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微时代新闻信息传播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23 浏览:20352
论文导读:
传媒生态可谓风起云涌,继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网络快速崛起,成为第四媒体。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两波信息技术浪潮中,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次第出现,成为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与网络一起被称作新媒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网民增加到6.18亿人,手机网民5亿人,其中微博用户

2.81亿人,微信活跃用户月均7亿人。

人人拥有话语权、人人自主传播信息,传者与受者的角色正在模糊,人们过着共享信息、分享观点的微生活;信息传播已不是单向度,新媒体正搭建起点对点、点对多、多对多交互式传播的信息立交桥。一个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传播时代已经到来,每一种微小的形式都由“微信息”和“微交流”推动着“微时代”的革命。

一、微时代的传播特点

1微媒体、微信息、微社区。
微传播既有大众传播功能,又有人际传播功能。人们通过轻巧便捷的微媒体——微博微信看新闻、听音乐、玩指尖游戏、与朋友聊天,发布和传递简单的微信息,如一句话、一个表情、一张图片;通过简单的微动作:轻滑手机、轻扫鼠标点个“赞”,或者和转发,将内容发布到自己的社交圈子——微社区。微博微信的异军突起转变了受众的被动地位,也打破了大众传媒与社交平台之间的鸿沟。
当多个媒介形式都提供同样质量的内容产品和服务时,更便捷的媒介形式更能成为人们的首选。微博微信的移动性伴随性,方便人们随时随地获取、发布、传递信息,因而广聚人气。
微博140字的短文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分享感受,完成信息的快速传播。但质量不高,存在大量“僵尸粉”,而且刷屏过快,泥沙俱下,精华很快被各种新信息淹没。微信的推出对微博碎片化、快刷屏等缺陷进行了规整,把微博弱关系、泛传播整合为相对的强关系、精传播。微信虽说每天只能发布1到3条图文,但可开发利用的平台还有很多,除了公众平台,还有二维码、漂流瓶、朋友圈等。微信公众平台开放以来,已经有200多万的注册,每天保持8000个的增长速度,每天有超过亿次信息交互。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微信与微博相比,也存在信息延宕、信息发出后覆水难收等理由。

2.开放性、裂变性、多元性。

微时代,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社会的话语权被重新分配。参与者可以通过各自的平台平等交流,人人有权发声,人人自成媒体,出现了新的群体——自媒体人。受众被动地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地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分享信息。
微时代,海量信息经过多点结网去中心化传播,快速裂变发散,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是几何级的。真相在微传播得透明,邪恶和强权无所遁形:迫于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的一起非正常死亡,从匪夷所思的“”而死还原为狱霸行凶杀人;湖北省巴东县抗拒官员强索性服务的“烈女”从“故意杀人罪”被改为“防卫过当罪”,最后被判缓刑。
微传播超出了传统的新闻制作和生产模式,使得新闻的制作和传播实现了“多栖”和“多元”。记者可以采写文字,录音频视频,现场拍照,同一件事,可在传统媒体发表,也可在新媒体发表,可以对不确定对象进行发送,也可为特定群体提供信息服务。多元的形式与内容也带来监管难题,信息困扰在微时代显得格外突出,谣言、泄密、无聊的炒作、出言不逊的骂战等负面现象不容忽视。

二、微时代的新闻传播模式

微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水融。新闻专业主义在微时代的报道中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

