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尊重儿童语言,感受大师“奇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574 浏览:96105
论文导读:
去年十月中旬,在“文如其人”工作室领衔人特级教师陈文主任的带领下,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前往江阴辅延中心小学参加了“新作文”有效作文教学研讨暨观摩活动。如果说吴忠豪教授的《本体观照下的作文教学改革》的理性讲座,展现的是他人实践、研究的智慧和成果,那么,特级教师宋运来和管建刚作文教学的理念与做法,则如一道道清泉,浇出了一条通往轻松作文教学的明朗道路。大师们的一道道“奇招”,让我们茅塞顿开——原来作文教学要这样来教,原来批阅作文是一件这么轻松的事。大师们的一个个“秘诀”,让我们感慨——原来作文教学包含着这么多的学问,原来作文指导能折射出如此的智慧。大师们的智慧让人折服,他们对学科的钻研、对学生的尊重不仅停留在了言语中,更落实在了行动中。
奇招一:批作文要学会“偷懒”
这一招源于宋运来老现的经典语录:从作文评价来看,分紧紧地攥在老师手中,唯恐学生得到了自己会少了什么似的。在宋老师的眼中,作文没有不优秀的。他提倡学生自己给作文打分,不仅自己“偷了懒”,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在评价中掌握习作几要素及谋篇布局的策略,这既是对学生的肯定,更渗透了习作策略的指导,将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偷懒”背后的深思:
1.“偷懒”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其实这句话已经告诉我们,学生应是习作评改的主人。我们就该像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一样,尊重孩子们的习作批改权!我们应该明确一个观念:习作批改,不是为了教师的“巧偷懒”,关键是为了把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教师“懒”得其所,学生才能“勤”。 作文批改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在修改中学会写作,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教师的作用就是用“偷懒”式的批改,引导学生掌握修改的策略,养成自觉的“勤”修改的习惯。
奇招二:作文中的人要“开口”
这一招源于管建刚老师的经典语录:“人物勤开口,字数咱不愁。”他诙谐地说,要先解决作文的“温饱”理由,而作文的温饱理由就是字数。让人物开口说话,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理由。而后,他又从“表示‘说’的字有很多”“多余‘说’字要去掉”“提示语的位置很有奥妙”三方面落实了人物开口说话的秘诀。这一秘诀的精妙之处体现在:他解决了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理由,而且教学层次有梯度,由点到面、由易到难、由句到段,循循善诱,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学到自己需要的习作策略,解决了自己习作中存在的疑惑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开口”背后的启迪:
1.“开口”说话不用“说”。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慨,让人物开口说话,文章中遍地都是“说”。作者纠结,读者厌烦。管老师轻松解决了这一理由——给学生扩充了一系列表示“说”的词,如:复述、吹牛、声明、谈论……让学生的对话不再“说”字当道,语言立刻就变得生动起来。
2.行为内容要“匹配”。“说”字变身又有新理由出现了,学生会乱“说”——说的行为和说的内容不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学生乱用表示说的提示语。管老师在教学中是这样引导的,出示说的内容,体会说的感情,再来确定相吻合的提示语,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相信学生会有所悟。
3.“说”的位置真巧妙。提示语的位置可以凸显出说话内容的重要性,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这一点,这对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大难点。在管老师创设的语境中,将提示语放在前、中、后进行对比,轻松地点拨,让学生感受到“说”的位置变换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
奇招三:重视儿童“故事力”的培养
管建刚老师的经典语录二:故事力,儿童作文的核心素养。孩子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说故事,在宋运来老师和管建刚老师的讲座中,都谈到一个观点——学生为谁作文。学生的作文是写给谁看的,确立读者,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目标试着讲自己的故事,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故事力”,即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故事力”背后折射出的智慧:
1.“说话力”的训练扎实基础。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如何把学生说话的能力训练扎实呢?管老师又向我们支招了:“录音记录”“随时说话训练”“反话训练”……这一个个的说话练习小妙招,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大师”的深刻!
2.“敏感力”的训练内化语言。如果让学生会说是基础,那么让学生敢想则显得更为重要了。管老师又是奇招频现:“吃毛毛虫训练”“吹气球训练”“打赌”“假喜讯”……无一不让我们觉得新奇而又有趣,试想这样的习作训练学生怎能不爱呢?
总之,像宋老师那样用欣赏的眼光来批改学生的习作,像管老师那样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训练学生说话,让作文变得像空气一样自然,学生才会不怕作文,爱上作文。
(作者系“文如其人”工作室成员)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zggtwxlw/lw12952.html上一论文:对于手机短信语言修辞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