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时政新闻报道创新对策和路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43 浏览:9741
论文导读:。新闻记者应当而且有权利极其忠实地报道群众的呼声,当好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同时,媒体有责任也有权利把全部事实完整真实地报道出来,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在新闻的形式上,要讲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坚123下一页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广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闻战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下的最新生动实践。新闻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路线也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线。广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下的最新生动实践。时政新闻报道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政策、方针、路线以及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城市建设等内容的成就性、经验性和典型性的报道,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广泛性和时效性,在各类新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应该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树立群众意识,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基础之上,不断加强工作创新,进一步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时政新闻报道的工作成效。

一、党的群众路线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一)新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一切为了群众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两大基石是党性原则和群众立场。新闻战线和新闻工作者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人民群众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高度体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对策和路径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了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理想信念的“根”,其“坐标”就在群众路线之中。新闻工作者应树立和强化“新闻为民”的理想信念,在实际工作中,要时刻“照镜子、正衣冠”,纠正不当的工作观念,强化“新闻为公”的职业信念。新闻宣传工作必须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让这则新闻报道受到群众的喜欢,让报道的内容入耳、入脑、人心。实践证明,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深入实际才能富有生活气息,扎根群众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新闻报道作品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清新朴实的文风和打动人心的力量。新闻工作者只有在接地气、访民情、问民意的过程中,挖掘别人没有达到的深度,找到别人没有触及的角度,在实践的艰苦磨砺中增强业务能力和水平,才能成为一名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评论员,也才能够更好地践行“新闻为民”的职业理想信念。

(二)新闻工作的主要手段是一切依靠群众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正确认识的真正来源。新闻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真实的信息,必定也来自于群众的实践。群众路线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工作路线,新闻工作者应自觉地将其贯穿到从选题、采访到制作、反馈的全过程。在时政新闻报道内容上,依靠和反映群众的实践。如果没有群众的实践,新闻时政报道就很难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就很难受到读者、观众的欢迎,媒体单位的经济效益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新闻报道工作过程中,要依靠群众参与和支持。在数字化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工作要贯彻依靠群众的策略,就必须建立起与群众密切、有效的联系,才能真正倾听到人民的呼声。许多新闻媒体,利用网络、微博、、手机短信、电话等新的信息手段,开展报料、网上评报、政策倡议等活动,不仅搜集到大量鲜活的新闻线索,还对改善媒体、网络问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创新时政新闻报道的目的和策略

(一)转变创作观念,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望

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望,实际上就是在创作观念上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贴近群众,及时向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服务,使其更多地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政府的中心工作,为人民群众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创造条件。新闻工作的落脚点是贴近群众,这同样是新闻机构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不断创新新闻报道内容、创新新闻表现手法的根本动力。贴近群众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与普通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写出群众想读,说出群众爱听,播出群众想观”的新闻精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望,这就是新闻工作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只有贴近群众,新闻才能得到有效、广泛的传播;只有贴近群众,新闻报道作品才能增强影响力而成为具有广泛和深远作用的经典作品。因此,任何一个媒介,只有坚持群众路线,真正服务人民群众,才可能赢得广大受众的青睐,从而获得广告商的垂青,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创新报道内容,讲述人民群众的身边故事

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在人民群众中寻找感人的故事,这是时政新闻报道群众观点的体现。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根基和活水源头。“将笔触放在基层,把镜头对准群众”是新闻工作者走群众路线应有的态度。要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新闻的最主要来源。要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的首创精神,努力发掘群众中的新思想、新策略、新实践、新人物,将其列为时政新闻报道的重点,用群众的实践、群众中的榜样教育群众,并使之成为党的新的智慧。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现场体验和调研形式,形象鲜活地报道基层和群众构建的和谐的生动实践和精神风貌。如湖北卫视《湖北新闻联播》的主持人魏凌洁,为深入报道基层环卫工人的工作情况,拜武汉环卫工人杨清琼为师,凌晨三点随师傅参加现场工作。她说:“当我再播报劳动者的新闻节目时,我讲述的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我心中的故事。”因此,要摈弃以往就事论事、讲大道理的枯燥手法,应该努力运用基层群众最普通、最真实的话语,描绘出新时期、新形势下,各界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喜人景象。

