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密斯“少就是多”设计哲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525 浏览:106993
论文导读:
【内容摘要】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 “少就是多”设计哲学是这位现代建筑大师留给20世纪的伟大财富。文章着重阐释“少就是多”理念的内涵,并从结构、艺术造型、视觉、受众、思想、美学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力图正确认识“少就是多”,把握密斯设计的精髓。
【关键词】密斯 “少就是多” 设计哲学
20世纪30年代,时任包豪斯设计学院第三任校长的密斯·凡·德·罗提出了著名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少就是多” (Less Is More)。这一原则的提出,竟成为一场持续四十年之久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发端。到70年代初,世界的大都会几乎变得一模一样,到处是钢筋混凝土与玻璃幕墙形成的高楼大厦和兵营般的标准化住宅。“少就是多”原则在这场运动中始终是现代主义设计的精髓,并逐渐上升成为密斯的设计哲学。那么,这一能够深入人心转变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的设计哲学,虽在语言学上相互矛盾,但必定在其他方面具有合理的涵义。

一、“少就是多”产生的背景

20世纪以前,新技术的出现,生产制造者沉迷于追求工业化生产的高效率,他们只关注产品的生产、使用功能、销售和利润,并不顾及产品的美学要求。另一方面,艺术家们又不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追求纯艺术创作。同时各式复古风潮的出现为欧洲社会和工业产品带来了过分重视装饰、华而不实、繁琐的设计之风,如罗可可式的纺织机、哥特式蒸汽机以及新埃及式水压机。在这种新技术与艺术之美严重脱节的形势下,威廉·莫里斯、凡·德·威尔德、密斯·凡·德·罗等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新技术生产的实用性和艺术之美之间的结合。他们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建筑革命入手,涉及产品设计,传播新的设计思想,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反对纯艺术。密斯·凡·德·罗于1928年大胆提出“少就是多”的设计主张,并且在实践中极力推行他的这一设计理念,在密斯的建筑中,从设计内装饰到家具都要精简到不能再改动的地步。差不多影响我们近一个世纪的“少就是多的”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

