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从函可《千山诗集》看民族融合对文学发展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760 浏览:24680
论文导读:
摘 要:清初流人文化以其浓郁的民族性、复杂性,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当属僧人函可。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带有北域色彩的诗歌,从而在清初文坛独领。清代高度的民族融合为南北文学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流人文学的产生、发展和壮大以民族融合为时代背景,流放文人则充当了沟通南北文化与文学交融的天堑。
关键词:函可 《千山诗集》 流人 民族 文学 融合
古往今来,遭遇贬谪流放的除了屈原、李白、苏轼、韩愈等一流文人外,还有清代东北流人这个偌大而长期被人们忽视的特殊诗人群体。这个群体作为明朝遗民,他们心恋旧朝,死不改志;作为诗人,他们结社和诗,寄怀咏史;作为流人,他们逃脱死结,极天下之苦。他们创造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相互碰撞、交融的艺术文明。清初集政治、宗教与文学三重人格于一身的函可正是其中一员。

一、十二载悲惨的流放经历

僧人函可(1612—1660),字祖心,号剩人,俗名韩宗,字犹龙,明末广东博罗人,诸生,明礼部尚书朝日缵之子。他自幼聪敏,尚诗酒意气。因在顺治二年写的《再变记》,描述了明朝的仕宦和一些仁人志士抗击清兵侵略之史实而触怒了清统治者。顺治五年(1648)四月,被发遣沈阳戍所,“奉旨焚修慈恩寺”,开始了他生命末期的流放生活。函可流放之时曾先后在七座大寺刹宣讲佛法,受到了当地佛教界的尊崇,并被“奉为开宗鼻祖”。函可于顺治七年在沈阳创立了东北第一个文人社团——冰天诗社,开辟了有清一代东北文学的新天地。多年艰苦的流放生涯让函可饱尝北塞边疆的萧瑟荒凉、背井离乡的愁情别绪。但正是因为环境的艰苦,造就了函可文学上的伟业。其所著之《千山诗集》中多数作品作于流放寒边之后,诗歌内容由一般遗民的感慨亡国哀思,扩展到感叹个人身世浮萍,书写被流放生活的艰苦和流放异域的悲凄这个更广阔的层面,从而在诗歌创作中寻求存活的勇气以及生命的解脱;诗境因东北大地与众不同的自然生活环境变得骤然开阔;诗风也由早年的哀婉悲戚,一变为悲壮苍凉、质朴深沉,于悲痛苍凉处动人心弦。

