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力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797 浏览:60556
论文导读:要集中在三大重要方面:1.鼓励更具原创性,具有亚洲(特别是东南亚)本土特色的创作或创意;2.打造一个即包括艺术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也包括美术馆长、管理员、艺术总监和技术总监等人员的艺术与文化生态体系;3.鼓励社区更加广泛的参与艺术与文化活动。⑤从上述不同阶段的RCP目标可以看出,新加坡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是随着时代的发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体现文化的凝聚力、培养力、积累力和协调力,这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四大指标即硬实力友好度、内外关系融洽度、文化发展匹配度、社会生活和谐度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可以说公共文化服务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阐述公共文化服务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基础上,针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力的发展目前状况,提出了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改善文化民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力的五大举措。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力;文化软实力;文化权利;文化民生
:A

一、公共文化服务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一)公共文化服务力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力是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向社会提供各种基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保障全体公民共享文化成果,为每一个公民实现文化权利提供必要保障的能力。公共文化服务力的目标就是实现公民文化权利。
文化权利是人人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包括人人有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产生的福利的权利;作者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有享受保护的权利;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自由;等等。①文化权利的核心是公平性。文化公平是指人人都拥有平等享受文化资源的机会和权利,每个人所特有的文化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种机会和权利不受性别、种族、身份、阶层等因素的影响。②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使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的服务。③这包含两方面的内涵:首先,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的是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即关乎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质,关乎公民的学习能力、存活能力、发展能力,同时关系到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发展。其次,公共文化服务需要保障和满足的是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④可以说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责任之一。此外,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在一个文明、富裕、健康的社会里,它逐步成为社会的责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或者政府与民间共同兴办的机构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在各项社会事业上与政府形成良性的互动。
综上所述,公民文化需求是在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随着社会进步和公民自觉意识而不断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是满足公民的文化需求,这是一个没有终点而在互动中不断提升的过程。
例如:新加坡设立了文艺复兴时期城市规划(RCP),让绝大多数新加坡人都可以享受丰富的文化产品,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力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而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化中心城市。在不同阶段的文艺复兴时期城市规划(RCP)中,新加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设定了不同的目标。例如:RCP I(2000-2003)的目标是把新加坡建成一个活力四射的艺术和文化活动中心。这一系列策略的目的是:提升活动的艺术场景活力,建立观众基础,把一小批新加坡后备人才培养成专业的艺术人才。RCP II(2004-2006)在延续了RCP I所做的人才建设和观众发展工作的同时,努力把新加坡建成世界级的艺术与文化目的地。而2007年制定的RCP III,决定了将投资主要集中在三大重要方面:1.鼓励更具原创性,具有亚洲(特别是东南亚)本土特色的创作或创意;2.打造一个即包括艺术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也包括美术馆长、管理员、艺术总监和技术总监等人员的艺术与文化生态体系;3.鼓励社区更加广泛的参与艺术与文化活动。⑤从上述不同阶段的RCP目标可以看出,新加坡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公民文化需求的增加而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变化着。从最初期的人才建设和市场培育,到重视推广艺术与文化,以提升整个国家的创造力,再到鼓励政府、个人与社区组织共同参与建设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和推动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到新加坡作为发达国家,在基本的文化需求得以满足后,其战略中心落在提升公民进行文化创造的能力,提升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活力,让全体公民从文化开发中获得普遍的效益。

