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506 浏览:81841
论文导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基础。1979年12月,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使用“小康”这一新概念来描绘“中国式的现代化”。此后便多次提到“小康社会”这一发展理念并将其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正是由于的倡导“小康”思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并得到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认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使马克思主义借助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得以不断传播与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实践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这块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要实现大众化,就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历届领导人都通过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本人十分重视并善于从中国传统文中汲取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进程。
曾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 我们不应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我们应当给以总结, 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在搞农动时就发现“‘洋学堂’,农民是一向看不惯的” 农民由于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难轻易接受洋东西。针对农民的这种心理特征从形式上转变宣传手段用“打倒洋财东”的口号来替代“打倒帝国主义”,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革命的积极性。针对党内脱离实际的情况特别指出:“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 因此在《实践论》中,用“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人民群众所熟悉的、通俗易懂的谚语来说明实践是检验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

“小康社会”的思想是在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康社会思想的基础上,并赋予其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一个崭新的概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曾多次使用“小康”以及“小康社会”等,从而使小康社会思想成为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基础。1979年12月,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使用“小康”这一新概念来描绘“中国式的现代化”。此后便多次提到“小康社会”这一发展理念并将其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正是由于的倡导“小康”思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并得到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理解和拥护。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小康”水平就被作全党和全国人民到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正式提出和确定下来。的小康社会思想也日渐形成。此外,通过对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批判借鉴把“人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准绳,时刻关注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与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对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毫不松懈,在全社会大力加强“四有”新人的培养与发展。

(三)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

提出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并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相结合的又一典范。“‘德治’在中国历史上有两层含义:一层意思是指构建民众心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体系.使民众能知羞明礼:另一层意思是指用劝导的方式引人向善,用宽恕的胸怀消融歧见,用道德的榜样拨乱反正,以待人自醒自悟。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通过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赋予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精神与社会现实的深度契合。同志强调:“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充分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新时期要坚持以德治国就是要充分重视和发挥道德在坚定理想信念、协调人际关系、遏制腐败方面的重要作用,促使全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

(四)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

“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又一理论创新。作为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充分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君子和而不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谐”是人们自古以来就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一思想也通过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等方面的影响,对社会发展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关于和谐的思想,从古代社会强调的“天人合一”到当前我们所倡导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古代社会强调的“和为贵”到今天我们致力于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古代社会强调的“协和万邦”到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和谐世界”,分别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上,体现着“和谐”的思想。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二、传统文化糟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消极影响

(一)小农文化心态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由于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细致的梳理,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只侧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方面的批判,而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深植的、积淀了厚重的小农文化心态的小农生产方式的理性深思。从一定作用上说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不断克服以小农经济的文化心态“诠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例如,在新主义革命时期对“平均风潮’’的批判,在改革开放时期对各种冒牌社会主义的批判,论文导读:的重要产物官僚主义由来已久并且情况复杂。当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够完善官僚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还广泛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强调要时刻警惕官僚主义的危害。也指出:“官僚主义作风,要害是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有的干部无所用心,有的作威作福、欺压群众,引起了干部和群
实际上都是对以小农经济文化心态诠释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作为封建主义文化的心理基础小农经济的文化心态跨越了漫长的社会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却不一定是同步的。当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被摧毁之后这种建立在小农经济文化心态基础上的封建主义文化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存在并会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在当代中国,小农意识和封建官僚主义等封建残余还没有被彻底清除。如:某些企业或单位往往打着“人员优化组合”的旗帜却往往是“任人唯亲”、“拉帮结派”而不是“任人唯贤”;某些“权力下放”往往会演变成“地方主义”,置国家、整体利益于不顾;而增强企业“自主权”也会变成“家长制式的独断专行”;从而衍生出大量的腐败行为。总之,小农经济文化心态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而衍生出的现实生活中各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错误是极其有害的,这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进程中的大敌。

(二)政治本位主义混淆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在古代中国,政治本位主义贯穿于传统政治哲学的始终。因此,处于官本位主导的社会历史时期,、当大官便成为人们不懈的追求。当了官就有权,所以官本位实质上也就是权本位。在我国封建社会,广大人民在政治和经济上没有任何地位,国家事务完全靠大大小小的官来管理。因此,与普通老百姓相比只有“官”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人们就以官位为尺度和标准来衡量一个人地位高低和价值大小。这种官本位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封建时代的政风以至于民风。当前,官本位意识的残余主要表现为官僚主义作风、长官意志决定论、官至上的价值观等等。官本位的要害就突出表现为只对自己或身边的人负责,而置党和国家的事业、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作为封建官僚政治的重要产物官僚主义由来已久并且情况复杂。
当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够完善官僚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还广泛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强调要时刻警惕官僚主义的危害。也指出:“官僚主义作风,要害是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有的干部无所用心,有的作威作福、欺压群众,引起了干部和群众的强烈不满。对官僚主义作风,我们不仅要认识它的危害性,而且要深刻认识它产生的根源。官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官本位’意识。” 受传统政治本位主义的影响,从50年代末期,由一开始的“大跃进”到后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政治挂帅”、“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等非理性思想愈演愈烈。“大跃进”忽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把政治作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既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使政治的作用遭到扭曲。这种畸形的政治文化仅颠倒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也误导了国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搞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最基本理由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在深入分析、批判官本位意识和官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彻底的清除。

(三)教条主义破坏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政治保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要实现大众化被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地理解与掌握还需要不断克服教条主义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习惯于引经据典,唯书、唯上、不唯实的教条主义不仅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屡屡受挫,也严重威胁到中国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教条主义一直是威胁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并多次死灰复燃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革命时期,先是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后有王明的“左倾”冒进主义都是由于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论断教条式的理解,对共产国际及苏俄经验的机械照搬,使中国损失惨重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几乎葬送。建国以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接着是“文化大革命”,种种“左倾”冒进主义一幕幕幕上演,为此,我们不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错失发展的良机。改革开放后,教条主义可谓“左右开弓”1989年的政治风波,一些人盲目推崇西方资本主义的,否定中国的领导,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不但不符合中国国情,也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证明,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盲目迷信“洋教条”,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只会把中国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既反“左”,又反“右”,既不能教条式的对待马克思主义也不能盲目迷信“洋教条”,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确保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良好的组织、政治保证。
参考文献:
[1]《选集》( 第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选集》(第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祝青.《从道德教化、内化到蜕化》[J].沧桑2010.
[5]《. 论三个代表》[M] .北京;文献出版社,2001.
[6]《论党的建设》[M l北京:文献出版社,2001.
[7]《文选》(第2卷) [Ml.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