、纯“电”人才培养模式的现象很普遍。例如,在通识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选修课在江苏大学本科教育的学分要求中只有8个学分要求,反观麻省理工学院,其开设的供本科生选修的人文社会课程有18类之多,不论哪个专业,都必须从中选修8门课程,每门课9学分,共计72学分,折合学时数占教学计划的20%。

(三)课程设置的冲突

从江苏大学本科生专业培养计划中不难看出课程设置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

1. 课程设置供求比例失衡

课程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受师资力量的限制。通识课程师资力量的贫乏尤为明显。比较江苏大学与其他两所大学的师生比即可看出:

2. 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和自发性

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及其它基础课程之间、人文选修课程所占比例偏低,通专教育难以发挥整体功能。比较江苏大学与印度理工学院相同的电机工程系:

3.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划分笼统

忽视人文选修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完整性,未能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细分课程种类,难以发挥人文课程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全面影响。从江苏大学与与印度理工学院相同的电机工程系通识课划分种类的比较即可看出:

4. 缺乏制度保证与措施管理

部分任课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有限,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教学形式单一;责任意识不强,课程考核要求过低;学生选修课程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混学生”成为普遍理由。我国高校选修课考核普遍松散笼统,而国外高校则与专业课一样严格重视。对比江苏大学与美国亚利桑那公立大学对于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即可看出:

(四)市场导向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冲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也就相应地形成了以技术性人才为需求的市场导向。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并非单纯的职业技能训练。“快出人才”的市场导向与“出好人才”的学校教育初衷形成了不可避开的冲突。

(五)大学职能与社会需要的冲突

高等院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一种创新精神、一种价值理念,使学生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和自己。真正作用的精英不应是通常所认为的拥有某种学历的人,随着时代的需求,还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执著信念、创新思维,对于他人、社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国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高级技工人才的需求增加,由此给专业教育带来严重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色彩。专业教育下学生被当做一批批为寻求高效益而生产的工具,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应该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塑造。

二、工科教育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

我们需要一个实用性强的专业教育,又要一个能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通专结合,关键在于选择一个合理的融入方式,构建一个完善的整合体系。研究国内外成功推行通识教育的案例,结合我国国情,通专融合的策略可以从理念、制度、组织和执行四个层面入手。

(一)办学理念层面

高校办学理念的转变是通专融合的首要条件。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指出:大学教育的目标要培养本科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以及为就业做准备。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深刻地表达了这一理念。办学理念的转变涉及教师、学生、制度设计者及管理者。让科学的办学理念成为一种共识: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发展而存在,全人教育应该包含处世的智慧与精深的知识,通识教育的融入是对专业化发展的更好补充。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zxdylw/lw44360.html上一论文:探索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