(二)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认为软实力与有形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即硬实力不同,软实力是一种能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这种能力“常常与一些无形资产联系在一起,比如,富有魅力的人格、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惯例,以及具有合法性和道德权威的政策等”。以后,“软实力”这一特定概念逐步演变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中性概念即基于经济、军事硬实力基础上的文化软实力,即政治的示范力、文化的传播力、外交的说服力。
一方面,软实力演化为重要的资源力量对国际社会发生作用。随着全球化速度加快,软实力因素作为重要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理念参与到国际政治的运作中来,国际政治的实力变量因此而越来越多维化。软实力将制度、价值、文化、意识形态演化为重要的资源力量对国际社会的外生变量发生作用。⑥另一方面,软实力会对国家利益产生巨大作用力。软实力可塑造人们对国家利益的共识,影响人们对国家利益的判断和界定,决定人们对国家利益追求的行为模式。一个国家历史上长期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道德价值、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对国家利益的认同。“国家利益的决定,从一个国家内部观察,事实上表现为一种‘平行四边形的合力’”,即“社会生产方式和国家政体形态含有的所有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结果”。 ⑦
2003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决策,文化软实力建设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认可。党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战略目标。“扬弃竞争思维、倡导贡献理念、共创和谐世界,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观的基本特征。共赢、贡献与和谐,是我国文化软实力观的核心价值取向。”因此,一切能够体现和表现共赢、贡献与和谐价值观的要素都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而硬实力友好度、内外关系融洽度、文化发展匹配度、社会生活和谐度,是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衡量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指标论文导读:益的经验。美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非常发达,但美国政府不直接经营文化事业或文化设施,而是培育、支持民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 ⑧

(三)公共文化服务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公共文化服务力是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向社会提供各种基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保障全体公民共享文化成果,为每一个公民实现文化权利提供必要保障的能力。公共文化服务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体现文化的凝聚力;2.体现文化的培养力;3.体现文化的积累力;4.体现文化的协调力。而软实力四大指标,即硬实力友好度、内外关系融洽度、文化发展匹配度、社会生活和谐度,作为文化层面认同的理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建构性。而通过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力,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可以说公共文化服务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以文化的凝聚力增加软实力的融洽度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满足公民的文化需求,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让每一个公民的文化生活水准和发展能力,能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推进,而不断获得提升。显然,只有基于“共享”基本理念的文化制度安排和文化实力增长,才能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受益,从而实现真正作用上的增长。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广大公民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体现软实力的作用。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包括欧盟在内,都在制订公共文化政策时高度重视了文化凝聚力的作用。
欧盟成员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成员国间不同文化的融合,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成为欧盟统一的基础。此外欧盟国家外来人口量逐年增加,因其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价值观的差异,带来一些严重的社会理由。近年来,欧盟国家高度重视文化的整合对欧盟发展崛起的重要作用。因此欧盟国家在制定政策时,格外考虑了继承传统文化、创造能激发社会活力的新型文化、增强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凝聚力,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的理由。首先,重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缔造“欧洲文化空间”。为了推动欧盟内的文化流动性,支持作品创作与传播,并为其流通创造条件,发展跨文化对话。欧盟专门制定了2000年文化大纲,随后,又出台2007-2013年文化大纲,鼓励各门之间的合作。⑨其次,重视文化创新,支持文化艺术创造,鼓励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欧盟理事会借用英国“创造性的未来”的概念,提出“创造性的欧洲”文化战略目标,欧盟国家通过文化政策确保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对文化的投入。无论经济情况如何,欧盟国家对文化投入的总量一直维持在财政总支出的1%左右,并逐年略有增加,并且欧洲普遍通过制定优惠的免税政策鼓励企业和各类组织赞助文化事业。⑩再次,推动各国文化政策的协调,共同维护欧盟文化安全。欧盟于1987年出台了“鼓励视听产业发展措施”计划,一方面致力于构建欧洲共同文化市场,以弥补单个成员国市场过分狭小的不足;另一方面,共同开发新技术。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计划,推动该项工作。

