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文化自觉与自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54 浏览:16292
论文导读:
摘 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个亮点。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表明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表明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因此,我们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国内的文化建设理由,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在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键词:中国文化 继承 引进 创新 自觉与自信
中国文化自觉与自信是一个在处理好“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中,以科学的态度、时代的精神、改革的勇气对二者进行选择、整合,以创新伟大的中华文化,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个方面都起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笔者认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建立在现代人文理性基础上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文化;其次是全球性的、融合性的文化。一是融合现代物质和技术文明,二是融合东西方优秀人文主义传统的文化,融合包括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内的其他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其特征,就无法自觉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特征为;科学性、群众性、时代性、性和开放性。

二、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新形势下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自觉是我们对构成全球文化体系的基本态度,它的内涵是不同文化和而不同,互相尊重;文化自信是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保守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正面回应,它的内涵是正视传统,面向未来。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与其他民族文化隔绝。即一种先进文化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而处理这两个关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创新过程中如何对待本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过程。唯有处理好这两个关系,才能形成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良性的发展机制。
按照唯物辩证基本原理,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力量斗争;任何旧事物虽然就其本质上而言虽然已经不再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但由于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它与新事物中仍然还有一些相通之处;同时,新事物本来就是脱胎于旧事物内部,身上本就带有旧事物的一些痕迹。这就决定了取代旧事物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否定中有肯定,即扬弃的过程。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无产阶级广大劳苦大众的思想意识形态,就其本质上而言,是代表先进生产力方向,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但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是天外来物,而是脱胎于旧社会思想意识形态之中,与旧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程中,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能采取简单地肯定或简单地否定的态度,应该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一)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用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时代精神对其进行严格审慎的过滤与选择,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行为准则和人格特征,以“和”为主题,探索构筑现代化和谐社会的精神要素。例如: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兼容胸怀;以德治国、修身为乐的重德精神;重人轻神、人贵物贱的人文精神;穷则思变、变法图强的创新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勤劳俭朴、诚实守信的处世美德,等等。所有这些,经过改造就可以融铸到时代精神中去,成为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并不是截然两分的,它们往往相互缠绕、互相依附,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如,中国人的一些传统美德正在为外国经营者所注意,并且加以利用;而我国一些人却将其认为腐朽而抛弃。“老实是无用的别名”是鲁迅对封建社会的讽刺,现在则成为我们当中一些人的信条。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保守思想在社会生活仍时常凸现,如:我国的一些人才往往是在外国发现以后才引起国内重视;考试和选拔机制,使学生禁锢在死记硬背现成文化的自觉与自信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的教条中,将其思维开发的黄金时间全部占去。最近外国有人坦言:“中国出不了爱因斯坦”,正是对我们一些守旧行为的鞭挞。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我们不彻底改掉传统文化中的保守因素,新的复兴,谈何容易!

(二)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

“文化自信”当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和前提。不然,就会显得盲目、矫情和不得要领。文化自信心的重建,离不开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真切体察和深刻反思,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相对较完备、更精、最持久。当然,“传统”是发展和流变的概念,倘若我们的文化自信只停留在对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回忆和对古代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摆,那么,外国人恐怕也就只能从“功夫”一词来认识汉语,从李小龙来认识中国人,而中国恐怕也还是一尊易碎的瓷器。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绝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随着对外开放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我们在研究和吸收外来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外来文化是除本国本民族文化之外,一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主要指现当代西方文化。文化的全球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必定趋势。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借鉴和吸收先进的世界性文化,是积极参与和推进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定选择。理由的关键在于我们借鉴和吸收外部文化不能全盘西化,要经过严格过滤,筛选那种有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具有全球作用的先进文化,这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推卸的论文导读:门主义的错误,而是要坚持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合理地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要认真地分析西方文化,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和“古为中用”。参考文献:张利丽.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杨学辉.浅议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继承、引进与创新.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
使命。外来文化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同样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不能采取一概拒斥的态度,也不能搞拿来主义,应该有选择地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使先进的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只能选择那种与我国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主义本质相一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本土化的过程,使二者达到协调与融洽,推动本土文化的升华。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时指出:“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初,有人对书本理论和别国经验采取拿来主义,不顾中国实际,生搬硬套,结果造成了中国革命的巨大损失。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理论,指导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思想和理论都是本土化即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都是科学地借鉴外来文化的典范。
在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多元化与全球化两种趋势并存不是暂时的,而是长久的。二者之间的矛盾不仅不会阻碍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而且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动力。但是,我们在处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中,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通过科学的借鉴使二者辩证统一,使我们的文化成为具有世界性、时代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吸收符合我国国情的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构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中,我们既不能简单地割裂现代与历史的联系,割裂本土与世界的联系。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既要防止全盘肯定的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的错误,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关门主义的错误,而是要坚持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合理地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要认真地分析西方文化,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和“古为中用”。
参考文献:
[1]张利丽.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2]杨学辉.浅议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继承、引进与创新[J].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6(1)
[3]酱香老范.文化的自觉与自信[J].当代社科视野,2010(4)
[4]范玉茹、李玉杰.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
作者简介:罗烈,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