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凉山州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363 浏览:46757
论文导读:也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但旅游形象并不突出,旅游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凉山旅游线路单一,景区亮点分散。“单打独斗”是凉山州旅游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理由,各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小、弱、散、差的现象。神秘的毕摩文化、绚丽的民族服饰文化、丰富的彝族节庆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泸山、邛海、螺髻山等生态旅游品牌,缺乏市场知
摘 要:凉山州旅游文化丰富多彩,彝族民俗、摩梭风情、航天科技、红色经典等特质文化成为凉山旅游文化产业的核心元素。在凉山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应优先发展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全面落实旅游发展规划,科学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关键词:凉山州;民族区域;旅游文化;文化产业
1673-291X(2013)29-0074-02 文化是旅游的血液和灵魂,凉山州各民族历史悠久、风情古朴动人,尤其以浓厚的彝族风情民俗、摩梭母系氏族走婚习俗、独特的航天科技文化、优秀的长征红色文化为代表,还有丰富的生物物种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

一、凉山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理由

(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旅游文化产业应能向游客提供所需的全部服务,包括旅游线路中的各种文化载体,沿线所提供的交通、通信、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设施和服务。但由于地处西部偏远山区,以及开发资金的匮乏和经济社会发育程度偏低,凉山州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不发达。“行路难,多歧路”,“夏季泥石流,冬季雪封山”,就是凉山旅游交通的现实窘境。州域文化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旅游住宿接待设施普遍落后,许多服务设施简陋破旧,配套功能不完善,严重削弱了接待能力。

(二)旅游文化品牌整合不力

凉山州拥有丰富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既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也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但旅游形象并不突出,旅游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凉山旅游线路单一,景区亮点分散。“单打独斗”是凉山州旅游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理由,各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小、弱、散、差的现象。神秘的毕摩文化、绚丽的民族服饰文化、丰富的彝族节庆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泸山、邛海、螺髻山等生态旅游品牌,缺乏市场知名度,没有形成资源互补和清晰的旅游形象。

(三)文化旅游管理人才短缺

凉山州旅游专业人才极其匮乏,文化旅游队伍整体素质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旅游文化规划、旅游管理、项目开发、市场营销、专业导游等方面的职业化程度有限,尤其是民族旅游文化产业急需大批本土的精通专业理论、熟悉旅游文化典籍与民族风土人情的高素质人才。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尤其是当地民俗导游人员应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掌握当地地理、历史、文学、音乐、民居等旅游文化常识。因此,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以及在岗人员的专业培训已成当务之急。

(四)旅游文化产品缺乏创意

对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应考虑把旅游产品与当地风情、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具有文化内核的旅游产品往往会成为树立旅游地形象的营销手段。凉山旅游文化产品既有旅游纪念功能,也可作市场推广之用,如航天模型、彝族服饰、彝族漆器等。但是凉山旅游文化产品品种单一,文化创意不足,纯手工制作与现代化生产、个性化与规模化运作缺乏有效的整合,尤其是传统工艺品手工制作居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难以体现规模效应,影响市场普及度。

(五)民族文化资源逐渐消解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多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旅游文化产品。这是一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形式,主要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略长远的文化传承与社会效益。历史文化古迹、特色民居村寨等,修旧如新或简单仿制,都会失去景观的原有价值。现代凉山州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商业设施与民族文化生态格格不入,商业范围的肆意扩张破坏了景区的文化氛围,当地原生态彝族文化被影响、被侵蚀、被消解。随着商业化追逐,当地居民的价值观越来越受到商业文化习染。

二、凉山州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优先发展交通基础设施

1.构建旅游交通网络。依托成渝经济圈,突出成昆铁路、高速公路的客运能力,加快西昌青山机场扩建项目,推进成昆铁路复线凉山段建设,推动宜宾—西昌—香格里拉铁路项目,落实西昌—泸沽湖、西昌—昭通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西昌综合交通枢纽与次级枢纽县和重大项目重点项目衔接的道路建设,提升全州农村路网等级和畅通能力。
2.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对自然风景区的综合开发,必须体现大自然的质朴本色,重点是进行游览道路、食宿接待、娱乐购物等设施建设和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自然景观环境保护以及山地灾害治理。 对文化景点景区的综合开发,关键要体现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重点是进行修缮整理、开发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

(二)全面落实旅游发展规划

1.布局凉山旅游产业。认真实施《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依据凉山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编制《凉山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依据旅游市场的需求,从总体上、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发凉山文化旅游项目,做到合理开发,避开重复建设。推进彝族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相结合、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不断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2.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凉山旅游文化产业需要一批懂汉语、英语、民族母语的综合性文化人才,且主要依靠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化旅游人才,发挥旅游从业人员的属地文化优势。为此,一是要依托专业院校、培训机构和旅游企业等多方力量,建设旅游文化人才培养基地,提升在职人员的职业素养;二是要组织旅游文化人才的招聘与引进工作,并选派在职人员外出进修,接受更系统的专业培训。