2.以文化的培养力增加软实力的和谐度

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具有文化创造和生产能力的人力资源,它包括体能型、技能型和智能型的多个层次。这些人力资源不能随意或者到处产生,必须依赖于发达的公共文化服务力进行培养,并且形成不同层次上的对应关系。
2002年美国城市社会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等,在研究城市产业变化、人口组成变化和城市氛围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意城市的“3”要素:ecnology(技术)、alen(人才)和olerance(包容力)。即:为了吸引有创意的人才、产生创意和刺激经济的发展,一个创意城市必须同时具备这三者。技术是一个地区的创新和高科技的集中表现;包容度可以定义为对所有少数民族、种族和生活态度的开放、包容和多样性;人才则指那些具备经常会有创新的想法,发明新的技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即他所谓的创意阶层(creaive class)。
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在以人才、知识、技术、信息、投资等生产要素为竞争对象的背景下,如何吸引这些要素是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的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力就是要培养宽松、有序和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吸引、积聚创意人才。因此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建立文化共享的空间。为创意人才搭建公共的交流环境,建立文化共享空间。通过创意交流和文化共享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和创新。这就要求在进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时,不仅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共享服务落实到基层,例如:建设基层图书馆,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积极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知识需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在进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时,要注重与高科技相结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B11通过培养宽松、有序和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吸引、培养、集聚一批创意人才,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力,体现文化的培养力,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3.以文化的积累力增加软实力的匹配度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传承”和“交流”两种途径。“传承”的是一种“连续的累积过程”,“交流”则是一种“濡化”的过程。前者指在保持原有体系的前提下以局部或要件、因素等变化的形式使文化系统发生不同的形变;后者指不同文化群体在接触中所衍生的文化变迁。
它犹如一个连续性的化学反应,必须在一个稳定性高的服务平台上进行。这个平台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力。所以,公共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力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文化服务体系越是发达的地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积累工作,就越是成功和出色。英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积累,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美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非常发达,但美国政府不直接经营文化事业或文化设施,而是培育、支持民论文导读: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到地方,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总量不断增加,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这集中体现在:首先,文化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有了较大的增长。“十五”期间,全国
间非营利性艺术机构(NPAO),通过政府直接拨款、鼓励慈善机构、企业及个人捐助等多种形式,支持文化发展。政府的资助主要起引导作用,有利于更加积极有效的利用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事业,同时政府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和捐赠政策,鼓励捐赠积极性,或者制定相应的奖励方式,保持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可持续性。B12英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是:提高本国文化、体育活动的可参与性及参与度,吸引公众更多地参与文化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为此英国从政府门到非政府公共组织,自上而下形成了良性的组织体系,保证文化政策的实施与文化目标的实现,并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公众的文化权利及各种文化活动。英国政府大力扶持公共文化事业的同时,也为创意企业提供了后备力量和创新思维。“大文化”的行政统一管理方式,使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也使文化在这种交流和互动间积淀下来。欧盟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堪称典范:欧盟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由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条例、政令组成,构成了完备的体系。包括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公众参与体系,保证了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比如,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资金投入额度数量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政府还制定了社会资金投入的配套政策,包括免税、贷款、发行彩票等等有利于各种社会资金进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政策。B13

4.文化的协调力增加软实力的友好度

文化软实力,与政治示范力、外交影响力等相配合,通过制度建设和内容开发,形成了综合性的国家软实力。它的重要作用,就是与经济、军事和科技即硬实力相结合,协调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国家和地区的稳定、和谐与和平。这种协调能力的一个重要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力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方面,就是通过发达的公共文化服务力,塑造“新人”让广大公民都在接受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认同国家的主流文化理念,避开对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体制制度的误读和背离。
以伦敦为例,伦敦正是在意识到因为自己缺乏领导和相互协调,缺乏统一的声音,才错失好几次重要机会。因此伦敦在2003年6月颁布的《伦敦:文化之都实现世界级城市潜力——市长文化战略纲要》中指出:只有意识到文化将在更广泛的事务上发挥作用和带来利益,文化战略才能成功。另外,为了有效的发挥文化作用,应该把文化机会作为支持伦敦持续发展的更广泛的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并明确的说明文化战略的另一个关心重点是:如何保证伦敦文化发挥最大的作用——使伦敦人接近文化,从文化中受益,同时也保证文化有助于维护伦敦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二、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力发展目前状况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一直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力做为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按照党、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公共文化建设项目的实施,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得以扭转。和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还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采取政府采购、财政补贴、委托经营等市场化方式,提高了公共文化建设的效率,从而使得公民能够分享国家文化建设的成果,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奠定了基础。B14

