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触摸绿色文化遗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004 浏览:155890
论文导读:
西双版纳居住着傣、哈尼、布朗、拉祜、基诺、瑶、汉等13个世居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民族从自己的祖先身上承传发展了品类繁多、发展方向特征鲜明、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西双版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繁多,底蕴深厚,包括有大量的原创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文化要素。她们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珍贵的文化基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西双版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傣族泼水节、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傣族章哈、基诺大鼓舞、傣族象脚鼓舞、布朗族弹唱、傣族织锦技艺、贝叶经制作技艺、召树屯与南木诺娜、普洱茶(大益)制作技艺、傣族医药(睡药疗法)”11个项目,目前版纳州着力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绿色旅游产业相结合,探索变纯粹输血式的保护为保护与产业开发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实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强调把绿色旅游产业作为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载体,把民族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产业的灵魂、内在动力,实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的良性互动。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傣语称为“桑勘比迈”。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和东南亚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为傣族的新年,源于印度,曾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约在13世纪末随“南传上座部”经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被接受并发展。
泼水节节期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节日之前,傣族同胞们要进行许多节前的准备:男人们忙着修复或制作要参加比赛的龙舟、制作高升、火花、孔明灯、杀猪宰牛;妇女们则精心缝制家人节日的盛装和准备美味佳肴。准备过节和节日的过程,是民间艺人全面展示自己才艺的极好机会,平时难以看到的技艺,这时都会有艺人展示。
节日期间,傣族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曰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滴水祈福。晚上则是放孔明灯和水灯。按传统习俗,傣族乡亲们在村寨内用树枝蘸水,将象征着吉祥、祝福的清水洒向对方,祝福对方来年平安、吉祥幸福。由于游客慕名前往参加,泼水节的规模年胜一年,用树枝蘸水轻洒已经变为倾盆而泼,因而又被称作“东方狂欢节”。在此期间如果你登上他们的竹楼,无论是熟客还是生人,你都会受到热情的招待。
现在的泼水节,已经成为全面展示傣族各个方面文化的节日。同时,也是傣族乡亲们利用自家竹楼开展傣家乐服务,用传统文化增收致富的好时机。傣族慢轮制陶
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是我国原始陶艺的代表和解开中国新石器时陶之谜的钥匙。
傣族制陶最突出的特点为慢轮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纹的木拍拍打出印纹,与南方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相一致。在用料和焙烧方式有自己的特点,有露天焙烧和封闭半焙烧等两种策略。成坯策略有脚趾拨动慢轮、手拨动转轮制坯等方式。
当年发明慢轮制陶的地方和随着北越族群南迁而一路传播的制陶术,在其他地方已经灭绝。但在西双版纳,这种古老而又原始的制陶策略,却在一些村寨被完整保留。
傣族制陶由妇女世代相承,传承以家庭为主。主要工具有转轮、木拍、竹刮、石球等。技艺流程包括取土、晒干、舂土、筛土、拌沙、渗水和泥、安装转盘、制坯、拍打纹样、晾晒、平地堆烧等环节。所生产的陶器按其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具、赕佛用具和佛寺建筑屋顶装饰用品等种类。因为宗教的关系,佛寺建筑屋顶装饰用品均由男性制作。
这种古老的制陶策略,在景洪市城郊的曼斗、曼阁和勐龙镇的曼飞龙村、橄榄坝的曼峦占村,勐海县打洛镇的勐景莱村、勐遮镇的曼朗村,每天都可以看到20多傣族妇女在为传承4000多年的文化血脉忙碌的身影。随着外界对傣族制陶的认识,制陶艺人们的产品已经不愁销路,古老的传统技艺,正在重新焕发出它的活力。
