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隐士文化隐去了什么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175 浏览:107020
论文导读:
他们居深林,住茅棚,着布衣,啖粗饭,饮山泉,釆药草,论胸怀是指点江山的自干五,论学养是贯通古今的人肉百科,论情趣是心系田园的小清新。这种有闲、有趣、有机的超人就是中国人梦想中的隐士。
他们的处境也最为符合世人对杰出人物的期望:与人群保持距离又与人为善,在自身价值既无法被利用也无法被确认的地方悄然终老。这本来无奈而且荒唐,却被中国人诗情化;本来是被剪断了入世的脐带,却化作接通了出尘的wifi……这种残忍的诗情画意,一半源自隐士无奈的自嘲,一半源于世人略带敬畏的臆想。失去虎符,得到一副棋盘;失去法堂,得到一个村塾;失去纸笔,得到一壶佳酿。用泉石烟霞活埋天才,也算最人道的无期徒刑。
那些世外高手并非自主归隐,是世人与他们的意识差距断绝了他们的尘缘。但世人只记得他们绝尘而去,竟然把深藏不露当做鉴别高手的一种标准。“真人”与“露相”本来毫无关系,既不互为表里,也不相互矛盾,所谓的“相”不过是真人留在众人脑海中碎片般的倒影。世人却矫枉过正,将“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这种经验之谈当做真理,似乎规则明确的赛场只能展示二流选手的实力,不上场的才是真正的赢家;直取核心是等而下之的行为方式,功夫永远在诗外。从此,“隐”成为中国功夫的最高级表现形式,评判画家不以画作,评判诗人不以诗歌,评判武士不以武功,甚至评判医生不以疗效,一切都在一隐士文化隐去了什么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句禅语、一段轶事中化作传奇。
人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地确立了这样的共识:系统内只有行货,世外才有高人。于是传说横行,某公园晨练太极的老头会被视为泰森的克星,怪力乱神的江湖郎中会被传为神医,还有那些语焉不详故作神秘的各类流氓级大师,也会被看作是超越了康德、弗洛伊德的思想救星。无他,只因在传说中,他们成为了某种境界的代言人。在传说过度而实证匮乏之域,臆想和意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山林本是某些人的囚笼,后来成了某些人的学校,再后来,成了某些人的俱乐部。一旦俱乐部化,隐居就变成了请客吃饭。深山不择良莠,不辨真伪,只是敞开怀抱,接纳天才,也接纳混子;接纳修士,也接纳神棍;接纳失败的英雄,也接纳怯阵的懦夫。云山雾罩,拉平了所有差距,还给每个人罩上一圈光晕。
作为一种姿态,隐逸有足够的神秘感,却没什么难度——只要挨过寂寞慵懒的时光,就能获取不必自证的美名。中国人总在寻求四两拨千斤的超越之路,隐士范儿正中下怀,只要保持恰当的沉默,就能不战而胜。这些自称“烟霞痼疾,泉石膏肓”的人逃避责任也能获取谅解,无需努力就能获取敬意。终南山既有通往宫廷的捷径,又提供超然于众的道袍,最后免不了成了投机分子的中转站、懒汉的安乐窝、怯懦者的保护壳。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是某种程度的隐士:竞争本来是可怕而又充满生机的,中国人却把它变得可鄙。一旦参与竞争,个人的长短深浅疏密便尽显于众,意志的薄弱、智慧的死角、魅力的匮乏都在竞争中充分暴露。唯有隐逸能掩盖一切,化胆怯无能为心态超然。在所有逃跑的姿势中,归隐最为优雅。
严重点说,所谓的“意境”几乎活埋了整个中国文化。中国人总在本质标准之外判断事物,处处都在以虚对虚地“会意”,使得“境界”这个东西被滥用至极,最终变成了神圣的怪物。隐士范儿回避了竞争的刀光剑影,也就失去了保证正当竞争的公平规则。不论高下,也就渐渐混淆了有无、真伪;不敢出山,渐渐推进为不必出山;不愿建立标准,渐渐沦为丧失标准。在这个含混的感性泥沼里,只有谈到“境界”,才算到了中国人的主场,一进入这个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领域,只需说些模棱两可的玄话,中国人就赢定了。
编辑提点:郑文龙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位以道家为存活智慧的隐士居住。儒道互补的出处哲学,自古以来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灵丹妙药”。当担纲春秋大义的儒者被释为“儒者,柔也”的谦谦君子,其距离“柔弱胜刚强”“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隐士哲学也就近乎咫尺了。故而历经多难兴邦的劫数,中国文化唯独仅存的气数便都在隐士的优渥自厚中得以延续。小隐可以保身,中隐可以立命,大隐可以全节,如此左右逢源、韬晦全身,自是要妙之道。只是多智如此者对国家民族、社会进步又有何裨益呢?这便是隐士文化的小聪明、大糊涂之处。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zgctwhlw/lw13316.html上一论文:简论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高度重视文化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