二、《千山诗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函可一生著作颇丰,可惜因屡遭变故、颠沛流离,文稿多已不存,现仅存《千山剩人和尚语录》六卷,《千山诗集》二十卷、补遗一卷。《千山诗集》这部大部分作于流戍期间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作品奠定了他作为清初诗人的文学史地位。该诗集共收诗一千五百余首,内容非常丰富,真实地记录了大量景物植物、风土人情以及当时一批流人的社会生活状况。为我们充分了解盛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被流放的文人士子的思想感情提供了丰厚的从函可的《千山诗集》看民族融合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资料。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描绘东北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诗作。函可自幼生活在山清水秀、风婉人和的岭南地区,然被流放东北所见则是另一番景象:荒凉、寒冷。如诗云“去年雪大今年熟,今年大雪复漫漫”(《大雪》)。但是东北拥有的也不建全是萧瑟,它有着可以涤尽尘世喧嚣污浊的清幽山水,有着南方不曾遇见的雄壮山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到山中便不同,山翁只合住山中。山中不尽凭题寄,才欲抒毫色色空”(《千山寄诸子五首》其一)。此时的北国颇有江南多娇、引人折腰的盛势:“四百峰峰皆有梦,宛从笛里见梅花”(《怀罗浮》),“耕田供客食,开户任麋游。最爱前溪水,横腰一带流”(《题金塔寺二首》其一)。诗人笔端的东北大地不仅有着清幽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别具一格的名胜古迹。“此地曾开细柳营,荒台空见草青青。只疑一片城边石,犹有当年旧勒铭”(《过宁远》)诉说着昔日汉军驻营的辉煌与今夕宁远旧时驻军营地的荒凉,凄凄青草之外,唯有城边石上矗立着的旧勒铭怀古情思。“鸟篆残碑风雨后,依稀认得雪庵名”(《千山杂咏五首》其二)、“石蹬如天上,钟声下届闻。……古碑苔醉合,洗剔见虫文”(《游大安寺》)流露了抚今追昔、魂牵梦萦、暗自叹息的心境。诗人通过这些诗作展示了东北边地艰苦严酷而又壮丽豪阔的北国风光。这些全新又奇特的观感目前状况,为他开阔了思维和诗境,扩大了诗歌题材,使得他的诗歌在内容和情感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二,反透东北民生悲寥的诗篇。函可早期出家为僧,又深受儒家思想的熏染,对底层人民的疾苦深寄同情与怜悯。后来诗人获罪于清廷,流放边荒之地,乞衣缩食,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有了更深切的体验,于是写下了很多反映东北现实生活疾苦的诗作。“结发嫁远人,谓是终身夫。……夫饿妾亦死,妾卖夫得。……红颜贱如土,斗粟贵如珠。……只今拭哭眼,一片血模糊。父母若早知,不如弃沟渠。”(《佳人》)表现了对女性悲惨遭遇的同情,反映了民众极端贫困、夫妇被迫分离的痛苦。也有反映苛捐杂税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如:“灵蛇头,肋竹袖。皇英市,多多有。千年龟,张大口。燕脂税,多多有。锦牛驼,银狮吼。死人汁,多多有。”(《多多谣》)有从侧面映现友人李呈祥助身困牢笼的歌姬赎身为尼的《李公赎陈氏为尼三首》,闻及歌姬的遭际而痛愤感慨,从而她便可以“满院钟声新佛子,一天霜罩旧词臣。老僧不及笼中鸽,仍带寒云系海滨”(《李公初度,集洪福庵,为陈氏披剃,时重阳后一》),青灯古佛,洗尽铅华,了却残生。更有《老人行》中“儿孙丧尽亲戚死,剩此零星干骨骸”“问其生时朝代不敢说,但云少壮尚无为”受尽乱世流离之苦的老人。这些都反映了更朝易代战乱频繁的时代,东北民众无权掌控自己的命运,遭遇生死由命的不幸。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不免流露出诗人自身强烈的故国之思和遗民情怀。
第三,透露异居北塞遗人思乡与流人情谊的诗著。函可出生于官宦之家,少时且有才名,生活优渥,却因文字狱无辜定罪,且要忍受流戍绝塞之苦。他的思乡诗常有着悲切、沉重的基调,借今戍地遥忆故国亲人。“重关犹未度,破钠早生寒。大海依然险,危峦空自攒。乡书万里绝,鼓角五更酸。敢望能生入?回头仔细看。”(《宿山海关》)清军长驱山海关直取中原,而自己却不再有生入回乡的可能,遂回首将山海关美景尽收心底,留后咀嚼。当身在沈阳流放地收到家乡来信,全家几乎殉论文导读:
难于抗清的争斗,独剩一弟,病魄支离,可剩人却无力回天,心痛欲绝。《沈阳杂诗二十首》之十七:“几载望乡信,音来却畏真。举家数百口,一弟独为人。地下反相聚,天涯孰与邻?” 当举族被屠、亲人无存的残酷患后,函可虽身在佛门,却情丝未尽,他将全部的感情寄托在与当地文士同流的交往上。他们唱诗附和,抵足长谈,互慰互勉,寻求心灵的共鸣与慰藉。有与交情甚笃的流人左懋泰的苦中求乐诗作,如《大翁再过》;有纪念哀悼朋友的《哭左吏部大来八首》;又有与之交往密切的当地遗民僧道苗君稷互相馈赠的诗著,如《苗炼师雪中入山相访》以及送行诗《送苗炼师入燕》等。这些唱和作品,既是对当时人生活的反馈和心灵的抒写,又起到记录一代人精神面貌的作用,因而实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流放沈阳固然是剩和尚人生中极大的不幸,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如此的经历推促他成为清初东北诗坛的领袖,诚如张玉兴在《清代东北流人诗选》中指出的,函可实为清初“辽沈文化的中心人物”。因函可剩人十余年异居遣地的生活,所闻所感皆在东北大地,难免诗歌中流有北方特色。故其诗歌思想遂为深邃,感情更为沉挚,风格也退却了南方的婉致幽丽,取而代之的是北方的雄浑质朴。总体而言,剩和尚《千山诗集》的风格是沉健豪迈、气骨浑厚、质朴遒劲的。

三、从函可流放东北看民族融合与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上古及清代,如函可有着两地“分居”生活体验般的文仕为数甚多。如从汉代的苏武到南北朝时期的庾信,从宋代的洪皓到清代和函可剩人一样被流放到边塞的一批批南方文仕与僧人。他们历经朝代的更迭、地域的移转,遭遇着外人不曾领略的困苦、磨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他们个人命运的终结。犹如函可剩人般流放后不觉释然的他们激发了自身独特的艺术创造,究其理由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发展变化所造成的必定结果。不过要想实现南北融合,首先文化交融上要创造独特诗风,逆袭南方柔婉清绮与北方质朴刚健的诗风,民族融合乃至文学、文人融合的步从函可的《千山诗集》看民族融合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伐才会有质的飞跃。归根结底,民族融合是文学融合的背景和前提,是推动文学南北融合、推动文学发展创新的条件和动力,而文人起着沟通者、推动者的重要作用。
从文化层面上讲,函可用中原先进的文化和诗歌的方式,为东北荒漠吹进了一缕春风,再加上他本人与北方相反相成的气质融合,以致长期的南北融合文化积淀终于结出艺术果实。于是嘉庆道光年间在蛮荒之地崛起了诗文《千山诗集》,并出现了东北本土诗歌创作群体。函可“有书延贱命”般地在逆境中坚持创作,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文学风格在清初东北大地有了相互交流和碰撞的机会,为东北文学延续至今起着承传薪火的作用。然而在历史的大洪流中发展着的民族与地域文化融合则恰好为这样的文学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促使中国古代文学不断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函可撰,崔世勋整理.千山诗集[M].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
[2] 张玉兴选注.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M].沈阳:辽沈书社,1988.
[3] 李春燕.东北文学史论[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作 者:张杰,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李成,博士,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
编 辑:张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