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审视传统文化”新材料作文导写及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914 浏览:47704
论文导读: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近代化和现代化,虽然给人类带来了高科技的享受,比如迅捷的交通和通讯、充分发挥所有感官功能的文化生活等等,但随着地球资源日益加速的耗竭和生物圈环境日益严重的破坏,它也越来越快地把人类推向了不可救药的边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理由,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让迷失的人们恢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审视传统文化”新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化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它绝不是空中楼阁。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正在被不断地消解,许多曾经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东西,在孩子们的眼里变得越来越陌生。甚至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反应,一些凝聚了我们民族智慧的文化成果,承载着我们民族记忆的传统工艺,体现着我们民族性格的风俗习惯……就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或者变得面目全非,令人扼腕叹息。本文写作的关键是对传统文化的思辨,它需要广大同学确立三个基本观点:一是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传统文化应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二是继承和发展的观点。继承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持续发展。三是与时俱进的观点。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应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而应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时代的发展不应抛弃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应融入时展的滚滚洪流。
【佳作展示】
【记叙文】
木钟
魏泽华
家里原来有一台木钟。
三十年前,奶奶把积攒了大半辈子的钱拿给父亲砌了房子,亲戚“跑梁”就买了这台木钟。
木钟有常见办公桌抽屉一般大小,外形酷似抽屉,是已经掉了漆的木板,正面镶着一面玻璃,可以打开。玻璃上面四周,是用铁片嵌成的“龙凤呈祥”的图案,想必它本来是用来庆贺新人的,父亲哪里懂得这些。中间留下一个圆面,刚好用来显示时间。钟面上只有时针和分针,圆心两侧各有一个小洞,那是用来上发条的。底座是通常的那种四周都是台阶状的,看起来非常敦实。钟面顶端则是屋檐形状,中间立着一匹用铁皮镂刻而成的奔马。走近木钟可以从侧面发现一个扣子,打开扣子可以看到一个吊摆来回摆动——嘀嗒,嘀嗒……生命就在这一声声中慢慢流逝。吊摆上面有大小不等的齿轮,父亲说它是“溜秋货”,绝对不允许我碰一下子。
这台木钟就放在我们家条台的最中间位置,一进家门就能看到,十分显眼,大概因为看时间方便,也可能是因为它好看、气派。这是我家堂屋里唯一的装饰品,也是我童年时光里唯一的玩具,它承载着我那时最浪漫、最美好的记忆。
小时候,总喜欢把木钟上的奔马取下,用手拿着放在桌上奔跑。我想象着自己正在骑着一匹骏马,眼前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地,我享受着“奔驰”给我带来的快乐,耳畔仿佛响起了流水的声音。被取下奔马的木钟,更像一座气宇轩昂的宫殿,我站在地上仰望着这座“宫殿”,想着长大以后一定要亲手建造一座最漂亮的宫殿,让奶奶和我们一家三口住进去,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永远,永远……
上了小学以后,每当木钟敲了六下,奶奶就会准时起床为我做早饭,那时奶奶已经八十多岁。因为年轻时害了什么病,她左脚肿大。因为一只脚粗一只脚细,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等做好早饭已经快七点钟了。父亲告诉我,每次做完早饭,奶奶就一动不动地坐在木钟的前面。我感到很好奇,有一天,我起了个大早,恰好看到奶奶正坐在桌前,满头白发散乱地竖着,她单手托腮,眼睛愣愣地看着钟面。
“奶奶,你在干什么呢?”
“上面时间是多少,我认不得,我在等钟敲响,好喊你起来吃早饭啊。”
“为什么不一做好就喊我呢?”
