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英汉语言中幽默文化不可译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457 浏览:71626
论文导读:语引发歧义并制造了令人捧腹大笑的亮点。但由于语音层面的跨界,导致了该幽默的不可译性,无论如何翻译均需要加以详细的解释说明才能够令不懂汉语言文化的读者明白其意,但幽默之所以为幽默,既是需要短时间内被读者领会其奥妙,加以解释则必定会失去其幽默精髓。故此处仍不可译。

三、字形层面导致幽默亮点的不可译性1.语

【摘 要】近年来,语言幽默一直受到语言学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士的关注与青睐。如今世界各国的交流日趋频繁,幽默能起到拉近不同民族距离的作用。人们希望欣赏外国幽默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此,各种幽默翻译的技巧应运而生。语言幽默可分为多种形式,可从心理学、语言学、文学、跨文化以及语境等方面经过分析而产生。然而,幽默翻译的难度让许多译者却步。这与文化背景、文字方式以及不同民族间的思维方式迥异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联。中西方幽默理论存在着差异,根据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翻译中存在着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本文仅针对英语同汉语语言中的文字幽默,也即是书面形式的幽默之间的不可译性进行对比与分析。
【关键词】英汉;语言幽默;文字;翻译;不可译性;分析
一、引言
翻译的不可译性,从本质来看,实际就是一种民族语言文化视野对另一种民族语言文化的认识能力的限定理由。诚然认识能力是相对的,变化的。本文从多方面进行阐述,例证并比较英汉语间幽默亮点的不可译性及成因,同时阐述了汉英幽默间的不可译现象所应采取的策略,以及因文化背景、语言方式等因素的不同而导致的源语言同译入语间的翻译差异等。为今后的英汉双语书面幽默的原文得出较为妥善的优美译文而贡献微薄之力。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大致可以分为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性、语音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字形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三种。在书面幽默中的汉英互译层面,具体该三种不可译性可被诠释为多种现象。
在比较不可译性之前,笔者先给予一个英语书面幽默亮点可直译的例证。
——Sheldon, you are a art guy. You must know...
——I'm "art"? I'd he to lose 60 IQ points to be classified as "art"!
该英文幽默的语言文化背景与汉语语言文化相通,其幽默亮点从对话内容中即可被两国读者掌握,故该英语书面幽默可采用直译方式。以下为该两种语言中文字幽默具体不可译现象的理由细分及例证:
二、语音层面英汉语言中幽默文化的不可译性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导致幽默亮点的不可译性
谐音(或同音异义词)。该部分并非讨论所作不同成分的同音异义词,而仅限于同音异义词(也即是多义词)所引发的歧义导致幽默亮点。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会同时存在的一种幽默方式。
E.g:
A professor is standing angrily on the platform and staring at the noisy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with his voice out of rage:”Order, please!” unexpectedly, students answered him with one voice:”Beer!”…….
此幽默中,order一词既含有“保持秩序,命令”的含义,又存在“点(菜,酒水)单”之意。故此处的幽默效果不言而喻,显而易见。但是对于从该源语言文本翻译成目标语文本(汉语)时,则不推荐采用直译的方式。此处受限于英汉语言中的语言文化背景,也即是源语言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中的同音异义词词汇翻译亮点不同,无法达到源语言幽默效果。仍体现出该语言的不可译性。
汉语中还有很多很普遍的谐音现象,如“他是典型的气管炎(妻管严)!”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直接翻译成“tracheitis”并不能,但译出该汉语幽默中的真正意境,如果意译也翻译不出谐音的成分,就失去了其谐音幽默的效果。
再例:
一位拦住一名过往人员例行检查,问道:“您的姓名?”答:“蒋英羽。”无语,再次问道:“请问你的名字叫什么?”对方再次回答道:“蒋英羽。”最后无奈的问道:“What’s your name?”对方第三次大声回答道:“蒋英羽!!”
该经典汉语幽默中结合了英汉双语语音层面的歧义所导致的幽默元素。该文字幽默中的姓名“蒋英羽”音同动词短语“讲英语”。故该同音异义的短语引发歧义并制造了令人捧腹大笑的亮点。但由于语音层面的跨界,导致了该幽默的不可译性,无论如何翻译均需要加以详细的解释说明才能够令不懂汉语言文化的读者明白其意,但幽默之所以为幽默,既是需要短时间内被读者领会其奥妙,加以解释则必定会失去其幽默精髓。故此处仍不可译。

三、字形层面导致幽默亮点的不可译性

1.语法习惯不同可能导致语法成分的位置不同或省略的语法成分不同而导致歧义。

例:“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该句中首个“你就等着吧”省略了宾语,本意为“你就等着(我)吧”;而第二个“你就等着吧”省略了补语,意为“你就等着(挨收拾)吧”。此处若进行汉英翻译,直译则不可取,不符合源语言文本语意,亦不符合目标语语言文化背景。意译方式亦可能无法较好的译出原文幽默精髓。此处体现出汉英双语间的文字幽默之不可译性。
再例:“原来我喜欢一个人,现在我喜欢一个人。”(原来我有一位喜欢的对象,现在的我只喜欢一个人独处,或对调:原来我只喜欢一个人独处,现在我有一位喜欢的对象。)
此处很明显是汉语言文化中口语的谓语成分省略习惯所导致的歧义。故不可译。