(三)科学整合旅游文化资源

1.民俗旅游文化。凉山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应重点挖掘彝族文化、摩梭文化、傈僳文化等传统文化精髓,推动民族文化资源向民族文化资本转变,提高旅游文化产业规模。特别是彝族火把节文化内涵高、市场效应大,应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办节模式,突出文化品牌的整合效应,把火把节办成全面展示彝族历史风情、民风民俗的经典节庆,把彝族选美传统、民族服饰展示、民族饮食文化、彝族原始宗教文化、民族音乐歌舞打造成为凉山民族文化的重要产业。2.生态旅游文化。凉山境内拥有邛海-泸山-螺髻山和泸沽湖、马湖、黄联土林等自然景观,对自然风景区的综合开发应保持大自然的质朴本色。凉山自然旅游资源以其奇、险、雄、秀自成特色,富有原生态旅游文化内涵,表现出论文导读:暖夏凉四季春,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被赞誉为“御寒避暑的胜地、休闲度假的天堂”。因此,应利用凉山特色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提升西昌在凉山旅游的枢纽地位。3.景观旅游文化。文化景区的综合开发,要体现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凉山境内的人文景观包括:彝海结盟遗址、会理皎平渡旧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彝族奴隶
分布广、种类多、品位高、四季皆可利用等特点。凉山州首府西昌市冬暖夏凉四季春,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被赞誉为“御寒避暑的胜地、休闲度假的天堂”。因此,应利用凉山特色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提升西昌在凉山旅游的枢纽地位。
3.景观旅游文化。文化景区的综合开发,要体现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凉山境内的人文景观包括:彝海结盟遗址、会理皎平渡旧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光福寺、灵山寺、木里大寺等;还有全国四大碑林之一的西昌地震碑林、春秋战国大石墓、博什瓦黑岩画、大箐石刻岩画、唐宁塔楼、明清庙宇等。凉山彝族传统民居、寺庙塔楼、古城宫观、岩刻壁画是写在木石和石头上的史书,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艺术风格、生活观念融入其中。

(四)积极开发旅游文化产品

1.突出文化创意。凉山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潜力大,特别是彝族文化资源尚未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产品既要体现地域性,又要具有民族性;凉山旅游产品应突出地域标识的烙印,提高民族文化品位。因此,必须紧扣彝族文化内核,充分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配合月城和航天城的旅游定位,统一旅游产品地标,转变凉山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地标模糊的市场形象,使产业更富有彝族文化的内涵以及凉山景区的地域特凉山州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征。
2.推动产业创新。凉山旅游文化产业化空间广阔,旅游资源还没有成为产业群。应通过旅游纪念、书籍编辑、光盘灌制等产业形式,展示彝族的历史、地理、建筑、天文、美术、音乐、舞蹈、工艺、美食、典故等,把凉山旅游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合起来,运用商品化手段传承彝族旅游文化;通过生产技术创新,将彝族服饰、彝族漆器等传统工艺生产方式转化为现代化产业方式,把民族文化内涵与现造形式有机结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五)合理利用旅游文化资源

1.加强资源保护。旅游文化资源多为原生态不可再生资源,当前凉山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在语言、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趋于相似,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淡漠。因此,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应保障凉山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通过制订和落实文化保护措施,避开外来强势文化导致彝区文化的逐步异化;应充分利用高校、政府和民间文化研究组织,强化民族文化的研究、开发和保护,纠正异化包装与商业作秀倾向,避开自然人文环境退化。
2.发展旅游体验。传统文化旅游项目以文物古迹和民俗展示为主,缺乏体验性和原生性。2011年4月,凉山州启动“彝家新寨”建设项目,包括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项目实施中,突出民族特色,打造精品亮点,使彝族村寨错落有致,民族特色氛围浓郁,为发展旅游文化体验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应将“彝寨”示范点打造成彝族民俗风情文化体验区,在彝族腹心地带如美姑、昭觉、普格等县的“彝寨”,让游人可在村寨食宿,参与当地民俗文化活动,参与民族工艺制作等文化体验,融生态游、民俗游与体验游于一体。
参考文献:
[1] 陆铭宁.彝家新寨建设与民族文化产业化途径探讨[J].人民论坛,2012,(32):152-153.
[2] 王美英,许巧云.凉山旅游发展目前状况及策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7):223-227.
[3] 熊金银,刘宇翔.四川凉山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发展[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3):12,15-16.
[责任编辑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