二、“少就是多”的涵义

密斯曾说:“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形式主义。”严谨的逻辑思维使他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简洁并不是缺乏设计要素,其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作境界,不是要放弃原有建筑空间的规矩和朴实,去对建筑载体进行任意装饰,而是在设计上更加强调功能,强调结构和形式的完整,更追求材料、技术、空间的表现深度与精确。“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丰富和期待。简约到极致的构造让人感到获得更多空间的可能性,而其中的每一种可能,又都可以轻易地触碰到人紧张的神经,并使其松弛下来,而松弛又意味着在一个紧张和进入死角的时刻,让人重获想象。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密斯通过深入生活、反复深思、仔细推敲、精心提炼,运用最少的设计语言,表达出最深的设计内含,用最洗练的笔触,描绘出最丰富动人的空间效果。密斯对他的学生如是说:“我希望你们能明白,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巴塞罗那博览会的德国国家馆和1954年至1958年建于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就是对密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建筑形式是服务于功能,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建造一些与功能无关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如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杂乱的装饰。建筑形式需要的只是建筑本身和其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
“结构是一种从上到下乃至最微小的细节全部服从于同一概念的整体。”①结构即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讲究结构逻辑,使之产生没有屏障或屏障极少的建筑空间。由此这个空间,不仅可以按多种不同功能需要而自由划分为各种不同的部分,同时也可以按空间艺术的要求,创造内容丰富与步移景异的流动空间和建设时空感。那些缺失的装饰,被削减的细节,使结构揭示了建筑作为一种纯粹的价值而存在的作用。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其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1929年的巴塞罗那德国馆是密斯早期事业高峰时的作品。密斯摒弃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的局限,大胆采用框架结构构建开放、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承重结构体系把原有承重墙壁解脱出来,使建筑空间内部分割更自由,更符合功能,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少就是多” 在艺术造型上就是净化建造形式,以最少的形式满足最多的功能需求,建筑本身没有任何多余东西,仅从直线、直角、长方形与长方体组成的几何构型图中构建功能空间。密斯的建筑基本是从这个角度来表达建筑功能需要,逻辑简洁明了,表现出理性的特点。再加上密斯精确与严谨的施工,对选材质感以及材料颜色、纹路的精心合适搭配,恰到好处地增强了建筑本身不留矫饰痕迹的自然形式美。他这种讲究技术精美的建筑设计思想与严谨的造型手法,对全世界的建筑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百看不厌的形式效果意味着设计风格的长久,不会被新的风格代替。这个理念的核心是简约,但其并不摒弃装饰,只是用较少的装饰达到突出居室内涵的效果。富丽堂皇的装修,各种饰线和精美材料的运用,装饰细部繁琐复杂,对人的视觉感官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这对于平常心情悠闲的人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但对平常生活紧张的都市人来讲,更注重的是对生活内涵的体验。让一切都趋向平和、朴素和简洁,用最简单的搭配来表现出更深的生活作用,这就是多。
在密斯作品的受众方面可以理解为两点:1.现代主义是对18世纪极尽浮华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反动。密斯与格罗佩斯等一批现代主义设计师都主张无风格设计,但是最后无风格却成为最明显的风格。不可否认,密斯的作品中带有申克尔学派的因素,但是,他终生追求所谓的“单纯”建筑(达到甚至可以违反功能要求的地步)的理性主义风格却可谓是前无古人。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不是对旧事物的代替,而是对世界的丰富和完善。正因为“少就是多”的理性主义风格与过去风格相似的少,填补了大众的审美空白,满足了人们在厌弃矫饰造作后的审美需要,因而赢得了广泛的认同和广阔的市场;2.在移居美国之前论文导读:单,禁得住推敲。以巴塞罗那德国馆为例,简洁的结构支撑着丰富、精巧的美学对比。通过绿色玻璃屏幕的运用,出现了主要边界平面的镜中对应物。这些覆盖了绿色抛光的蒂尼安大理石的平面又反射了固定玻璃用的镀铬垂直杆的主要特征。这种对组织及色彩的运用还见之于抛光的乌黑玛瑙制成的内部核心平面(相当于赖特设在的烟囱核心
,密斯具有明显的主义倾向,设计的住宅简洁、直白,造价低廉,被广大人民接受。密斯认为,建筑的精神应该是的,是为大众服务的,而不是少数权贵的专属,其应该是经济的、实用的、功能性的,因此其是简单的、非装饰性的,同时,是工业化标准化的。“二战”后,国际主义风格成为世界建筑的主导风格,在新一轮战后重建中,国际主义极大地解决了普通市民的“居者有其屋”的理由。到美国之后,由于环境的转变,密斯为金融财团设计的摩天大楼,不再具有主义倾向,但是,雄厚资金的支撑背景给予密斯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如西格拉姆大厦,反而成为全球设计的经典。
“少就是多”的理念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学和哲学品位不谋而合,带有“无就是有”“无中生有”的道家思想。在国画艺术中,最有意境的东西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幅,而是在于空白之中。密斯从头到尾根本就没显露过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向往,当“少就是多”从密斯口中说出来时,虽然没有东方人悠闲与怡然,有的只是德国人的严谨与理性,但却拥有惊人的共通性。例如,密斯在吐根哈特住宅中对空间的把握,就与“步易景移”“虚实互生”的苏州私家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
密斯的作品通常会让人有朴素却耐人寻味的感觉,理由是密斯对美学的研究和运用,作品随意不随便,简约不简单,禁得住推敲。以巴塞罗那德国馆为例,简洁的结构支撑着丰富、精巧的美学对比。通过绿色玻璃屏幕的运用,出现了主要边界平面的镜中对应物。这些覆盖了绿色抛光的蒂尼安大理石的平面又反射了固定玻璃用的镀铬垂直杆的主要特征。这种对组织及色彩的运用还见之于抛光的乌黑玛瑙制成的内部核心平面(相当于赖特设在的烟囱核心),以及沿着有大反射面的池子的主平台设置的凝灰色长条墙之间形成的对照中。在这里,由于凝灰石边界墙的作用,微风吹来使水面发生的破折波纹歪曲了建筑物的镜面形象。与此相比,场馆的内部空间在柱子及窗间小柱的调节下,终结于一个封闭的庭院,其中又设置了一个以黑色玻璃衬面的反射池。在这面完美的镜子的上面和内部,竖立着Georg Kolbe的《舞蹈者》的凝固形体和形象。
结语
总之,密斯“少就是多”的设计哲学追求的是简朴永恒的建筑形式。其涵义是多方面、深层次的,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有些方面存在绝对、冷漠等弊端,但是其存在的合理性及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在由轻装修、重装饰到轻装饰、重空间的今天,“少就是多”哲学强调空间的内容和经验值得借鉴。
注释:
①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75.
参考文献:
[1]李超德.设计美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
[2]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