“你还小,起早了伤身体,我想让你多睡会儿。”
最后一次听到木钟的敲击声是刚上高一放假结束准备返校时。奶奶送我出门,临分别,她双手颤抖地从怀里掏出一块手帕,把她口袋里的钱郑重地放在手帕上,细致地包裹好,递给我。我手里握着那手帕,看着我九十出头的奶奶,心里沉甸甸的,只想哭……恰在这时,“当……当……当……”,浑厚而质朴的钟声敲击着我的心。
现在那台木钟已经被父亲扔在猪圈的角落里了——那台为我们家奉献了一辈子的木钟,失去了使用价值后,终于免不了被遗弃的命运。这也使我不禁想到奶奶,想到为我们家奉献了一辈子的奶奶。每次想到她,总会有几分歉疚,总觉得自己未能将孝心尽到位。生命总会走到尽头,属于奶奶的岁月已经不会太长,而我与奶奶相聚的日子也不会太多,所以趁亲人还在,一定不要留下遗憾。
怀念一台木钟,感念陪伴我一路前行的奶奶!
【评析】本文的最大亮点是巧用线索,串联材料。详写木钟的构造,旨在为下文叙事作铺垫。木钟是“我”童年时的玩具,寄托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木钟是“我”上小学、初中时的报时工具,包含着奶奶浓浓的爱意;木钟在“我”读高中时废弃,寄托了“我”对亲人的牵挂。借助木钟这一道具,作者将自己的拳拳情义由浅入深地逐步引出,构思别具匠心。细节描写真挚感人,是本文的另一亮点,它不是“我”的刻意设计,而是家境特殊贫寒的“我”心底的自然流露,所以显得自然真切,感人至深。(邱冬梅)
【散文】
绣尽春风
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三(22)班 孙荣荣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看铁马踏冰河,丝线缝韶华,红尘千丈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是谁?是谁在耳畔呢喃,轻吟浅唱?又是谁在叹一曲不诉衷肠的离殇?古时多乱年,男子须应征入伍,可“古来征战几人回”,女子虽被养在深闺,却也懂得家国之义,含泪送别自己的丈夫,回到绣房,拈起细长的绣花针,将自己的柔肠寸寸碾碎,混了泪,和了血,将满腔的心事密密绣进五岳河海。原是这般通透大气、婉转多情的女子,她们把情义一针针、一线线绣进人的心里。绣花针上下翻动,纵是硬汉也甘为她们化作绕指柔。而这情义,随着光阴流转,也刺绣成一种文化且日益繁盛,而正是刺绣文化,使那情论文导读:写及例文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独特风格,没有过多的特效,只留下一份中国画的意上一页123下一页
意,历经千年积淀而越发厚重深沉。刺绣文化为中国文化底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恰恰是在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才有了这些精妙绝伦的名绣。
苏绣是四大名绣之首,以其表现手法细腻逼真而闻名。《清秘藏》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底馋唼喋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母亲是地道的苏州人,曾绣得一手地道的苏绣。故我知苏绣最讲究“平”“齐”“光”“和”“顺”“匀”。她嫁了父亲后,便来到我们这个偏僻的苏北小城阜宁。便是那时家里有了一台绣架的。我时常看母亲刺绣前调整好绷框使之严整地对着绣布,并细致地挑选那些色泽鲜艳、粗细均匀的线,对着花样一坐就是半天,即使是中途换线,也未曾见她有丝毫懈怠。我最爱静静地待在一旁,看母亲伏在绣架上沉稳运针,上上下下穿动自如;有时她还会停下来,用手顺着纹路细细摩挲,眼光温柔而又专注地跳跃在绣布上,又似透过绣布跳跃到渺远的山水之间。那青山绿水,山高水长,草木争荣,花好月圆,丹凤朝阳,喜鹊登梅,鸳鸯戏水……母亲的房间里仿佛永远是春天,因为她绣尽了春风。那时的她,柔婉端庄又极率性自然,让我煞是羡慕,便私自拿了些针线,在白色丝帕上,学着绣自己的名字,然而那针脚总是歪歪扭扭,不成样子,让我好不气恼。母亲瞥见,只宠溺地笑着,仍做她的活。
