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三十年代国立青岛/山东与地域文化空间之形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434 浏览:23206
论文导读:门、同道,以及师承等几重社会交往的聚合关系。进入大学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文化空间的坐标系之中,有传统,有后继,也有彼此之间的身份确认,有了一条通过他人确认自己有效身份的途径,意味着“学统”与“道统”的合法性。在文化、社会、政治的错综交汇之间,如何在动荡的充满敌意的现实社会里自我安置,如何定位个体的身份归属及在
摘 要: 大学与都市文化空间的形成具有密切关联,厚重的学术氛围、远离战争和政治中心、地理的边缘性等,共同构成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相对稳定与自由的文化空间,成为一个涵容学院空间、教育、都市和艺术的文化场域。在转变的中国,学院空间这一教育“乌托邦”,成为研究三十年代山东文化生态的一条生动线索。
关键词: 国立青岛大学 学院空间 地域文化
“五四”以后,大学蕴含了进步、新知、平等和自由等正面价值。现代大学形态的确立,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成为20世纪中国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关键一环。新文学、新教育与新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拓宽了文学研究的空间,现代大学作为知识生产、思想革新与学术传递的制度性建设,是切入20世纪中国思想、学术和文化进程探讨的一个视角。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的文学课程设置,对形成新一代读书人的“文学常识”起到了关键作用。陈平原将“现代中国研究”的四重视野分为:大学、都市、图像和声音,大学作为想象中国的四重视野之

一、成为阅读、理解与阐释“现代中国”的途径与方式。

大学与都市文化空间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联。1928~1938年,青岛作为一个具有殖民背景的新兴都市,其文化圈经历了从晚晴遗老到国立青岛/山东大学新文学作家群的转变。抗日战争发生前10年,中国经历了一段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了国立山东大学,并组成了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同样在1928年前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第一批具有现代作用的国立大学,包括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暨南大学、国立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等,成为大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基本格局。国立青岛/山东大学作为蔡元培在20年代大学理念的践行,它的筹建、成立与发展体现了一个教育乌托邦在30年代可以达成的一个面向。
厚重的学术氛围、远离战争和政治中心、地理的边缘性,形成了三十年代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相对稳定与自由的文化空间。作为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及蔡元培大学想象的乌托邦,它的筹建与发展体现了知识精英在抗战前十年对于大学模式、学术制度及知识体系等方面的未来规划。只是,其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可能性之

一、最终被抗日战争的发生所截断。

从正式建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经历了从杨振声到赵太侔两任校长,形成了闻一多、梁实秋、洪深、李达、老舍、游国恩、沈从文、吴伯箫、萧涤非、丁西林、童第周、王统照等学者云集的黄金时代,不仅如此,在杨振声和赵太侔的推动之下,章太炎、蔡元培、胡适、冯友兰等知名学者纷纷来校做学术讲座,1931年1月27日,胡适在国立青岛大学作了题为《文化史上的山东》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全国文化界的震动。与此同时,吸引了一批寄居在国立青岛/山东大学校园附近的青年作家,如萧红和萧军,形成了一个涵容学院空间、教育、都市、艺术的文化场域。
正是这一段时期,打下了山东新文化空间形成的根基。学院空间推动了山东地区文化符号的形成与塑造,现代意识与世态人情折射到文学创作中,传播了这种以文字构建的都市风情。
现代大学作为现代思想、文化,以及文学生产的专业场所,为结社与交锋提供了平台,它在赋予师长以社会地位与影响的同时,也提供了广大的参与者和承续力量。在转变的中国,国立青岛/山东大学作家群的出现,成为构建山东文化地理空间的重要因素。
以大学为核心的精英体制,作为一个充满张力的复合体,其承载着不同话语群体的情感体验,生发出同学、同门、同道,以及师承等几重社会交往的聚合关系。进入大学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文化空间的坐标系之中,有传统,有后继,也有彼此之间的身份确认,有了一条通过他人确认自己有效身份的途径,意味着“学统”与“道统”的合法性。在文化、社会、政治的错综交汇之间,如何在动荡的充满敌意的现实社会里自我安置,如何定位个体的身份归属及在文化格局中的位置,如何确立自身的承续和集结关系,从而进入一个具有合法性的序列之中,如何使“新文学”进入学院空间并使其历史化。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以国立青岛/山东大学为中心,社群或派系的“脱序”、“入群”、“排队”、“甄别”过程,也是关照时代主流话语模式起承转合的一个重要面向。
1931年9月,沈从文在徐志摩的介绍之下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这一时期成为沈从文创作上的分水岭。沈三十年代国立青岛/山东大学与地域文化空间之形成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从文作为一个没有师承、学院背景和留学经验的“乡下人”,在二三十年代的文化空间中,意味着被精英序列拒斥在外,处于“离群”的边缘位置。时任《晨报·副刊》主编的徐志摩为沈从文作品的发表及参与新月社的集会提供了渠道。巴金曾这样表述沈从文和新月派的关系:“他们主要是教授学者,看中他的才华,认为他是才子。沈从文与他们没有冲突,但他有自己的看法。看上去他和他们挺好,但总是隔着一层。我这样想,他不一定同意他们,但也不反对他们。”①对于“乡下人”与留学英美归国的教授之间,这“隔着一层”的人生经验,即便沈从文进入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在学院空间的文化秩序之中,其以“文化异己者”身份自处的存活体验仍未转变。沈从文以国立青岛大学为背景创作完成《八骏图》,描述八位知识分子群像,他们或信奉独身主义,或标榜清心寡欲,或恪守道德名分,但是表面的崇高映衬着的却是内心压抑的,成为沈从文都市题材和讽刺笔法的创作典范。《八骏图》中八位教授的原型所指,历来众说纷纭,正因为如此,1931年到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在两年后,“《八骏图》和《月下小景》,结束了我的教书生活,也结束了我海边单独中那种情绪生活。两年前偶然写成的一个小说,损害了他人的尊严,使我无从和甲乙丙丁专家学者同在一处继续共事下去”②。众人在小说中猜谜般地对号入座,找寻那些穿插藏闪之间的蛛丝马迹。
国立青岛大学先后聚集了“新月派”的中坚力量,并且在此期间完成或酝酿了他们的代表作,成为三十年代中国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将学术自由和文学审美论文导读:2
品格积淀并传承下去的文化使命。
自国立青岛大学筹建始,青岛各家报纸的副刊大多由大学教授担任主编,如吴伯箫编辑《民国日报》副刊,老舍依托《青岛民报》编辑副刊《避暑录话》,由此推动了三十年代山东地域文化空间的形成和繁荣。
注释:
①李辉.与巴金谈沈从文.人生扫描.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53.
②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05.
2013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项目编号:20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