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初探舞蹈“3+2”中高职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衔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591 浏览:98118
论文导读:力,具备扎实的舞蹈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有一定表演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因此需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我们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要有一个递进的要求,中职主要以片段和组合为主,而高职主要以成品为主,动作也会从单一到多变,从简单到复杂。2013年在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职业院校艺术类赛项中国舞比赛,分为中职和高职两大层次,这
摘要:舞蹈专业“3+2”中高职的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由,文章以舞蹈专业“3+2”中高职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提出中高等职业院校舞蹈专业“3+2”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递进性、发展适应性、专业文化相互推动和对接市场原则,以减少两类学校衔接中的教学消耗,确保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舞蹈专业“3+2”中高职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舞蹈专业;“3+2”中高职;课程设置;衔接
1005-5312(2015)02-0181-02
舞蹈专业“3+2”教育模式是指三年中职、两年高职相衔接的五年制教育:即对学生进行三年以舞蹈专业为导向的基础技能教育,随后在基础技能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为期两年的舞蹈专业技能的高职教育。采取五年制的教育模式是培养初中毕业,具有一定舞蹈基础的舞蹈专业人才的较好选择。
舞蹈是以身体为载体的艺术,身体技术训练是各类舞蹈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中职学生处在长身体的黄金期,舞蹈所需的软开度、协调、爆发和弹跳等技术技巧可以得到相应的解决,高职学生通常是十八岁左右的青少年,基本结束了身体发育的旺盛阶段,进入到缓慢的发展阶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职学生在动作与作品的理解能力方面会优于中职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也较中职生深刻,更善于用自己的身体表达情感和思想,在这一时期进行身体的技术技巧训练相对于中专会事倍功半。舞蹈专业教育的特殊性需要有相应的课程来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训练,我们需要对舞蹈专业“3+2”教学模式中的课程设置进行区别,三年中职和两年高职的课程设置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衔接,在课程设置中保持某些课程的连贯性,在教学内容和层次上区别开来,在重视中职舞蹈教育基础技能训练的同时又强调高职舞蹈教育技能技巧的提升,做到优势互补,在课程的设置上坚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规律,培养适合大众艺术市场复合型舞蹈专业技能人才。

一、“3+2”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衔接的必要性

“3+2”职业教育不是中高职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舞蹈专业学习者从简单的舞蹈基础动作到技巧动作,舞蹈成品作品展示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努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沟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这为“3+2”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衔接提供国家层面的政策保障,也为个人成长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市场需求是前提

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高要求,文化市场需要的不是流水生产线上的产业技术工人,而是具有较高技能技巧的艺术工作者。文化市场的繁荣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艺术工作者,对这种人才的迫切需求体现在职业教育中,从中职掌握的基础技能到高职掌握的高级技能技巧的迈进,需要“3+2”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紧密衔接。

(二)完善教学模式的需要

“3+2”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前三年的中职教育还是后两年的高职教育,都不是教育的终结,而是教育的另一个起点,二者应该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对“3+2”职业教育课程进行衔接设置是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需要。

二、“3+2”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舞蹈专业中高职课程设置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比较注重舞蹈基础技能训练中的连续一贯性,需要从压脚、压肩、把抗训练组合、下腰、劈腿、小跳组合等最基础的基本功训练开始,逐步向控腰、中跳、气息等技能技巧迈进,需遵循递进性、发展适应性等原则。

(一)递进性原则

舞蹈是以身体为载体的一门比较特殊的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有一定的延续性,很多中职阶段学习的课程进入到高职以后也会继续开设,比如基训、技巧、身韵、民族民间等,针对这一现象,中职舞蹈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音乐素养,树立较强的舞蹈思维能力,具备扎实的舞蹈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有一定表演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因此需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我们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要有一个递进的要求,中职主要以片段和组合为主,而高职主要以成品为主,动作也会从单一到多变,从简单到复杂。2013年在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职业院校艺术类赛项中国舞比赛,分为中职和高职两大层次,这是全国职业院校最具权威的一场赛事。在竞赛项目规程上中职和高职就有明显的区别:中职的学生在剧目中只要求有三分钟的片段,而高职学生要求六分钟以内表现完整的剧目,这对高职学生在舞蹈表演剧目中作品的风格把握,情感的处理表达和技术技巧的应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发展适应性原则

中职舞蹈学生年龄比较小,处在身体生长的黄金期,根据舞蹈专业发展特性,在芭蕾和古典基训、毯功技巧的课时安排比重相对会大一点。在中职阶段主要着重解决腰腿的软开度、力度以及身体四肢、手、腿、身法的协调、平衡能力,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主要放在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的把握上。进入高职阶段身体发育已经处于稳定阶段,通过中职三年的学习,也具备一定的技术技巧和舞蹈表现能力,在软开度的训练要得到更大的提高有一定的难度,就要减少这类课程,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丰富,对作品的理解有了自己的认识,开设现代舞、编导、排练、舞史和舞蹈作品赏析是很有必要的。全国职业院校的中国舞赛项中,中职组第二轮比赛中进行的是模仿和即兴编创,学生运用给定的素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其目的是重点考察选手在短时间内的舞蹈意识和临场表现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受。而高职赛项第二轮进行的是舞蹈编创,给予学生一个小时的准备时间,表演完后还要阐述自己是如何对这个舞蹈进行构思的,然后接受评委对作品的提问,其目的是重点考查学生如何有思想有主题的运用自己的身体来表现,更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长发育因素,开设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课程。

(三)专业文化相互推动的原则

中职学生年龄偏小,对事物的理解比较简单,身体处于好动阶段,是学习舞蹈的关键阶段,他们内心也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是学习文化知识的较好时期。因此,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中要开设一定比例的文化课程,专业与论文导读:
文化相互促动,共同提高,在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在开设的文化课程中,除语文、英语、思想政治、历史等基本的文化课程外,开设文学、艺术选修课。通过不定期的举办文学艺术讲座,激发大家对知识的渴求,激励大家在苦练舞蹈功力之余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为今后的进修学习奠定扎实的文化功底。

(四)对接市场原则

与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同,舞蹈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倾向性,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市场需求的具有舞蹈专业技能的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培养过程中要遵循市场、企行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要求来开设课程,重视实习实训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
对接市场用人需求开设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培养出的舞蹈毕业生走向用人单位技能投入到工作中,拿来即用,实现了毕业与就业的零对接,实现了专业课程设置的细化,能根据市场对舞蹈从业人员的不同水平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习者进行精细划分,合理使用课程资源。
总之,要构建舞蹈专业“3+2”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衔接,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更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观,在实践中逐步调整,减少中高职衔接中的教学消耗,推动舞蹈专业“3+2”中高职职业教育健康、高效、快速的发展。
本文为2013湖南省教科院课题成果,编号XJK013CZY136,艺术职业教育中舞蹈表演专业"3+2"培养模式衔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