2.泛指(多义)引发理解方式不同,同1较相似。

例:甲:我追你,好不好?
乙:你这也太直白了吧?好吧。
甲:那你跑吧!
乙:… …
此幽默中,甲方所言“追”,实为“追赶”之意。而乙方将此“追”视为男女恋人之间“追求”爱情之意。由于汉语言文化中该词具有多义词性,故在该语境中产生诙谐意味。而针对该汉语幽默中的亮点,英译译文则不可直译。再次体现出其不可译性。再例:多义词所作成分不同,从而引发歧义。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此处两个分句中的“多少”语义成分不同。第一个分句中的“多少”实际作用为“尽可能多”;而第二个分句中的“多少”,其“多”的涵义论文导读:
为程度副词,同英语中的as much as possible意思接近,故此“多少”实为“as little as possible”。此处幽默亮点符合英汉语共同的语言特点,故该句的英文译文可直译。

四、文化层面认知不同导致的翻译不可译性

1.不同语言文化中物体名词不同所引发幽默的不可译性

——我们要扩大下我们的朋友圈子。(We need to widen our circle.)
——我的朋友圈子已经很大了。(I he a very wide circle.)
我在空间上有212个好友。(I he 212 friends on myspace.)
——不错,可他们你一个也没见过。(Yes, and you’ve never met one of them.)
——这正是其美妙之处。(That’s the beauty of it.)
该幽默中的“空间”一词,在现在互联网发达的全球社会里,即使对于不同国家的互联网使用者来讲,类似于Facebook,“朋友圈”或“空间”等网络专有虚拟名词均不难理解。但就该篇幽默中,若直译为space(同例文翻译一般),则有可能为不熟悉该领域的读者造成译文上的困扰。若采取意译方式,则需添加目标语语言文化中相应的说明文字,否则翻译标准中的“达”则亦无法满足其标准。

2.语意(双关语)

在英语语言文字幽默中,也存在着不同于汉语言文化中文字幽默方式,其中蕴含着不可译成分。
“She is too low for a high praise, too brown to a fair praise, and too little for a great praise.” “Low”和“Fair”在这个英文句子中都起到双关的作用,“Low”不仅意味着身材的短小,也蕴含着社会地位的高低。“Fair”不仅形容颜色,更有公平之意。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自能取其一来翻译,那么双关中的另一个含义就会丢失。故此处依然不可译。

3.表述与实际作用间需要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否则将会导致译文的不可译。

——Do you know why elephants are gray?
——So you can tell them from bluebirds.
首先,理解该则文字幽默需要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该对话中的elephant为人权运动中产生的代表形象。人权运动是作为美国的一个特殊群体------黑人,为取得在美国合理身份进而开展的相关运动。该幽默对话中将elephant 与bluebirds 进行对比,暗示了在美国的黑人们合理身份。如对该文化背景知识不理解,则无法体会其中诙谐奥妙,更无从谈及合理的汉语译文。况且此处的不可译性难度很高,无论直译或意译,乃至补偿性译文都很难作出相应译文处理。
再例:
对于女性的“蓝颜”这一现象的看法,很多人都认为,正所谓“蓝颜”,加之一点“”,就变“绿”了。该文字幽默中,汉语言文化因素所导致的幽默效果非常明显,几种不同的颜色在汉语言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同英语国家中的含义大相径庭。如采用意译方式,则完全违背了源语言文化中幽默的意味,亦无法达到真正的幽默效果;若采用直译翻译策略,则不了解汉语言文化的英语读者无法读懂其幽默奥妙的可能性极高,再次证明该文化层面所导致的幽默具有不可译性。

4.读者理解偏差

以下例证为汉语中对话双方理解差异导致的幽默:
甲:事到如今我真后悔当初没听我妈的话。
乙:你妈妈说什么了?
甲:不知道嘛,我不是没听吗?!
乙:……
该文字幽默中甲口中的第一个“听”被乙理解为“听从;遵循”之意;而甲口中第二个“听”则为“听见,聆听”之意。故此处幽默亮点来源于对话双方理解的偏差从而造成诙谐效果。此处的文字幽默若采取直译策略则不符合源语言文本含义,而意译则无法表达出源语言文本中的幽默亮点成分,极易导致英语读者对源语言文本中真实幽默表述的混淆。故此处依然不可译。
五、结语
林语堂作为最早将“幽默”一词引入中国的先驱者,于1英汉语言中幽默文化的不可译性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924年在《晨报》副刊上连续撰文,详细说明了定“幽默”为汉译名的缘由。随着语言文化的成熟,各国的幽默大师在幽默理论和幽默形式上都有了重大突破。实践证明,英汉幽默存在着翻译的不可译性,涵盖幽默中所有层面的完美翻译几乎不存在。了解和正视不可译性理由有助于减少或避开英汉翻译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译者在翻译幽默时必须再三斟酌、有所取舍,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幽默效果的对等。
【参考文献】
[1]黄清贵,林敦川.幽默交际失败理由的语用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2007(3).
[2]欧阳利锋.如何翻译幽默[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3).
[3]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蒋晓娟.从语言文化的不同看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5]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