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江苏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实践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58 浏览:21727
论文导读:
摘 要:高校服务社会既是高等教育发展共同的选择,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自身存活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江苏高校众多,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探究江苏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江苏;高校;服务社会
1673-291X(2013)23-0163-03

一、 江苏省高校服务社会的优势分析

教育为国家服务、造福于人民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思想。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是高校共同研究、力图的难题。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大学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大学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获得持续发展动力的根本路径。作为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大学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2010年,高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比例均超过70%,涉及农业和粮食安全、医疗和生物技术、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这表明,高校在带动行业技术进步、推动科技与成果的转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新经济增长点以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为36.1万人,两院院士41%来自高校;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38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13个。由此看来,高校有能力,也有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历程充分证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仅体现了大学的责任与使命,也已成为衡量大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江苏省的高校也应在改革发展中,心系大局,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有所担当、有所作为。根据江苏教育网站的统计资料显示,江苏全省高校总数为128所,全省综合性高校占4%,理工科院校占17%,师范类占6%,艺术类占4%,财经类占5%,医药类5%,其他高职高专院校约占59%。在区域上,全省高校分布相对均衡,其中以南京市为最多,苏州市居第二。江苏省拥有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服务社会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另外,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苏南地区作为近代工业的摇篮,有着优良的地缘优势;苏北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科技和服务需求旺盛。这些都为江苏高校服务地方多元化,丰富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高校科学研究只有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充分发挥知识和智力密集的优势。因此,江苏省高校在重视基础研究、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还应以地方经济发展所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际理由为主攻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服务社会,实现江苏省高校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对接,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

二、江苏省高校服务地方的瓶颈理由

(一)高校资源难以向社会辐射

众所周知,高校基础设施投入非常大,体育场馆、实验中心、图书馆等资源丰富,但仅供学生和教师使用,利用率并不高。高校的资源向社会辐射,是大学服务社会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让大学在文化引领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丰富周围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民众的素养。纵观江苏省各高校,能真正做到学校资源向公众开放的寥寥无几。当然,高校在向社会开放的操作过程也困难重重。第一,资源与民众共享后,学校的管理成本势必增加,比如体育场馆、图书馆、实验室的开放,就需要增加人力成本、维护成本,有的高校就因为成本上升的理由,在开放一段时间后又关闭,缺乏持续性。第二,学生的安全很难保证。如果校园完全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出入校园,有可能会打破宁静的校园环境、干扰学校正常、有序的教学活动。开放校园必定会增加校园安全隐患和管理难度。第三,高校与周围环境信息不对称,很难让民众享受到高校的资源。一些高校定期会邀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来学校做讲座,但这更多的是封闭在校园的内部信息,外界很难了解,更不要说参与共享了,缺乏便捷的了解渠道,这也就降低了周围民众分享大学资源的积极性。

(二)与企业的合作缺乏深度

近年来,江苏省各大高校已经有意识的跟当地一些企业合作,结合高校的技术、专业优势与企业的生产、市场优势,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宗旨,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成果产业化、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及共同承担成果转化等科技计划项目方面合作。例如,三一重机在与河海大学成功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与东南大学联合申报“教育实践中心”后,又一次与江苏省大学在产学研方面进行合作,但在合作的过程中也不乏一些高校流于形式,在签订合作协议后,很难见到成果。部分高校在发展社会服务活动中能直接运用、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并不多。一些高校的科研人员辛苦研究几年的成果,在项目结题或是评审以后就束之高阁,没有主动的与相关企业接触,或是在合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临阵退缩,缺乏深入合作。优秀的成果没能为当地的经济社会服务,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因此,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要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出发,必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能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真正的创造效益,达成终极目标。但现今能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成果并不多,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特色、创新能力

随着大学扩招以来,一些学校盲目扩张,江苏省的高校也不例外,虽然开设了一些时髦的新专业,但师资和办学条件还不成熟,部分高校专业设置陈旧、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能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调整,不能按照区域与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主要理由在于,近年来高校入学人数持续增长,而高校的办学条件滞后,二者发展不协调,普遍存在教学质量滑坡现象。因此,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过硬,专业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势必对就业造成不利的影响,不具备应有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就必定会影响高校服务企业的水平。另外,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阵地之一,如果科研团队缺乏创新能力,则会影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质量和效果。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科研江苏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论文导读:,为企业寻找上下游及供应链的支持,让校友间互相发现彼此最好的合作伙伴,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理由也能给予指导。这将成为高校服务企业不断创新和实践的模式。(三)设计科学评估体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过去高校的考核评估主要集中在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科研项目的论证、结题,但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所需要的及成果转化后
,如需论文.水平高,科技实力的提升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江苏省现阶段的科技成就与其密集的高校数量还不成比例,与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也不相匹配。因此,江苏省高校只有在深入深思自身办学方向和目标、办学类型和层次、办学水平和特色等因素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服务体系,才能真正成为自主创新、造福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部分高校缺乏服务社会的意识

高校是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江苏省高校数量众多,科技人才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但还缺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典型。大学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社会机构,社会的变化必定引起大学功能的转变,必须顺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应深化产学研合作,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种种隐性壁垒,推动学校向社会开放,主动走出“塔”,在高校围墙之外,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提升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但事实是,真正愿意或者有动力与社会密切接触的教师并不多,更多的是埋头于自己的教学与科研,科研成果也大都停留在论文和实验室,满足于纸上谈兵,研发与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定位不准确,高校缺乏合理的引导。教授们不屑也不善于与市场打交道,对校外大千世界漠不关心,孤芳自赏,不能够主动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到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去,把自己和外界封闭起来了,缺乏面向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动力。

