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从即墨地区食盒使用看民间传统文化流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563 浏览:108855
论文导读:成。提手处主要运用减榫与直榫,因为食盒的全部重量都集中于此,特别是横梁作为一个承重点,要求榫卯结构的处理必须能够最大限度承受食盒的重量,燕尾榫、格角榫等结构达不到此种要求,常被用于两板直角相接处。食盒整体性与坚固性要求每一部分的尺寸极为精密,榫卯结构处理非常精确,若一处不当,整个食盒则不能使用。装饰上,逐
摘 要:传统民间器具因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而艰难存在。食盒作为一种传统民间盛食器具,也正面对逐渐消失的境遇。本文以即墨地区食盒为例,通过调研,以造物、用物、传物为文章主线,通过分析食盒的制作工艺及在民俗生活中的应用与传承,揭示出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承载传统文化的民间器具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舞台,导致民间传统文化逐渐流失。
关键词:即墨;食盒;民间传统文化
1005-5312(2013)26-0157-01
食盒作为一种盛食器具,由来已久。自战国晚期盒(两碗相扣为盒)产生以来,历经各展,在形制、功能等方面均形成各自特点,有内分许多小格的多子盒、盛食送饭的提篮及专门用于婚丧嫁娶等习俗的大型提盒等。发展至今,民间能见到的食盒已经不多,尤其是大型食盒,用于各种民俗生活的食盒更是少之又少。
过去,食盒是一种特殊物件,是家族的共同财产。因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只有富贵人家与人家用食盒,选材、制作、装饰、木匠的雇佣,都特别讲究,穷人家很少用,即便使用,也极为简单朴素。所以一个家族地位、威望的高低,富有程度都可通过食盒反映出来,但作为用于特殊场合的特殊物件,食盒在使用功能及承载的文化内涵上是一致的——盛食器具和人们精神观念的体现。食盒作为家族的共有财产,扮演了连接家族成员的纽带角色,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尤其是农村地区,这种家族之间、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体现更加深刻,食盒的功用恰恰体现了这种和谐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的观念。

一、造物——食盒的制作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次四者,然后可以为良。”①这是《考工记》中记载关于制作优良器物所必备的四个因素,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现实的统

一、只有二者相互联系,才能到达人与产品的和谐。

食盒因地域环境的差异,制作工艺也有所不同。北方地多以木为主,南方则以竹制食盒居多。即墨地貌以低山丘陵和平原洼地为主,海域广阔,属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干燥,春、秋、冬易旱,不利于成片森林的生长,树木主要零星的生长于山石间;另一方面,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农业用地出现紧缺,没有空闲的土地种植树木,所以一般在河流两岸、道路两旁、湖湾沿岸等地以闲散的自留园方式种植速生杨、梧桐等生长速度较快、成活率较高的树木,这样不但解决了用地紧张的情况,而且起到了防风防沙,保护自然环境的作用。
因生活习俗的差异,即墨地区食盒的形制各不相同,盛食送饭多用方形食盒,现在多为桐木材质,因为梧桐易存活,生长周期较短,材质轻,重量小;而用于红白喜事的食盒多为圆形,以楮木、槲木、柳木、杨木常见,也有楸木、枣木等材质的食盒。但因楸木生长周期慢,当地稀少,较贵重;楸木、枣木又具有不弯、不裂、耐湿、耐蚀等优良特点,不适宜制作圆形器物,所以楸木与枣木圆形食盒比较少见。而柳木、杨木、槲木等较常见,且韧性较好,易弯曲,适合做圆形食盒。
榫卯结构的运用是食盒最突出的特点,整个食盒全部由各种形态的木块相互连接而成。提手处主要运用减榫与直榫,因为食盒的全部重量都集中于此,特别是横梁作为一个承重点,要求榫卯结构的处理必须能够最大限度承受食盒的重量,燕尾榫、格角榫等结构达不到此种要求,常被用于两板直角相接处。食盒整体性与坚固性要求每一部分的尺寸极为精密,榫卯结构处理非常精确,若一处不当,整个食盒则不能使用。
装饰上,逐渐向简单质朴发展。装饰部位集中于提梁处、提手与底座交接处及盒身。提梁作为食盒承重的主要部位几乎不做镂刻处理,以简单大方、结实耐用为主;而提手与底座交接处通常运用镂刻手法,做角隅装饰,将此处处理成三角形,具有稳定、稳固、耐压的特点,以增加各部分之间的链接强度,美观且牢固;盒身以描绘图案纹样为主,有“金木水火土”、“吉祥如意”等字样。金木水火土是五行中的五种基本物质,它们之间相生相克,通过运动、变化使得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不但使大自然发生变化,而且能够影响人的命运,因而常常被用作文字装饰。