不久后,小城兴起了一种花样新颖且便宜的绣品。乍一看似乎只是少了些精致,并不妨碍使用——据说是工厂里的机器批量生产出来的,比起母亲做的耗时耗力的手工刺绣自然更有市场。渐渐地,不再有人托母亲刺绣,母亲仍常坐在绣架前,只是发呆,眸子依旧沉静,却不再似以前刺绣时那般熠熠生光。后来迫于生计,母亲随父亲四处奔波。再后来,绣架遗失在某一次匆忙的搬迁中。母亲知道是人们抛弃了它,而它也抛弃了母亲。
到如今,提起苏绣,一如提起变了样的苏州城,母亲只觉得茫然而又陌生。然而在听说所谓的“苏北绣”冒充苏绣时,母亲仍很气愤,过后却又有点伤心——那“苏北绣”做工极差,绣线不劈丝,均为两绒或一绒半绣,根本不登大雅之堂。母亲不明白,人们究竟是如何愿意舍下手工绣上的那灵动的山水花鸟,如何愿意忘却那一针一线的绵绵情意的,对传统美的审度又是如何沦落至于斯的。
一如倚门望君踏归程的伊人,纵有“红酥手”,青丝万千根,也无法使姻缘多一分,最终只得等那残阳照孤影,满腹的心事在满城牧笛声中慢慢消散。
“君可见刺绣每一针,有人为你疼;君可见夏雨秋风,有人为你等。翠竹泣墨痕,锦书画不成,情针意线绣不尽,鸳鸯枕。”
【评析】本文是在李宇春《蜀绣》的旋律中展开的,故一开头便营造出了一种曼妙的氛围,奠定了婉约动人的抒情基调。在这样的氛围中小作者向我们讲述了她心目中最美的传统物事——“审视传统文化”新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刺绣,在她身边是如何悄然逝去的,所以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美”。其实称得上“美”的还有母亲这一形象,她的智慧、灵秀、温婉、大气、勤劳、质朴岂止让小作者羡慕,给读者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议论文】
传统的年轮
周 宸
传统也有它的年轮。拥抱着新年轮的我们总会视旧年轮为传统,故在众人的眼里,传统成了过时守旧的代名词,更有甚者为其涂上苍白的毒粉,以屏蔽所谓虫害,殊不知有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也一并被屏蔽了。
从蒲扇、芭蕉扇乃至檀香扇,到电风扇,再到空调,传统在被改善,在被融入现代技术。这本没有错,社会是发展的,没有理由去制止善意的改造。改造后的物品畅销于市场,那改造前的传统呢?那蒲扇、芭蕉扇的淡淡清香呢?
滴墨于清水,起初并未起色,但随着涟漪的重叠,最终一池的黑色遮盖了质朴的清水,遮盖了灿烂的传统,更遮盖了我们的赤子之心,最后却用现代设计、机器生产去弥补人们对传统的怀念。这不仅耗费资源,也缺乏生活情趣,动机与效果适得其反。
蒲扇折了可以仿制,而很多类型的文化丧失了便再难复制。古埃及文明千年之前就已经无人问津,时至今日,已仅剩下鲜有人识的锲形文字。而中华文明依旧屹立。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难道这唯一流传下来的古文明要断送于今吗?
《中国汉字拼写大会》的热播与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目前状况,不禁让人扼腕唏嘘。汉字拼音化,语言键盘化,交流手机化,这一切无不反映着文化的消解。真不知这诅咒的魔笛会不会向我们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吹响。倘若那样,恐怕我们所处的年代是传统的最后一道年轮了。
对于一棵树来说,新旧年轮是不相同的,旧年轮更加凝重,而稚嫩的新年轮与之相比显得不堪一击。浮华的现代文化较之于传统文化同样显得苍白无力,而为何它会突然兴起而且几乎湮没了传统文化呢?是物质社会的迅速发展超越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步伐,在全球化大潮气势汹汹扑面而来时,人们为了适应新世纪日新月异的变化,拓宽了新旧年轮的边线,进而造成精神需求的空乏,以至于当我们享受到圣诞的西方气息、情人节的玫瑰花香时,全然忘却了那象征喜庆的钟声中的那一份温馨。
当然,传统文化的年轮不可避开地也存在着瑕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促其生长,毕竟传统不是单纯的枝干,它有着意识,是存在于参天巨树中的魂魄。这个时代,它正默默地将其年轮交错融合。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学会浇灌传统文化的大树,它会因你的浇灌而开出新花。
