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汉吴王刘濞对扬州经济开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673 浏览:9539
论文导读:
【摘 要】公元前196年,刘濞被封为汉吴王,统治“三郡五十三城”,以广陵(今扬州)为治所。其统治吴国的四十多年,利用吴国丰富的自然资源,“煎矿得钱,煮水得盐”,一方面开铜矿铸币,另一方面开筑上官运盐河发展盐业,使吴国经济快速发展,扬州以一片蛮荒之地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次经济繁荣期。
【关键词】刘濞;扬州;铸钱煮盐;上官运盐河
扬州有一座二王庙,里面供奉着扬州历史上的两位吴王——主祀吴王夫差、配享汉吴王刘濞。二王为扬州带来较长时间的富庶繁荣,因而受到推崇。汉初刘濞统治扬州,致力发展经济,使吴国成为西汉初期各诸侯国中最富强的一个,扬州由此进入历史上的第一个经济繁荣期。隋炀帝在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基础上,开筑了沟通南北的古运河,为古代扬州进入隋唐第二个经济繁荣期和清康乾第三个经济繁荣期奠定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作为扬州经济第一个繁荣期的奠定者,汉王刘濞使扬州经历了从蛮荒到殷实富强的质变,本文即致力于分析刘濞对扬州的经济贡献。

一、治扬之始

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汉汉吴王刘濞对扬州经济的开发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高帝十一年秋,也即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叛,东进吞并荆国领地。当时“濞年二十,以骑将从破布军。”二十岁的刘濞孔武有力、骁勇善战,以骑兵将军身份跟随刘邦在蕲县西边粉碎了英布的军队。由于荆王刘贾被英布所杀,没有后代。同时“上患吴会稽轻悍”,刘邦担心吴会一带民风凶悍,没有强有力的国王不好管理。而当时刘邦自己的儿子年纪尚小,于是赐封在平定英布战争中军功卓著的刘濞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
“三郡五十三城” 地域之广,差不多囊括了今日华东地区的主要疆域。关于刘濞统治的“三郡”有不同的说法,一为“东阳郡、吴郡与鄣郡”;而《汉书·地理志》所列75郡无此三郡名称,出现会稽郡、豫章郡、丹阳郡,系因西汉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行政区域的缘故。可以确定的是,吴国代替荆国建立起来后,将都城定在三郡的中心地带——广陵,即今天的扬州。
“扬州”一词在史书上较早出现,最初是指一个较大的行政区域。汉武帝时的扬州刺史部,管辖区域包括今天的安徽淮水一带,江苏南部,江西、浙江、福建三省以及湖南、河南的部分地区。今天的扬州,行政区划最早与吴王夫差所修筑的邗城相对应。此后越灭吴,楚灭越,楚怀王筑广陵城;待秦灭楚后,置广陵县。广陵之名开始在历史上出现,是今天扬州在历史上的第二个名称。文章标题所指的扬州,即指汉代的广陵。

二、煎矿得钱,煮水得盐

刘濞封地的滨海平原大量产盐。由于汉初帝王忙于平定天下,尚未看到盐业经营的巨大利润空间,允许私自煮盐并且无须上税。刘濞以高度的经济敏感,看到食盐的经营可以赚取巨大利益。于是就地取材,靠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煮海为盐,大量开发盐业。
然而,盐场分散在江淮东部沿海地区,要把东部沿海的各盐场的盐运到扬州,再转售全国各地,迫切需要开辟水上通道。于是刘濞借鉴夫差的做法,于公元前195年发起开凿上官运盐河,即自扬州茱萸湾到海陵仓、再到海安如皋的运盐河。《海安县志》上记载为“自扬州湾头经海安至三十里墩,计长一百九十五里”。这是上官运盐河之始,它极大地推动了盐业的发展。历史上两淮盐场所产的盐,均经此河运往扬州府,于是扬州商贾云集,倍受渔盐之利,非常兴盛。两淮盐场,也成为两千多年来海内产量最丰富的盐场。
除运盐之外,刘濞还抓住时机开山铸钱,广开财源。现代人私造货币属犯罪行为,但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形势下使得个人铸币成为可能。战国以来,币制紊乱。加之受铜矿开采的限制,西汉初年货币的需求量大,但朝廷造币能力不足,于是允许地方自铸。刘濞便利用地方矿藏丰富之利,利用政策,大量开山造钱。江淮之地多“铜山”。《史记》记载,吴地最大的“铜山”在豫章郡。刘濞在此开山挖矿,“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大量冶铜造币,一时“吴邓(通)钱布天下”,国库由此储备充足。
《史记》记载,“煎矿得钱,煮水得盐”,借着可铸钱的铜矿以及生活所必须的食盐,吴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汉代诸侯王国中的首富。由于雄厚的经济实力,吴国在中国历史上较早实现了“福利社会”。首先,“百姓无赋”,百姓不用缴纳任何赋税。其次,“卒践更,辄与平贾”,政府到吴国征兵役时,吴国便替百姓出钱雇人代为服役。第三,“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逢年过节时,刘濞更是亲问境内有名望的人,并大肆赏赐百姓。辞赋家鲍照在《芜城赋》中这样形容扬州:“车挂轊,人驾肩,廛閈扑地,歌吹沸天”,足见扬州的繁荣。

