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微信:移动即时通信与新传播革命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88 浏览:22521
论文导读:径、传播结构、传播交往关系等的变革和影响和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关系、政治形态、经济结构、文化观念所产生的普泛化作用,即它们作为新传播革命的价值和作用。如果说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等在这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与使用”①的新传播革命中彰显出巨大的能量,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从全球游戏规则到各国治理、统
摘要: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移动通信”是网络技术与移动终端革新的衍生物,其“内爆式”发展表征了新传播革命的结构性变迁及功能性转向,重构了以“融合”为特征的社交、信息和营销平台,弥合了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相区隔的传播交往关系,整合了大众媒体与自媒体分化的信息传播结构,创造了广告与商业入口一体化的营销模式。在这个熟人与生人,公共与私人,交往、信息与商业深切勾连、快速融合与转化的新型技术城邦中,自然与文化、人与机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得到修正,它们成为融合的共生体,其影响辐射整个社会结构、生活秩序及价值体系。
关键词:微信;移动即时通信;新传播革命
1003-0751(2014)10-0169-04
自从新媒体技术深刻而广泛地介入人们的生活,传播革命的步伐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广播、电视、电影等曾经名噪一时的“新媒体”很快进入“旧媒体”的行列,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手机、iPad(平板电脑)、Kindle(电子书阅读器)以及与信息高速公路和先进数字化终端设备相伴生的博客、播客、微博、社交网站等等。“新”与“旧”的界定在高速发展和变迁的媒体信息技术面前变得困难重重,它们的相对作用取代了绝对作用。而“媒体”本身的含义也变得含混不清、难以辨识,人们越来越习惯用“新媒体”去标化所有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媒介、媒体技术、媒介应用,甚至终端设备。事实上,厘清“媒体”或“新媒体”概念本身似乎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认识这些基于媒体技术跃迁式发展的新生事物对于传播形式、传播途径、传播结构、传播交往关系等的变革和影响和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关系、政治形态、经济结构、文化观念所产生的普泛化作用,即它们作为新传播革命的价值和作用。
如果说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等在这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与使用”①的新传播革命中彰显出巨大的能量,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从全球游戏规则到各国治理、统治方式,从科技创新到知识经济,从市场行为到每个人的生活方式”②,那么随着电脑的传播向移动终端的传播之延展③,以国外的Line、WhatsApp、Kik,国内的微信(WeChat)、米聊、飞聊、陌陌等为代表的“移动即时通信”正在将这场革命推向新的。④它重构了以“融合”为特征的社交、信息和商业平台,打破了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相区隔的传播交往关系,整合了大众媒体与自媒体分化的信息传播结构,创造了广告与商业入口一体化的营销模式,塑造了“信息机器”与人的新型结合体⑤。这场新传播革命即将从更深广的作用上重塑人们的社会生活甚至价值体系,将人们真正载入“第三媒介时代”⑥。笔者试图以“微信”为例,对移动即时通信助推的新传播革命实质进行剖析。
从诞生伊始,微信用户就一直呈现几何量级增长的迅猛态势。微信依托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设备对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将基于个人电脑的即时通信推送至移动即时通信的高新阶段,并不断改善和完善它的功能和用户体验。统计数据显示,从2011年1月21日苹果版微信首推,到2012年3月29日,短短433天,微信用户实现了从零到一个亿的增长;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户突破2亿,耗时不足6个月;截至2013年1月24日,微信用户激增至3亿,历时不足5个月;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的过程中。⑦微信用户的庞大规模和惊人增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移动即时通信”革命性的传播力量及其文化、政治和商业影响力。
一、化:现实与虚拟融合的社交平台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即时通信”技术首先构造的是一个革命性的社交平台,它既是对现实社交方式的转变,也是对虚拟社交方式的重构。它巧妙地将现实的传播交往关系和
虚拟的传播交往关系勾连在一起,消除了传统社交与新媒体社交的壁垒,形构了“化”的融合性社交平台。
首先,“移动即时通信”是一个融合现实朋友关系和虚拟朋友关系的综合性社交平台。微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好友”,从而构建自己的交往圈:导入电话号码簿、导入好友、导入Google好友、添加微信号、扫描二维码以及其他辅助方式,包括基于LBS技术(Location Based Service,定位服务技术)的“摇一摇”“按一按”“附近的人”“漂流瓶”等方式。这些途径决定了微信交往圈是由现实中的亲朋好友与虚拟空间中的“朋友”共同构成的。多数微信用户通过“通讯录”中“新的朋友”选项来建立最初的朋友圈,并不断扩充自己的朋友圈。在朋友添加向导中,用户可以快捷地找到电话号码簿、联系人、Google好友中正在使用微信的好友,并发出添加申请,等待对方回应。电话号码簿中的部分亲人、朋友、同事、熟人以及联系人中的部分好友往往构成了微信交往圈的主体部分。对于其他朋友,微信用户也可以通过添加微信号、扫描二维码(很多人甚至将二维码置于名片或者个人主页、微博、博客等之上)等方式进行添加。这些途径基本是在既存的交往关系和熟悉程度基础上来构建交往圈,尤其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密切相关,具有某种确定性和必定性。而“摇一摇”“按一按”“附近的人”“漂流瓶”等新途径则为微信用户开启了更为有趣、刺激和偶然的朋友交往体验,是对虚拟“朋友”的有效补充。“摇一摇”“按一按”可通过晃动手机或长按提示按钮来查找和自己同一时刻晃动手机或按按钮的微信使用者,“附近的人”可通过卫星定位搜索和用户地理位置相近的微信使用者,“漂流瓶”可随机打开某个陌生人传递的信息,而微信用户则可以自由选择这些“陌生的有缘人”进行通信联系、好友添加。丰富、多元、立体的交往途径使得微信用户的交往圈呈现一种以现实关系为核心的多向拓展结构,它并非稳定不变,而是随着用户的偏好不断调增和扩充,并将实现的交往关系和虚拟的交往关系进行整合。相比单纯的现实生活交往关系,它具有更大的开放性、灵活性、趣味性甚至冒险性。相比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等虚拟交往关系,它又显得更加真实、安全、私密,更突显主体性。在“朋友圈”里分享信息、关注好友、添加评论则类似于某种松散,但具有连续性的感情联络。尽管微信交往圈没有博客、微博和社交网站那么广泛,但是,正是这种选择性形塑了更为真实和可靠的论文导读:社交网络和传播交往关系。事实上,博客、微博、社交网站中的“极化”现象(由于某种共同偏好聚集在一起,并形成偏激意见,甚至群集行为)、“虚假交往”现象(与过多的人建立交往关系,实质上跟大多数人没有真实、具体的联系)等已经开始暴露出对真实传播交往关系和社会文化的破坏力。上一页12
社交网络和传播交往关系。事实上,博客、微博、社交网站中的“极化”现象(由于某种共同偏好聚集在一起,并形成偏激意见,甚至群集行为)、“虚假交往”现象(与过多的人建立交往关系,实质上跟大多数人没有真实、具体的联系)等已经开始暴露出对真实传播交往关系和社会文化的破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