傣族章哈
傣族章哈,傣语意思为会唱歌的人。是傣族传统的演唱形式,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的触摸绿色文化遗产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及思茅市江城、孟连、景谷等地傣族村寨,布朗族中也有传唱。章哈既是歌手称谓,也是曲艺表演形式的曲种名称。
章哈的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和对唱两种。演唱也因伴奏乐器不同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傣族拉弦乐器“玎”伴奏,内容多为山歌、情歌,多倾诉小伙子对姑娘的爱慕之情,称作“哈赛玎”;另一种以单簧竹子吹管乐器筚伴奏,称作“哈赛筚”。章哈的演唱有即兴演唱,也有程式化的祝福歌、祈祷歌和固定的叙事长歌等。其曲调与唱词语调联系密切,具有柔美抒情的特色。
傣族章哈有着悠久的历史,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祭寨神和勐神、赕佛及贺新房、婚嫁礼仪、孩子满月等多种喜庆场合都要请章哈演唱。
章哈曲目众多,内容丰富,保存了傣族诸多原始古老的歌谣、神话和传说,也有演唱人生礼仪,教育听者要尊老爱幼,为人处事的哲理和即兴演唱等等。
基诺大鼓舞
大鼓舞,基诺语称“司土锅”(“司土”为“大鼓”,“锅”为“跳”),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
基诺族跳大鼓舞是为了感谢传说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诺人的创世女神阿嫫腰白。跳大鼓舞以过“特懋克节”时最为隆重,时间是在立春后三天。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人击镲、伴舞伴歌。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乌悠壳”,歌词多为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舞蹈动作有“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
贝叶经制作技艺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人类文明的早期把文字刻写在甲骨、木简、竹简上的策略,为记录中触摸绿色文化遗产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论文导读:傣族象脚鼓舞象脚鼓舞,起源早,流传广,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形式,是西双版纳傣族男性最喜爱的传统舞蹈之一。具有祭祀神灵、驱邪避灾、庆贺丰年、强健身心、以舞会友等多重功能,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象脚鼓舞蕴含着傣族古代社会分工的遗迹,是狩猎文化的形象诠释,是了解傣民族外柔内刚个性特征形成的鲜活资
.华民族的早期文明开创了先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早已被新的技术所取代,成为历史。但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中,他们至今还保留着把文字刻写在加工好的贝叶树叶片上的传统,人们把他们刻写好的叶片称之为“贝叶经”。
贝叶经,傣语称“坦兰”,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文。据专家学者们考证,认为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再经泰国、缅甸传入我国云南省西南边疆地区的。现在发现有贝叶经留存的国家,除了中国,还有印度、泰国、缅甸、老挝、斯里兰卡等国。
在西双版纳保存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两种,其规格有每页四行、五行、六行和八行式等四种,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贝叶经除了记载佛教经典之外,还记载了傣族的天文历法、社会历史、法律法规、民情民俗、医理医药、生产生活、道德、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内容,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也是傣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形成中华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地方性民族文化。也使西双版纳成为我国唯一制作贝叶经的地方。
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民间,每年都有一个信徒向佛寺敬献贝叶经的习俗叫“赕坦”。但是,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在赕贝叶经原件的人越来越少,大量被机制纸复印的经文所取代。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存,对于信仰佛教的人来讲,具有一定的价值。傣族织锦技艺