(一)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力的增长

近年来,国务院对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到地方,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总量不断增加,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这集中体现在:
首先,文化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有了较大的增长。“十五”期间,全国文化(文物)固定资产累计计划投资239.2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29.7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91.45亿元,竣工项目1661个,竣工面积1229.5万平方米。全国文化事业基本建设累计计划投资169.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91.62亿元,分别比“九五”同期增加43.76亿元和41.86亿元,增长34.9%和94.1%。全国各地呈现出迄今为止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最多、设施面积增幅最大、设施改造建设最快的鲜明时代特点。B15此外,国家通过加大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的投资力度和导向政策,引导地方加大对当地文化建设的投入。同时,我国在法国巴黎、韩国首尔、埃及和马耳他等地的文化中心的落成使用,启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工程。
其次,各级骨干型的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形成功能网络。“十五”期间全国已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中,既有高起点、高科技、高标准的大型文化设施,能代表当地文化风貌的标志性,突显大中城市的龙头地位的大型文化建筑。又有规模适当、标准适宜、满足群众文化活动基本要求的基础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的建设目标,同时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项目也在不断加强。并在创新机制的基础上,构建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网等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从而形成省、市、县、乡多层次、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
再次,公共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全国各地文化节庆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传统庙会红红火火,公益性专题文化展览、各类专题讲座、各类有地域特色的戏曲、曲艺等民间艺术的调演、汇演和赛事活动及各类书画、传统手工艺品的展示活动得以广泛开展。省、市、县各级政府着力推动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一些地方开始出现新的公共文化活动形式的探索。例如“现场张江”这类将城区建设与当代文化和艺术的模式创新进行有机结合,在大都市的高新科技园区内举办的大型公共艺术活动。
此外,数字化科技型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开始初具规模。近几年,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为城乡群众提供了先进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工程自2002年4月实施以来,财政累计投入9.03亿元论文导读:(1B数据量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B16共享工程的建设坚持“需求牵引”的原则,加强面向“三农”的数字资源建设。先后新增了2450部(420小时)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视频资源和1万种(35万册)以农村题材为主的电子图书,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B17

(二)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地区差距根据统计数据,全国和许多省

,地方累计投入超过7亿元,对优秀文化资源,特别是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机构、艺术表演团体等机构的各类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与数字化加工,逐步构建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信息资源库群,数字资源量达到60B (1B数据量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B16共享工程的建设坚持“需求牵引”的原则,加强面向“三农”的数字资源建设。先后新增了2450部(420小时)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视频资源和1万种(35万册)以农村题材为主的电子图书,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B17

(二)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地区差距

根据统计数据,全国和许多省市用于文教、卫生、科学部门的财政支出,在整个国家和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增长幅度不快,有的地方比重在逐步降低。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量和质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
2008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达248.04亿元,比2007年增加49.08亿元,同比增长24.67%。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为18.68元,比2007年增加3.62元,同比增长24.04%。分地区看,文化事业费最高的省份为广东省,达20.32亿元,最低为西藏,仅为1.11亿元。人均文化事业费最高的地区为北京市,达8

7.40元,最低的为河北省,仅为36元。

虽然全国文化事业费增幅较大,但占国家财政总支出(62427亿元)的比重为0.40%,远低于一般国家的1%以上水平。而此前的若干个五年计划中,高的时候达到过0.52%(“六五”时期)。这种投入的增长幅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水平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明显不符。投入不足,使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有所加剧。从财政和地方财政对文化投入的地区构成看,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入,2007年对西部地区文化共投入42.7亿元,比上年增加8.4亿元,增长24.5%,年均增长15.6%,占全国文化财政投入比重为21.5%。但与东、中部地区财政对文化投入比较,无论是经费的基数,还是经费的增长速度都低于对东、中部地区文化的投入,2007年东、中部地区财政对文化投入占总财政投入的比重高达78.5%,比上年增加了0.4个百分点,远远超过对西部地区文化投入比重57个百分点。但由于西部地区财政困难,历年对文化欠账多,文化事业费基数较低,虽然与上年对比增幅较大,但与东、中部地区比较,投入差距仍然很大,不能彻底转变经费拮据现象,只能在局部有所改善。B20