三、泽被后世

刘濞对扬州的经济贡献不仅局限于汉朝,就其所开凿的上官运盐河来看,其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当时——运盐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其水利之惠一直影响到当代——合理利用扬州一带的地理形势,防涝灌溉并举,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使日后苏中地区迅速成为鱼米之乡。
运盐河西通扬泰,东达海滨,是跨地区的水上通道。江淮东部地区地理状况是:高宝以东,泰州海安以北,兴化、盐城两县和东台、富安等中下十场地势凹下“形若釜底,众水所归,汪洋停汇为下河”,上河较下河则高出许多……上官运盐河排泄洪水担负着非常杰出的功能。《泰州志》记载:“金湾河水势七份入芒稻河,三份入运盐河,东流经宜陵镇抵泰州城,又东流经姜堰、海安,由力乏桥下海。”显示上官运盐河排泄洪水入海的功能。
在上官运盐河北岸,当时仅泰县境内就设有涵洞72处,宣泄下河以利农田,“淮水小、江水大则开岸南各坝引江水调节之”。这充分显示了上官运盐河选址开凿的奇妙之处——运河以北大抵上是地势低洼的里下河,而运河以南,则是滨江的冲积平原,也正因为如此,上官运盐河才能在具备水运功能的同时兼具排灌功能。在没有勘测仪器的汉代,古人能这样科学合理地确定上官运盐河的走向,实在令人叹服。
根据《扬州画舫录》的记载,今日扬州通往海边的河流,当年均为运盐河。正是在江海平原不断向东向南滋长延伸的过程中,在盐场卤灶东移南迁之后,正是长江和淮河这种“调节”引来的江水浇灌了江海大地,使江海平原变成了膏腴之地,这就是当年吴王刘濞开论文导读:
凿上官运盐河给江淮东部地区世世代代的人民带来的水利实惠。
但是,在集权制度下,如果封国政通人和,就会有“收买民心”之嫌,进而有“另立”之嫌,这几乎成了地方自治的原罪。吴国的富裕强盛引起的猜忌,晁错判断刘濞“不削之亦反”,认为即使不削夺刘濞的封地,他也会造反。然而,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也不应局限于先辈史学家所做的历史评论,而应从历史的表象中揭露出事实。《前汉书·地理志》云:“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刘濞等人使当日地广人稀的长江三角洲逐渐人烟稠密;《史记》说当日的吴国“国用富饶”,即财源充沛;“能使其众”,即获得百姓爱戴。刘濞之功,应得到共识。至于广陵,逐渐形成为繁荣富庶的大城,与江淮地带继续开凿运河,便利交通,吸引四方商贾云集有关,也应归功于刘濞。这些都说明刘濞是治理地方、改善民生之能手。更重要的是,刘濞藏富于民的历史经验值得现代统治者借鉴。
【参考文献】
[1]陈陆.从夫差到刘濞——扬州二王 运河始祖[J].中国三峡,2009(12).
[2]《史记·刘濞列传》
[3]《汉书·荆燕吴传第五》
[4]扬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扬州概览[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