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拳运动渊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614 浏览:131548
论文导读:。这一思想正是来源于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辩证法。“示之以虚”旨在诱敌冒进,然后看准机会予以反击,后发而先至。4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拳的锻炼方式太极拳锻炼所追求的最重要的是强身健体,不是注重发达肌肉,而是为了内脏的坚实和舒适,这就与养生息息相关。《庄子·外篇·刻意》称:“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
img src="www.7ctime.com/UploadFiles/2014-02/2/20142141481213543.jpg" alt="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拳运动的渊源" />摘要:太极拳作为一项武术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任何体育项目都有一定的文化涵义,但没有像太极拳这样具有浓郁的文化特点和民族色彩。它的起源、拳理、技击原理、以及锻炼方式、锻炼价值都与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试从以上几点对其之间的渊源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哲学思想 太极拳 道家 拳理
1004-5643(2013)08-0013-03
引言
太极拳是一项既具有防身自卫强身功能,又能陶冶性情、锻炼意志的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与古代哲学思想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
中国古代文明的诸多因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思维和意识的模糊性,对于太极拳就其起源、原理、技击等都与古代哲学的模糊概念是相辅相成的。
1 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词最早由于《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以及《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有太极之先而不谓高,在六极之下而不谓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生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中的太极是方位词,而《周易》中的太极是被认为是一个哲学名词,意为衍生天地万物之本源“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阴阳对立统一是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
《周易》的哲理是太极拳产生的理论基础,其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之根本,不论儒家还是道家,其思想渊源皆出于《周易》。可见,太极拳的根本原理也离不开《周易》的基本思想,太极拳是一种包涵对立统一法则的拳种,道家提出的“太极阴阳学说”正好对应了太极拳之思想,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阴阳乃是世界万物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属性,提出“道生一,一生二……”其中的:“一”即为“太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拳运动的渊源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极”,他认为宇宙是个太极,人体是个太极,生物各自有个太极,太极之广大,尽精微。阴阳,则是这个太极整体中所包涵的主要因素。太极拳中的“开合虚实,轻沉刚柔,蓄发收放”等无一不是阴阳的体现,可见,太极拳的创编者的构思都与古代哲学思想切切相关。
2 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拳的拳理
道家思想中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源,中国武术吸取这一思想,认为武术最根本的特征也是“道”。“道者,万物之奥”,一切的来源莫不是“道”,而“道”又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种思想对中华武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太极拳的基本拳理就是据此生发的。
王宗岳《太极拳论》认为“随变化万端,而理推一贯”,这里的“理”就是老子的“道”,无极生太极,进而才有阴阳变化,这个“无极”也是“理”,亦即“道”。
《庄子·说剑篇》是太极拳理论中的最重要的策略论,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观点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与太极拳拳理上的“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慢制快”联系密切。
太极拳以太极阴阳变化为拳理,以太极图为根本,阴阳互依,此消彼长,刚柔相济,演变般变化,太极拳理讲究阴阳相济,济字有渡与成功的含义,如同舟共济、济世救人等。《周易》第六十三卦即“济”,其卦象是离下坎上,离代表火,属阳,坎代表水,属阴,火在下而其性炎上,水在上而其性润下,水火按这种形态联在一起,中间必须要有个像太极图s线那样的物质把两者分割开,这就叫“济”或“渡”。
太极拳强调动静、虚实、刚柔、快慢、开合、升降等阴阳法则,这与道家的“太极阴阳学说”如出一辙。《庄子》认为:“是此亦彼也,是彼亦此也……彼是此,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万变。”这正是太极拳论中的“化即打,打即化”,化打结合,“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打和化,引和进都在一个螺旋圈中完成,这与庄子之说是何其相似。
3 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拳的技击
阴阳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易经》最基本的思想。《易经》主要是探讨阴阳变化广泛存在的规律,指出世界上千奇万变都是阴阳对立使然。阴阳对立观念衍生出一系列对应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攻守、起伏等等,它们所代表的诸多对应因素的不同组合,及其对立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太极拳丰富繁杂、色彩各异的技击原理与策略。太极拳汲取了道家“物极必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思想,并以此作为其技击的指导原则。
“反者道之功”是老子哲学中的著名命题,意思是说对立的事物向其反方向转化是运动的规律。老子这一辩证法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武术战略思想之中,成为武术战略的基本原则。
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先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是为微明。”对应了太极拳拳法中讲究的“往返须有折叠”、“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同时也对应了太极推手中的“欲要先给”、“欲顺先逆”、“欲逆先顺”。《庄子·说剑篇》中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说的是技击一道,贵在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因敌变化,后发制人。其中一静一动一先一后,正是利用敌手旧力已过、新力未生的空隙,迅速攻击,这就是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最高境界。这一思想正是来源于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辩证法。“示之以虚”旨在诱敌冒进,然后看准机会予以反击,后发而先至。
4 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拳的锻炼方式
太极拳锻炼所追求的最重要的是强身健体,不是注重发达肌肉,而是为了内脏的坚实和舒适,这就与养生息息相关。《庄子·外篇·刻意》称:“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段话说明两个理由:首先,庄子将“道引之士、养形之人”与“山谷之士、非世之人”,“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江海之士、避世之人”等四者相提并论,认为皆属“刻意尚行”的无论文导读:道之士,是不为道家所提倡的。只有达到“不刻意而高”、“不道引而寿”的境界,才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上一页12
道之士,是不为道家所提倡的。只有达到“不刻意而高”、“不道引而寿”的境界,才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