(三)创新表现手法,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需求

新闻工作者应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深思理由,处理题材,屁股要坐在群众这一边,要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小集团、某单位的利益出发,更不能单纯从被报道者的利益出发。时政新闻报道应该多报道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多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需求,在坚持正确的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高度的统一基础上,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喜欢。新闻记者应当而且有权利极其忠实地报道群众的呼声,当好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同时,媒体有责任也有权利把全部事实完整真实地报道出来,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在新闻的形式上,要讲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坚论文导读:
决杜绝新闻八股。要用老百姓的语言写新闻,从人民群众的一点一滴、所思所想、所喜所忧出发,采写最真实、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三、群众路线下新闻报道创新路径的实证分析

(一)探索新闻连续剧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

“新闻连续剧”,是2013年以来在电视台新闻频道中播出的连续报道的新闻节目,其人物角色感鲜明,事件现场感突出,情节冲突感强烈,极具只有电视连续剧才具备的戏剧张力和审美特征。这些人物、现场和此起彼伏的冲突让观众有过戏瘾的感觉。其实,在人物、现场和冲突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新闻创作者想传达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了,获得了广泛关注和赞同。
以2013年春节期间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的“新春走基层”专题报道为例。该专题报道以“充满乡土气息的国情报告和民生调查”为旗帜,深入民间,关注民情,在基层新闻报道上进行了有益的突破和创新。《新闻联播》的时政新闻、科技新闻和经济新闻主要强调新闻的重要性和显著性,即新闻本身对社会整体产生广泛而现实的影响。但在“新春走基层”的报道当中,选题主要集中在发生在春节前后的生活新风、社会传统风俗等主要话题,时效性较强,而争议性和冲突性较低,以“温情”为主要基调。这种取材特点颇具人文关怀,既讲述了人民群众的身边故事,表现了平实的生活细节、积极的生活态度,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知望,满足了观众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更贴近了新闻的内涵。

(二)改善会议报道的创作观念和双向互动

会议是我们党和政府为将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及工作部署安排层层贯彻到群众中去而常用的策略。会议报道指的是媒体关于会议本身(如会议议程、会议内容)以及与会议相关的报道。它深入挖掘会议中与人民群众有切身关联的,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信息,及时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同时又通过会议报道这一渠道,使得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深入人心,密切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但是,因为各种规定所限,采写会议新闻往往是简单的材料堆砌和领导讲话,很难发掘会议中的亮点、总结会议的精华内容,写出来的稿子往往平淡无味,甚至空话连篇,无法引起读者观众的兴趣。而且,许多时政新闻报道单向充当了党和政府的“喉舌”,却忽略了作为广大人民群众“传声筒”的角色,由此缺失了“联系”的完整功能,对受众接受传播信息后所产生的观点、态度、意见、想法、甚至是行为,几乎很少进行追踪报道,换言之,媒体缺乏对会议的反馈报道。坚持群众路线应该意识到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也应该是新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因此,会议报道的创作观念应不断改善,报道视角由“传者本位”转变到“受众本位”,报道形式应多样化,要重视会议与人们群众的双向互动,注重会议的反馈报道。
2012年6月,湖北省十次党代会召开前夕,湖北广播主频率创新推出十场多媒体微直播《喜迎党代会直播新荆楚》,宣传省委在国家中部支点宏观战略下构建的“一元多层次”系列空间战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每一个中观战略的特色,第一次推出时长在30分钟以内的微型直播,选取一村一户、一厂一企、一区一人作为重大战略的第一落点;第一次把直播台设在车间的流水线上,设在田间地头、农家社区、商店码头;第一次让最基层的群众唱主角、当第一嘉宾,讲述自己的故事;第一次与网络、电视融合实现网上同步视频直播。这种跳出会议报道会议的创新,不但拓展深化了会议主题,更把党委政府的重大战略与寻常百姓的民生故事连接起来,不是板着脸说教,而是通过讲述身边故事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会议的反馈报道是指媒体关于受众对会议报道的反馈信息进行报道。一个重大新闻事件发生、一个重要的政策出台后,新闻工作者应该深入群众,倾听百姓对会议内容的反映、意见,及时准确地加以报道。通过新闻报道准确地反映群众意见,作为决策的依据;再把党和政府的决策及时广泛地宣传出去,并在群众实践中检验党和政府的政策。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的及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传播的信息流量大,传播速度快,双向互动性强,这就便于网络及时收集受众对会议报道的反馈信息,传统媒体可以将互联网收集到的反馈加以选择后作为报道的线索和题材,以此弥补传统媒体信息反馈慢的弱点。会议反馈报道应与会议新闻相结合,不论出现相反或相应的反馈,都能使会议从主动传播到反馈报道做到整体相得益彰。在近年“”报道期间,不少媒体都改善了新闻创作观念,为网民们开辟了会议报道自由发言的栏目,如新华网的《百姓议政》、《建言》,人民网的《网友说话》等栏目,就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与群众之间关系的作用,网民们在点击阅读相关会议报道后,通过网络即时发表评论,传播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丰富政策宣传解读的创作手法和形式