傣族织锦,是傣族造型艺术最早期的表达方式之一,经历了从实用到工艺艺术的发展历程,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和鬼神崇拜、佛教信仰等精神生活,都与傣锦密切相关。
傣族女性,历来以心灵手巧、吃苦耐劳、温柔善良、体态婀娜多姿著称。劳作之余,她们把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融入生活必须品——傣锦的编织之中,创造出了吉祥的孔雀、庄重的大象、威严的麒麟、庄严的佛塔亭阁及各种变化无常、多姿多彩的几何图案,用于表达她们的精神需求,形成了朴素而别致的傣锦艺术风格。
傣族织锦以白底为主,衬托出一个个单一独立的图形或者多次重复的连续花纹,形象生动、轮廓鲜明而给人深刻印象。
近几年,经过西双版纳文化工作者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傣族织锦重新焕发出它的民间艺术魅力,成为艺术和生活实用品。召树屯与喃木诺
口传长诗《召树屯与喃木诺娜》,是傣族最著名、最优秀且流传最广的爱情赞美诗,历史久远。不仅有口头传承的说唱韵文(长诗)和散文体长篇故事,还被民间画师作为佛寺壁画的创作题材而广泛运用。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叙事长诗,以傣族独特的艺术手法,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召树屯、喃木诺娜这两个代表傣家人完美性格特征和理想追求的典型人物。在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中,不仅着力描绘了他们外在的美,而且以优美细腻的描述,揭示了他们内在的忠于爱情、热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歌颂了他们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刚毅精神,使之千百年来一直活在傣家人心中,成为人们理想中最完美幸福的偶像:男人就要象召树屯那样勇敢坚定,女人就要象喃木诺娜那样善良忠贞。
傣族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起源早,流传广,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形式,是西双版纳傣族男性最喜爱的传统舞蹈之一。具有祭祀神灵、驱邪避灾、庆贺丰年、强健身心、以舞会友等多重功能,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
象脚鼓舞蕴含着傣族古代社会分工的遗迹,是狩猎文化的形象诠释,是了解傣民族外柔内刚个性特征形成的鲜活资料,体现了傣族舞蹈的审美倾向。经过民间艺人的世代传承和创新,已超越了写实的模仿,发展为象征和比拟的表现,具有美的韵律,并以其含蓄而坚毅、顽强进取又风度翩翩的气质,在中华民族舞蹈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普洱茶(大益茶)制作技艺
“大益”普洱茶,是勐海茶厂在继承西双版纳民间制茶技艺的基础上,利用当地丰富的茶叶资源研制和生产的。
自然的茶叶产品,每个单一茶菁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拼配就是根据各个茶叶品种的特点进行有效、合理的组合,取长补短,弥补单一茶菁的不足,有效地将各个茶叶品种的优点展示出来。“发酵”特指“人工后发酵”。
大益茶的关键技术就是“拼配和发酵”,两者密不可分。拼配是他的灵魂,发酵是他的核心。
布朗族弹唱(布朗族民歌)
布朗族弹唱是布朗族人民喜爱的一种用歌声表达自己文化和感情的形式,其唱腔圆润委婉,明亮清晰,具有独特的音调韵律,其韵律又根据不同的演唱内容用不同的调式演唱。演唱的内容广泛,有唱本民族祖先古老的迁徙历史、传说故事、生产知识、人生礼仪、祭祀等古歌,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山歌、情歌、劳动生活、儿歌等。按本民族唱法分类,其唱法可分为“索、笙、甩、宰、摆、脱麻、赶养、摆总、软苏”等。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数千年来,布朗族弹唱一直是布朗族人民口授心记来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
傣族医药(睡药疗法)
傣族传统医药,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睡药疗法(傣语:暖雅)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总结积累的经验和方药,形成了以“四塔、五蕴理论、风病论、解毒理论、三盘学说”为核心的傣族医学理论。睡药疗法属于自然疗法,有热睡法和冷睡法之分。热睡法按病情所需,配备相应的傣药,加水、药酒炒热平摊在睡药的床上,让患者睡在上面,具有发汗透毒,除风通血,化瘀止痛等功效,在傣族民间广泛用于治疗妇科病、中风偏瘫、风寒湿痹后遗症等。冷睡法则按病情所需,配备相应的鲜品傣药,其功能主要为:清火解毒,除风退热,清脑醒神、镇静镇惊。对治疗麻疹、流脑、伤寒、疟疾、流感等各种发热病高热不退,四肢抽搐,神识不清等热带疾病有特效。
睡药疗法历史悠久,其药物资源丰富,过去广泛用于民间,进入现代社会,在其它医学的冲击下,傣族民间摩雅(傣语:医生)大部分年事已高,后继乏人,部分民间药方失传。但是,在现代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西双版纳的一些傣族村寨,傣族摩雅仍有他们不可替代的作用,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