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大丽铁路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73 浏览:11303
论文导读:
自然景观和地理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具有愉悦、科研和审美价值的景致、景物;地理资源包括地热、地表、地貌和气候等可以为人类利用的资源。它们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之

一、也是形成人类文化的物质和地理条件,并与文化密切相联。

一、民族自然资源

1.大理地区属于低纬度的高原和纵谷区,地处滇西纵谷和云南高原的结合部

横断山脉自北向南,逶迤延伸,形成了在我国境内独特的、纵贯滇西和滇西北横断山帚形山系,其中最著名的三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以及云岭和怒山两大山脉纵跨大理境内。“风、花、雪、月”组合是大理苍山洱海的四大奇观,另外,剑川石钟山、老君山蝴蝶谷、宾川鸡足山、洱源温泉、洱源茈碧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都是大理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1.2丽江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构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境内的玉龙雪山风景区和泸沽湖风景区,以各自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中外。古朴幽雅、自然、富有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高原水乡丽江古城,风景宜人的万里长江第一湾,幽雅俊秀的玉泉公园,以及被喻为“云岭第一枝”、“环球第一树”的万朵山茶等景色,组成了一幅优美的自然画卷。

二、民间语言文化

1.文字典籍

文字典籍是人类文化活动的记录和重要符号,对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十分重要。大理丽江地区保存着丰富的古代文字典籍,如大理阿吒力教典籍、世界记忆遗产东巴文化古籍文献、鹤庆古籍等。东巴象形文字被称为世界上仅存的“活着的象形文字”,大约有1300个基本字符。用这种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古籍,内容涉及宗教仪式、天文、地理、民俗、医学、军事等方面,可称之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纳西族地区至今保留着约1.4万卷东巴经,它记录了古代纳西族人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这一漫长历史过程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东巴经》于2003年8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2.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反映着不同民族的历史起源、心理特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规范和审美崇尚。在铁路区的白族、彝族和纳西族等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都还在使用本民族的语言,但各地也存在一些差异。大体来说,在经济开发相对滞后和地理环境较为闭塞的民族地区,民族语言的保留和使用情况较好;旅游开发较早、与外界交往频繁的地区,民族语言的使用则较弱。

3.口承文学

口承文学是群众口头创作、传播和欣赏的韵文体和散文体文学作品,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史诗、歌谣、谚语、唱词和其他体裁的民间文学形式。语言作为文化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现象,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口承文学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口承文学借语言得以传播,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文学艺术又推动了语言的丰富、传播和发展。项目区白族、纳西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故事,如白族的《柏洁夫人》、《蝴蝶泉》、《望夫云》,纳西族的《龙女树》、《青蛙骑手》、《玉龙雪山十二兄弟和金沙江姑娘》,摩梭人的《泸沽湖和猪槽的来历》、《格姆女神山的故事》,彝族白依人的《莲母老祖和她的子孙》、《苏别阿哩噜》等等,反映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状况、精神风貌和风物奇趣。铁路区少数民族的歌谣和谚语更是多不胜数,每年举行的剑川石宝山歌会更是歌的海洋。白族风土谣“上关花,下关风,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将当地风土人情和人文内涵糅合在了自然现象里。在滇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走”,对当地风物和特产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描述。鹤庆白族田埂调唱到:“清水锅中煮青菜,不放油盐味也真。”“有心哪怕山隔路,无心哪怕在面前。”
三、结语
大丽铁路沿线所经地区,即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项目区总人口的73%,拥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大丽铁路沿线山河交错,峰奇谷秀,构成了优美绚丽的高原景观,天造地设的山川胜景之间更包涵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和民族风情。但由于这一区域一直是滇西北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地区,因而民族文化保护历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是在近年来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背景下,各级政府部门、民间团体、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群众都对民族文大丽铁路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化的保护与发展倾注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和精力,因而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总体上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等理由,并受制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再加上在具体的文化保护中普遍存在着资金的缺乏、方针政策落实的不到位、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以及对民族文化保护认识还有差异等理由,大丽铁路区域的民族文化保护存在着许多理由,如某些珍贵的民族文化在流失、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平衡、保护工作缺乏针对性、社区群众和相关部门文化保护意识淡薄、过分强调产业化而导致民族民间文化失去本来的特色和面貌等等。
参考文献:
[1]张公瑾.语言的文化生态[J].民族语文,2001
[2]苑利等.中国民俗学教程[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10)
[3]张保华.云南民族文化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
(作者单位:1.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2;2.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海贝中英文小学,云南 昆明 650000)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zgctwhlw/lw13223.html上一论文:简析解构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文化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