【评析】本文最显著的特色在于比喻论证,传统是一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大树,新旧传统就如树的年轮,这个比喻本身贴切而又形象。而将一个比喻贯穿一篇议论文的始终,让抽象的说理变得具体可感,更为难能而可贵。(邱冬梅)【杂文】
青丝绾,女儿红
周柯宇
小时候看动画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至今不忘的,不是“十八相送”,不是两人同窗的那段恬淡回忆。不同于进口动画的“审视传统文化”新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独特风格,没有过多的特效,只留下一份中国画的意论文导读:
境。我能记住的,还有那抹荒凉的红——英台在嫁给马文才那天独自梳妆的红,铜镜中的女子,在大红喜服的映衬下显得那样苍白而无力。一个人青丝绾、秀眉描,然后凤冠霞帔、大红盖头。传统婚礼,红是红火、喜庆、幸福。然而,那一抹红,却让我感到特别刺眼,红得悲哀、沉痛、滴血。只因迎亲路的尽头,不是她要等待的那个人。
且不渲染那日天气的隐晦,也不道迎亲场面的盛大热烈,只道那梁山伯墓室在电闪雷鸣中轰然打开的一瞬,素衣白裙的女子决绝跃下那一刻,两只蝴蝶飞过的地方开满了鲜花,漫山遍野,花雨纷飞,像是一场盛大的欢送。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在天际相会,白衣胜雪,一如当年城外初见时的青涩时光。《化蝶》的旋律长久地在人们心头荡漾。
人们像是把世间最美好最浪漫的东西给了这对恋人,化蝶飞,这个世界未完的执念在蝴蝶脆弱的翅尖上重新开始。那纵身一跃的姿态是爱情留给我的最初的认知。
古人似从不用那些直白的情话。《西洲曲》里的采莲女,“低头弄莲子”,那是在“怜子”,而“莲”即“芙蓉”,“置莲怀袖中”,满心满意的是“夫容”。《春江花月夜》中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岂不是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万千离愁?“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是难以释怀的惆怅啊!“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是难言的羞涩与幸福……
虽说爱情是生命永恒的主题,而今这种美丽的爱情,却鲜有耳闻。爱与被爱我们也许不必强求一定要用生命的重量去衡量,但爱情被视为儿戏的却大有人在。满眼与我等同龄的少年,在“典尽春衣画流年”的年华里,玩笑似的交个朋友,谈场恋爱,有的甚至点数自己数量颇为壮观的异性朋友,沾沾自喜地给青春交个答卷,有的像是缺爱,其实根本不懂爱。还有那些作秀一般的哗众取宠的所谓恋爱让人咋舌。电视上烂俗狗血的偶像剧,或是那些速生速朽的速食爱情同样让人避之唯恐不及。那适时如期的如玉君子,是不是真像那烟雨入了画轴,遗落成六朝风物,再不可寻了?
绍兴的花雕陈酿,还有个名字——女儿红。传说那个一心求子的裁缝,在妻子生了个女儿后,一气之下将准备给儿子庆生的酒统统埋到了桂花树下。十八年以后,女儿出嫁,它才想起那些酒,谁知封口一启,惊艳世人。相传那酒中有酸甜苦辣鲜涩六味,像不像人生?在那以后,大凡女儿出生,家人就会为她备下醇酒,待出阁之时款待众人。
现在,哪还有人花如此心事?但水流再急,光阴的河里总会有些东西沉淀下来。我不愿为世俗改容装,角落里的绣花鞋,即便不穿也要妥帖;大红的漆盒上描着金线牡丹,将浩荡的日月锁上;那些无关风月的词令,用工整的小楷记在花笺上。待寒夜孤灯时,再念与冷月听。用尾指勾着打个结,与这些旧物故梦相约百年,此生不弃,无茶无酒,就饮尽清风明月。
【评析】古典的浪漫爱情,因其坚贞、含蓄、蕴藉而越发热烈、真挚、醇厚。基于此,作者旁征博引,使文章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珍视传统、热爱生活的人文情怀。绵密的意象、鲜明的对比、形象的语言,使文章犀利而又悠远。(邱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