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永久“在线”给传播学带来挑战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748 浏览:131742
论文导读:
【摘要】互联网让人们的传播时间和空间相对独立,让传播拥有随时随地发生的潜能,让人类的传播和交流成为了永久性的。我们的学科尚未开始对人们为何会这样做以及它的长期影响是什么展开研究和辩论。根据20世纪对于媒介效果的研究,我们倾向于相信用户以能够给他们提供最佳服务和带来最大利益的方式使用媒介。然而,根据最近对于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的研究,这个假设越来越值得怀疑。
【关键词】永久“在线”;传播学;挑战

一、传播方式的转变

现阶段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对此尚无可靠的数据,但是我们认为人们如今如何使用媒介有两个主要的差异,主要是关于人类如何永久性以及多任务性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传播。
首先,取代了仅仅在特定的时间点消耗相对固定的一段时间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是,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拥有了几乎永久性“在线”的习惯。他们有时并不需要去处理实际的信息,他们仅仅是和其他人一样保持“在线”。如今的传播从未结束,每个人都和其他的人和事保持着联系,而这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没有可靠的数据统计,经验性的证据标明,人们开始习惯于早晨醒来便使用智能手机查看社交平台的留言或收发邮件,即使他们依然如一二十年以前所习惯的一样也会在离开家之前打开电视,但如今他们会同时查看自己的微信账户,阅读微博或者浏览喜欢的网站。而且这些行为在他们离开家之后也还在继续。无论他们在等候公交或地铁时,或在这些交通工具上,甚至是在自己驾车时他们依然持续“在线”查询、闲聊、阅读、交谈或书写,简而言之他们依然在持续传播。雇主们抱怨的员工因为反复用智能手机或电脑随时了解与他们相关的外界动向而分心。事实上,这种随时与外界保持联系的行为已经延伸到他们工作以外的时间,而这种行为已被心理学家认为是一种理由因为它们损害了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长期持续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生产力。而人们的假期生活也如出一辙,纵使他们依然会去踢一场球赛,他们也无法只专注于游戏,因为他们需要同时使用便携设备处理信息以和那些不在场的交流。甚至两个各自坐在餐桌的两边共享一顿浪漫的晚餐的人,也愿意在有人“联系”时立刻拿起他们的智能手机。这种几乎永久“在线”的趋势,伴随着人类相信自己能够同时展开多种传播行为而逐渐增强。例如,上千万中国观众在收看近年的除夕大餐春节联欢晚会的的同时在网络上参与对节目内容的讨论。他们障碍地同时展开的“多任务”式的信息发送和接受的传播行为。
其次,人们传播行为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许多人不仅随时随地地进行传播,并且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在任何时间使用不止一个信息源,以持续了解与他们相关的不同外界环境所正在发生的状况。按照我们对人类从事“多任务”能力的了解,很少有证据表明他们能够真正的同时处理不同的信息。这里所描述的永久性“在线”的现象,实质是不间断地在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之间发生转换,从而专注于传播本身而非其内容,并实现了同时使用不同的媒介。这导致媒介效果研究必须面对其研究范式的挑战。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有一些书籍,描述了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我们将失去什么。例如,如果我们如上所说地使用媒介,那么“仔细研读”所带来的体验将会消失。这种广泛性的传播行为和媒介使用方式,被认为是在这个传播无处不在的新世界里的“群体性孤独”的状态。有人曾经尝试故意“离线”一段时间,他们从一开始感受到不习惯随后体会到“离线”带来的收获。然而他们无从解释是,什么理由使得人们无论获益多少,在一段时间之后最终还是回到“在线”状态。因此,他们无法回答最根本的理由:为什么我们都越来越多的保持“在线”即使这样做显然并不有利。

二、影响传播方式转变的理由

从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上分析这个理由。我们相信大多数人的行为理由取决于他们的个人状况和社会联系。人是自己行为的实施者和者,但他们并不总是清楚自己行为的理由。来自他们自身的行为理由被我们称为动机、意图或计划。虽然这些经常可能不同于其他指导行为的理由,但它们也发挥了作用。因此,在个人层面上,我们认为人们永久性“在线”的行为可能有一个内在动机。此外,人类无法脱离于他们周遭的世界而独立存在,而是嵌入在一个社会语境中。这种行为应该被视作如马克思·韦伯所说的“社会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把社会背景也考虑进去。
为了解释永久“在线”在个人层面上的理由,美国普渡大学研究排斥心理的专家基普林永久“在线”给传播学带来的挑战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威廉姆斯和他的同事们的研究中吸取经验。这些心理学家已经证明,普通人在被一个他们曾经认为自己所归属的组织孤立的时候会作出强烈的反应。他们认为实验对象所感受到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自动反应,它能够轻易被感知是因为它预示着有被群体排斥在外的危险。即使,这种被排斥对于如今的我们或许不如我们对群体更加依赖的祖先那么重要,被群体排斥对他们而且无异于被判死刑。威廉姆斯仍然相信实验对象并不是对当前发生的事情作出反应,而是对可能即将发生的真正威胁或者毁灭作出反应。借鉴这些研究的成果,来审视当今这个充斥着各类媒介的世界中的永久“在线”行为,可以合理地将这些媒介用户视为相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努力试图不被社会排斥在外。与其说需要一个永久“在线”的理由,不如说这些用户保持“在线”一段时间之后,有了不愿因忽然回到“离线”而感觉被排斥的理由。有趣的是,一部分人(尤其是老年人)在没有上网的习惯之前并不会因为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而感到遗憾;而他们一旦习惯上网,他们再也不能停止否则就会感觉到自己被排斥。即使是那些因为刻意“离线”一段时间并因此获得了一些积极收获的人,最终依然会回到他们的“在线”生活。我们认为,媒介用户们已经习惯于能够轻易地与很多人以及信息来源之间建立联系。一旦他们对此习以为常,就再也无法放弃,因为一旦终止这种状态就会触发他们因被排斥而产生的恐惧感。
在社会层面,我们针对的是罗萨所描述的对现代社会的诊断。罗萨详细地描述了现代生活的加速,不仅仅是由于新型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因为超出了社会同步和社会整合失败的临界点。他认为我们身处于现代生活论文导读:
的核心体验即是它的加速感,并把这种加速感视作现代化的基本标准。“世界网络项目”所详细描绘的对普遍性互动的期待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这个项目包括20多个国家对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和影响的纵向研究。其中许多调查结果,证实了大多数用户在对他们的传播对象传递信息之后,对等待对方答复的时间容忍度在不断地萎缩。虽然不同的国家和文化最初可接受的等待时间各不相同,但它们的萎缩却是全球性的。罗萨一直在寻求这些变化的解释,认为这是社会和文化变迁的过程,认为现代化为人类提供了数量不断增加的社会选择,这些新的可能性最终以某种方式使个体从约束中解放出来。然而,现在的理由是,社会的加速却没有留给个体足以发挥这些可能性的时间。今天的人们成为似乎应该甚至有必要成为一个能够迅速轻易地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地位、工作和朋友的“漂泊者”。这时,永久“在线”看似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同时完成所有事情的机会。他们不需要决定现在和将来做什么,某人或某物更喜欢怎样的信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论对方身在何方都与之同在,以及能够清楚掌握时代需求的幻觉。永久“在线”给传播学带来的挑战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