三、江苏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探索

(一)突出高校专业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接

地方高校的特色是指地方高校特有的个别强项或优势。一所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特色,二是建设特色。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寻求特色,找准高校服务社会的结合点。例如,淮安市大学科技园正式落户淮阴工学院,该院在园区内就可以直接为企业提供研发、成果转化等系列配套服务。目前已有淮安市雅华电子有限公司、世盟风力发电机公司等多家企业入驻。另外,由江苏省科技厅投资300万元兴建的“凹土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日前也刚刚通过了中期验收,该实验室主要是围绕淮安特别是盱眙特有的凹土资源开展研究,有效提高了凹土的附加值,也拓宽了应用领域。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确立服务重点,突出服务特色,强化自己的服务优势。就江苏省而言,各高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地方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相关的服务。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学科结构、科研力量、地方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需求打造自己的教学、科研特色,寻求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

一、发掘利用地方特有的办学资源,更好的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接。

(二)打造科研团队,助力校友企业转型发展

高校的科研人员更多的是各自为政、散兵游勇,这样为企业服务,很难向纵深发展。江苏省不乏一些全国知名的高等院校,比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这些名校会设立一些高端继续教育机构,学生更多的是一些企业家或管理人员。几年后,高校就会拥有一批又一批的校友,帮助有需求的校友企业转型升级,成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因为彼此更加了解,所以合作的成功率会更高。这类高校的科研人员应该形成合力,打造科研团队,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高校可以发挥自己广泛联系校友的优势,组织“项目路演会”、“校友企业成果展”以及组织招商引资活动等,为校友企业发展提供多方位服务。这些有益的尝试可以发展成为常态,江苏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并沿着纵深的方向发展。另外,高校可以成立校友服务中心,内容可以涉及技术、财务咨询、管理采购等方面,为校友提供免费和贴心的服务,助力校友企业转型发展。其中,技术服务主要是聘请各领域的专家、教授为校友企业遇到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理由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财务咨询主要是借助学校资源,为校友企业提供各式各样的财务方面的服务,包括融资、资金管理、公司上市等方面,为校友提供一个全面金融服务的平台。管理采购联盟分中心则可以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为企业寻找上下游及供应链的支持,让校友间互相发现彼此最好的合作伙伴,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理由也能给予指导。这将成为高校服务企业不断创新和实践的模式。

(三)设计科学评估体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过去高校的考核评估主要集中在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科研项目的论证、结题,但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所需要的及成果转化后的利益分享并不明晰,缺乏激励措施。因此,针对“产学研”一体化理由,高校还应重视在成果转化阶段的一系列考核、评估、激励体系,为科研工作者扫除障碍,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积极性,全面推进高校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主动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特别是针对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组织和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产学研用的结合。同时,高校要根据江苏省社会环境的需求变化,调整自己服务的内容、模式。比如,对于江苏省很多制造型企业如何转型升级,新农村如何建设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和知识的双向交流,使高校自身始终处于调整和变革中,增强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实效性,站在科技前沿,为社会提供技术成熟的、科技水平高的、可转化的实用技术,直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团创建品牌,建立长效机制

大学生是高校中活跃、具有潜质并具有影响力的一个群体。江苏省高校大学生数量居全国之首,截至2011年底,江苏高校共有19.79万党员,占大学生总量的11.63%。2011年,由江苏大学组织的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展了系列援助服务活动,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江苏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已经发展了20多年,但能够坚持做公益,创品论文导读:国大学教育,2010,(5).齐艳苓.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教育探索,2009,(5).杨德山.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路径探析.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王立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是地方高校的必定选择.中国高等教育,2007,(17).蔡泽伟.姚奇富.高职教育要为现造业培训技能型人才.高等教育
牌,并建立长效机制的学校并不多。将公益服务列为必修课,并非只有中国的高校。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大学,中学、小学里都设有公民服务课,目的是推动学生与社会接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把公益当作一门必修课,关键是使高校中的大学生们真正养成自觉服务社会的意识,创建出志愿者服务的品牌。通过设置不同志愿者服务模块,满足不同特长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要求。为了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高校一是要注重整体设计的科学合理性,设置不同志愿服务模块,充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特长、不同兴趣的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要求;二是要搭建好平台,组建立体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形成高校网状立体的志愿服务平台;三是规范认证。各级负责志愿服务的组织,要及时公布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认证学分和学时,让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能够获得学校的认可,让大学生服务地方经济成为一种常态。

(五)明确高校内部客户,扩大服务功能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内部客户,服务好内部客户,也是服务好社会的一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水平也是间接提高服务社会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 “教育超市”自创立10年来,以自身独特的商业模式服务教育,不断创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江苏“教育超市”由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创立。目前,门店总数已发展到103家,网点覆盖50多个校区,为50多万名师生提供便捷、舒适的服务。商品销售规模上升到5亿元,10年增长了近10倍。 “教育超市”根系校园,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爱心资助或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为近4000人次提供了助学机会。除了服务师生生活,“教育超市”还承担了服务教学的任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超市”作为江苏省示范实训基地的一部分,承担了学校经济贸易学院工商管理、连锁经营、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实训任务,为学生提供了收银、理货、防损等实训岗位。学院还依靠“教育超市”,建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发了“商品零售”实训课程。因此,依托教育超市,高校可以不断创新,扩大丰富其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 邹友峰,等.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育,2010,(5).
[3] 齐艳苓.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9,(5).
[4] 杨德山.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
[5] 王立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是地方高校的必定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
[6] 蔡泽伟.姚奇富.高职教育要为现造业培训技能型人才[J].高等教育,2007,(1).
[7] 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82—83.
[8] 吴晓义.终身学习视野下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的沟通及衔接[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