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儒家“大同梦”对“我国梦”文化启迪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360 浏览:34815
论文导读: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思想中,“博施众济”和“老安少怀”的主张是最具“大同”色彩的因素。“博施众济”见于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在这里,孔子把能够广泛地有利于人民而解除他们苦难的行为称作“圣”,视作比他所推
【摘 要】“中国梦”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中国梦”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并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本文就从孔子大同思想延伸到《礼记》勾勒出的“大同梦”,继而对儒家“大同梦”的影响及其评价进行阐述,来探寻儒家“大同”思想对“中国梦”的文化启迪。
【关键词】儒家;大同梦;中国梦
大同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两千多年来,它植根于我们民族的灵魂深处,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人们通常所说的古代大同思想,从狭义上看,是儒家《礼运》大同思想;从广义上看,即是晚期儒家吸收众家之长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社会理想。

一、孔子“大同”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思想中,“博施众济”和“老安少怀”的主张是最具“大同”色彩的因素。
“博施众济”见于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在这里,孔子把能够广泛地有利于人民而解除他们苦难的行为称作“圣”,视作比他所推崇的“仁”更为崇高,认为像尧舜这样的先贤也很难做到。因此,在孔子的心目中,“博施济众”能够在未来的理想社会中得以实现。
在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孔子再度阐发了与“博施济众”有关的理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这里谈到的“老安少怀”,同样系指天下之众。他十分向往这样的社会境界:社会上所有的老人能安度晚年,少者能得到长者的关怀。当然这种境界不是孔子所处的时代能达到的,孔子也没有提出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但是“博施众济”“老安少怀”的理想毕竟是古代中国“大同”思想的发端。
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含有“大同”社会因素的只是少数片断,但却成为超越时空、魅力永存的箴言隽语。这样看来,后来《礼记·礼运》篇依托孔子而言“大同”也不是偶然的了,孔子无愧为古代“大同”思想的第一人。

二、《礼记》勾勒“大同”梦

《礼记》是儒家学者托孔子之名的著作,其中《礼记·礼运》篇首次提出“大同”一词,明确表达“天下为公”的思想,并对大同社会进行详细的描述。
其内容包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礼运》篇勾勒出的大同社会以“天下为公”为总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从这段文字描述中,可以看出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应该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天下为公,即天下是人民公有的,社会是为大众的而非为个人的,人人都要树立公德意识;二是选贤与能,即社会应把有道德、有才能之人选举出来,把社会治理的重任交给他们,使之为社会服务;三是讲信修睦,即社会讲信用,没有欺诈和偷盗,人与人之间能和睦相处;四是“博爱”精神,人们以这种精神来处理相互间的关系,“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对社会其他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友睦相处,诚实无欺,故而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做到老、幼、矜寡孤独废疾者都得到社会供养和照顾。
总之,《礼记·礼运》篇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向往美好社会的愿望。同时,这一蓝图实际上吸收了先秦诸子社会理想的精华,从而为后世许多思想家所继承,称引和阐发,对秦汉之后大同思想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儒家“大同”梦的影响及评价

儒家“大同梦”沿着孔孟大同思想,发展到《礼记·礼运》篇“大同梦”的明确提出,是历史的前进。儒家勾勒出的大同社会,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是人们向往追求的理想境界。
魏晋时期的陶渊明,他所描绘的“世外桃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依然自乐”可以看出一个和平、宁静、幸福的社会,具有儒家理想社会的影子。清末农民领袖洪秀全颁布的《天朝天亩制度》企图建立“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显然是以“天下为公”和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大同社会。
近代以来,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在儒家大同说的基础上,又综合了佛教和基督教的博爱、平等、自由等思想,设想出一个“大同世界”显然是儒家大同思想和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混血儿。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大同理想说。主张改善民生,防止贫富严重对立,表现出一定的先进性和精神。
总起来看,中国古代的儒家大同理想囿于社会条件,加之自身理论的弱点,只能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曾经追求过的乌托邦。

四、儒家大同思想对实现“中国梦”的启迪

儒家大同理想是古代的“中国梦“,也是当代“中国梦”的重要思想资源。尽管儒家大同理想在历史上没有得到真正实现,但其中所蕴含的诸多思想智慧能为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的思想启迪。
一要树立“天下为公”意识,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道德要求。儒家大同理想中提出的“天下为公”,事实上包含着多重哲学意蕴。“为公”既强调要实现财产“公有”,又要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更要求社会成员应“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树立为公不为私的社会理念。中国梦所要实现的社会理想既是充满公平与公正的社会,也需要凝聚全体社会成员力量,需要全体公民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要坚持“选贤与能”原则,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人才要求。儒家历来强调用人。孔子在回答鲁哀公问政时,就说“政在选臣”(《史记·孔子世家》)。司马光也说“为政之要,在于用人”(《上皇太后书》)。儒家大同理想中明确指出要选贤与能,即要把有德有能之人选拔出来,在社会上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让人才得到充分施展。这不仅是实现儒家大同理想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大同理想社会的重要表征之一。我们实现中国梦,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德才兼备之人是实现中国梦的宝贵财富,这也是儒家大同理想给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启迪。
三要倡导“讲信修睦”风气,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社会条件。讲信,即人与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要讲究诚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际间的和谐、国家间的和睦、世界的大同。儒家论文导读:.黄忠晶.“大同”是孔子的社会理想吗?.池州师专学报,2007(4).郑东华.先秦大同思想述评.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上一页12
不仅把“信守诺言”看作是君子的良好操守,更把“取信于民”视为国家统治的民本根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的社会还在遭遇着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的困境,不同国家间还时常会有摩擦与冲突,这与实现中国梦的美好追求无疑是背道而驰的。中国梦憧憬的现代化社会不仅是物质丰裕的社会,更是诚信善治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刘示范.论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2005.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施明泽译注.墨子[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
[4]赵萍译注.老子[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5]李山译注.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黄忠晶.“大同”是孔子的社会理想吗?[J].池州师专学报,2007(4).
[7]郑东华.先秦大同思想述评[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