1.微讯:微时代的事件性报道。

突发事件信息的瞬间广泛传播,是新媒体发力的重要表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事件亲历者和旁观者三言两语就可利用手机将信息发布出去。自媒体的表达,使新闻报道个性化,时效性、互动性增强,受众与媒体也走得更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逐渐成为热点新闻的首发媒体。
新闻短些短些再短些的追求在微时代成为现实,“短”变成了全体网民的自觉行动。短不是简单的字数少,而是要字斟句酌、惜字如金,使微博上的140字饱含信息量。微信也一样,流量的限制、碎片化的时间、阅读环境等等导致人们往往不点开图文信息看里面的内容,而扫一眼标题就知道新近发生了什么,所以微信的标题也就成为一句话新闻甚至一个关键词新闻,是短消息的极致。消息经过报纸消息、广播消息、电视消息、网络消息发展到微媒体时代,就是“微讯”。
“微讯”运作流程:对于突发性事件,微博微信随时随地发布及更新文字、照片、声音、图像等内容,在朋友圈进行扩散。媒体记者获知线索确认消息来源,奔赴现场,并在媒体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首发,以专业媒体的形象,提供快速、准确、权威的报道,与网友形成良性互动。在事发现场,记者一边采访一边微博直播,有些当事人或知情者就是突发事件的微媒体首发者,他们此时又成为专业记者的重要采访对象,草根记者与专业记者的现场微讯互通有无,突出事件的五个W。同时另一路记者采访相关部门、涉事各方、立体呈现。微讯报道中形成大编辑思维,广播电视在节目中插播记者连线,纸媒在网站滚动跟进报道,继而形成平面媒体及线性媒体的消息或通讯,消除不确定性因素,给大家一个事件的清晰影像。

2.微观:微时代的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通常是指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理由,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分量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随着舆论环境的不同,调查性报道也由发轫之初的硬监督、负面揭丑转变为包括负面与中性的,理由性、求证性的深度报道,其难度在于从被监督对象或被调查对象口中问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在纷繁芜杂的乱象中抽丝剥茧、谋篇布局,保持新闻传播的客观公正。微时这样的报道看上去不合时宜,其实不然,一方面在浅阅读时代,深度报道正可以成为传统媒体的强项来对抗新媒体的挑战。另一方面,微博微信的发展为调查性报道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赋予它新的注解,成为新媒体淡化浅阅读之嫌、潜入信息深海的突围之论文导读:本质不变,都是摆事实、讲道理,“微评”可独立发,也可在报道中报道后附上一两句话,是微时代的特种兵。与草根微评容易过激、以偏概全相比,专业媒体人一方面要使用自媒体的话语体系展开微评,更要能在短时间内从支离破碎的事实信息中提炼出科学合理的观点,在信息狂潮中倍增自己的观察力和深思力,用原创的内容增加用户黏性。微传
举。

3.微宣:微时代的主题性报道。

主题性报道在微时代要有微视角、微笔触,摇身变为“微宣”。多找落点,多些体验,多些探访,关注大主题下小人物的命运。小事情、小切口,大情怀、大视野,细微之处见精神.以平视的角度去看,以百姓的语言去说,轻松风趣的格调、将心比心的话语,时尚鲜活、引人入胜。主题性报道可以在微信全文发,配上精美的图片,微博可从中截取精彩片段分条发微时代的新闻信息传播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
宏大主题好比一座大山,“微宣”就是一条条登山的小路,在宏大主题下寻求开口,互动话题是微宣的一把劈山利斧。湖北之声在今年湖北省期间首开微媒体专栏“话题”,围绕关键词发起话题讨论,主动设置议程。本届湖北省对水污染防治条例(草案)进行审议表决,这一举措在全国开风气之先。湖北之声微博微信设置主题:“寻找水环境污染源”,发动网友曝身边的水环境状况,使水污染防治全民参与,该条微博阅读量两天达到1.4万。通过策划使微时代的主题性报道见人见事见情感,用形象的人和事乃至细节来承载一个有深度、有厚度的主题。

4.微评:微时代的评论或述评。

三言两语,随见随感随发,微言大义,见微知著,但评论的本质不变,都是摆事实、讲道理,“微评”可独立发,也可在报道中报道后附上一两句话,是微时代的特种兵。与草根微评容易过激、以偏概全相比,专业媒体人一方面要使用自媒体的话语体系展开微评,更要能在短时间内从支离破碎的事实信息中提炼出科学合理的观点,在信息狂潮中倍增自己的观察力和深思力,用原创的内容增加用户黏性。微传播来了,我们应该有一种专业的求真务实、规范表达的自信,保持一份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湖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