二、用物——食盒的使用

婚丧嫁娶是即墨地区重要的风俗,对礼仪、器具的使用有非常严格的规定。用于婚俗与丧俗的大型提盒大多为四层格局的外方内圆形制的食盒,从物质从面来看,食盒层数太多整体高度就会增加,人们扛抬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四层的高度正好与人的高度相当,扛抬时不需费力便可直接将食盒抬起;从精神层面来看,“四”寓意“四季发财(平安)”与“仁义礼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外方”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处事严谨有序,“内圆”则体现了当地人们圆融通达的心态,反映出人们的处事哲学。
旧时婚俗非常讲究,行“六礼”方可完婚,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请期,俗语又称“送日子”,是男方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请女方同意,并赠送聘礼。聘礼用食盒盛装,一般包括四十个大饽饽和几斤猪肉,分别放满四层,俗语“四十个饽饽换个媳妇”,这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已经很满足了。食盒的盒身处贴红囍字或提手处系红绳,以示喜庆,由专门负责扛抬者从即墨地区食盒的使用看民间传统文化的流失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从男方家抬到女方家,女方留下聘礼后,再抬回男方家中,在这一来一往的过程中,喜事就无形中被传播,亲朋好友、邻里街坊看到食盒便知结婚的喜事。俗话说:“抬着食盒满街走,不知道里面有没有。”显然,食盒成为一种象征符号,在传达出结婚的喜讯的同时,也成为连接男方与女方之间情感的纽带。
生育习俗中,食盒主要用来盛放送给小孩的礼品。孩子出生第六天,姥姥将做好的被子、饽饽(岁子②、圈、锁,寓意长命百岁)和一百个鸡蛋放入食盒,红布(做衣服)、青布(做尿布)各一块搭在食盒上,由两个人抬着到外孙家,根据搭在食盒外的红、青布便可知道有小孩过六日。百日那天,亲朋好友也会用食盒抬着各种礼品来为小孩庆祝,通常有饽饽(岁子、圈、锁、一对老虎)、帽子、衣服、鞋等,俗语:“姑家的裤子,姨家的袄,老娘家的帽子戴到老,舅母的鞋穿着会跑。”可以说,食盒承载了长辈们对孩论文导读:
子的关心与爱护,及其对未来的期望。而在丧俗中,食盒一般被用于出殡时盛供品,以祭祀逝者,表达人们对死者的悼念与哀痛。无论用于是婚俗、丧俗还是生育习俗从即墨地区食盒的使用看民间传统文化的流失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中,食盒在充当盛食功能的同时,又都被赋予了另外一种文化内涵,即趋利避害的精神观念,蕴含了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及祝愿。

三、传物——食盒的现代化

食盒经世代传承而延续至今,但其传承的本质已发生变化,实用功能仍然是盛食,但其精神功能已逐渐褪去,留下来的仅仅是一个物件。过去,食盒的传承不仅仅是食盒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从老一辈手中将食盒传到下一代,是需要对传承者进行考察的。首先,食盒外方内圆的形制决定了传承者必须是品德高尚、处事正直、通情达理之人;其次,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能够确保食盒保存的完好及下一代的传承。现在,食盒已被现代化,成为一种服务大众的器具,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用具,朝着功利性方向发展,并越来越少用于民俗生活中,甚至退出人们的生活舞台。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要求快、简、便,传统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简单化,婚俗、丧俗等繁缛的礼节仪式逐渐被简化,在这些隆重的习俗中再很难找到传统民间器具的身影。如今,婚俗中用简单便利的木盒或纸盒替代,丧俗中亦不见提盒的“身影”,而在生育习俗中这种用食盒盛放礼品的习俗已经消失。即使某些地方还沿袭这一习俗,其本质已发生转变,食盒的形式继续存在,但它俨然已成为一种功利性的商品,甚至成为谋取利益的手段(出租)。被拆毁、损坏当作柴火是食盒的另一种“用途”,人们会因为它体积太大占用空间而将其当作废品卖掉,所以现在已经很难见到遗留下来的实物。物质载体已消失,更何谈文化的传承?
注释:
①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
②一种面食,“岁”又作“长岁”,用发面蒸作长条形,中间粗,两头细,类似线穗,谐音为岁,上染红色或彩画各色花样,为六日、百日礼物,取“长命百岁”之意。
参考文献:
[1]即墨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即墨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2]康家路.锅碗瓢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3]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陈耀东.《鲁班经匠家镜》研究叩开鲁班的大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