时政新闻报道的很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宣传、解读党和政府的最新政策、路线、方针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和城乡建设中的成就、经验或教训。当前,世情国情民情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说教、灌输式的政策、方针、路线的宣传、解读手段已经无法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接受和认同。因此,要不断丰富时政新闻报道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在政策宣传、舆论导向工作中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一是转变时政新闻播报手法。如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90分钟直播栏目《新闻全天候》,由过去单一播报新闻改为由主播播报新闻导语+新闻主体稿件+新闻背景介绍+相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对策和路径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关新闻链接+新闻观察员点评分析+新闻当事人讲述等多样化形式,立体呈现新闻,让新闻更接近事实、让栏目更贴近观众,并通过评论员的现场点评,透过现象看本质,把舆论思潮引导到主流方向上来。
二是创办时政专栏、专题、专刊。如湖北日报围绕全国和全省、省第十次党代会、文化体制改革、大别山和武陵山试验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治庸问责、学雷锋活动等重大主题宣传推出系列专栏专题专刊,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受到各方好评和赞扬;创办的“东湖放评”专栏以微言见大义、振心声,得论文导读:誉为“东湖一浪花,激活千湖心”。三是创新与观众读者互动方式。如湖北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全天候·对话厅局长》节目,创新的政策宣传和解读的形式,强化与群众的沟通渠道,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省十次党代会报告精神等重大理论宣传内容,同时也给政府部门负责人直面该部门涉及到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
到读者广泛认同,被誉为“东湖一浪花,激活千湖心”。
三是创新与观众读者互动方式。如湖北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全天候·对话厅局长》节目,创新的政策宣传和解读的形式,强化与群众的沟通渠道,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省十次党代会报告精神等重大理论宣传内容,同时也给政府部门负责人直面该部门涉及到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理由的平台,真正架起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是对时政报道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四)加强时政新闻报道主题的预判与拓展

时政新闻的报道主题,要坚持党性原则和群众立场的统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宣传工作导向,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要主动拓展报道主题,善于在基层中发现报道点,并加强主题预判,选取合适的题材展开报道。在不回避矛盾的同时,敢于触及社会热点理由,运用体制、机制的力量,为理由找到解决出路。要关注普通人的存活状态、困惑、期待,通过人物命运故事化的表达,见微知著地揭示普遍性的理由,通过媒体的力量推动实际理由的解决,展示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作为,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
以电视台“新春走基层”之《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专题报道为例。记者跟随马尔洋乡党委的领导干部一起到皮里村接孩子们到县城读书。翻过数次陡峭的悬崖、踏过数次刺骨的河水,历时几天才到达皮里村。记者与他们一起感受着皮里村孩子上学路途艰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广大的党员干部始终心系百姓冷暖人生,忠于事业,忠于人民的职业操守。
2011年,湖北广播在省委宣传部组织下,把“千名记者走基层”活动、“走转改”活动与省委“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和“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的群众工作结合起来,分期派出100多人次深入全省17个市州(林区),尤其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山区、江汉平原农村蹲点调查。驻村干部的脚印走到哪里,记者的脚印就跟到哪里,不仅经受了一次群众工作的宗旨教育,而且在基层掌握了大量在会议和材料上了解不到的省情民情,摸清了湖北“三农”的家底,听到了在编辑部听不到的民声民意。春节长假刚过,湖北广播记者兵分六路,跟随农民工踏上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的打工征途。他们或者与打工者一同窝在闷罐一样的长途卧铺汽车上千里跋涉,或者和打工者一道通宵挤火车、吃盒饭,奔波于沿海各大招聘会,亲身体验湖北老乡外地艰辛求职过程,报道不但“接地气”,也大大增强了故事性、可听性。
责任编辑: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