(三)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差距

根据统计数据,全国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文化消费差距在逐步扩大。其中,虽然难以确定其中公共文化消费的具体比重,但是可以根据个案推断:全国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在逐步加大,这是影响全国地区和城乡之间文化消费差距扩大的主要理由之一。
从国家财政对文化的投入看,虽然国家财政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因为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基础较差,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财政对文化投入的城乡构成如下:2007年对农村文化共投入56.13亿元,比上年增加11.53亿元,增长25.9%,年均增长12%。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为28.2%。尽管对农村文化投入有所增加,但和同期财政对城市文化投入比较,无论是经费的基数,还是经费的增长速度都低于对城市文化投入力度,2007年财政对城市文化投入占总财政投入的比重仍然高达71.8%,比上年增加了0.3个百分点,超过对农村文化投入比重43.6个百分点。若扣除对县级文化单位的投入,2007年全国直接为7.28亿乡村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其经费只有14.99亿元,全国每个农民一年只能享受国家财政2.06元的文化投入,而经费的严重不足,也使农村文化建设困难重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B21
从全国人均文化消费的城乡增长看,2000-2007年全国人均文化消费各年度城乡增长差异态势参看下表:
1.70%,其间相差近13个百分点。以2005年数据为基数来衡量,“十一五”头两年人均文化消费城乡比总体上呈现急剧增大趋势,全国人均文化消费城乡比由1.78增大到2.26,年均增大幅度高达0.24个“指数点”,为“十五”期间年均增大幅度的3倍多。这也标志着全国及各地居民文化消费的城乡差距空前扩大。B22这也意味着我国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分配不均,社会不同群体无法共同享有文化成果,农民群众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广大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较大反差。

(四)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效益

根据统计数据,全国平均水平和许多省市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效益并没有同步增长。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财政在文化投入不断加大,各地党委、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不乏大投入、大制作。但是,斥巨资建成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如大剧院、大体育馆等,往往在大型节庆活动后,成为政府沉重的“包袱”。投资上千万制作的文化产品,在获得了各类大奖之后,就沉睡在资料库里,发挥不出其应有的重要作用。人们享受不到文化设施和优秀文化作品提供的服务,文化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以门的行政调控为主的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忽视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作用,忽视群众的多样化的需求,导致国家投入与社会效益不成比例。
因此,要积极推进宣传文化系统各工作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资源整合。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防止重复建设、设施闲置和资源浪费,发挥综合效益。要以为公众提供基本的、公平的、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为目标,建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公民的文化消费,更好地为民服务,提高为民服务的工作效率。要继续改善财政投入方式,采取建立资金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办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改善和完善国家扶持方式,坚持和完善有关文化领域的重点扶持政策和措施。要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总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一味地高标准、大而全、财政投入,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摸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导读:
建设模式,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三、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力提升文化软实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力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力
总体来看,近几年来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力有了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已经明显增强,在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力建设刚刚起步,目前状况仍然存在诸多理由,故为了达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力的目标,即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改善文化民生,仍需采取以下举措:

(一)确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战略理念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力的提升,要适应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总体战略。即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立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国家体系,逐步缩小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文化消费水平差距,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改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强有力杠杆,成为体现中国文化凝聚力、培养力、积累力和协调力的重要基础。
首先,体现国家战略的引导性。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力的发展战略,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和核心利益的文化基础。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力的发展战略,应该具有鲜明的引导性:要通过有明确指向性的政策、意见和法规,紧紧围绕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基础建设,保障公共文化产品基本供给、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层组织建设等,分阶段出台一系列指向明确、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要通过政府逐步实施的一系列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标志性的大型文化项目,发挥政府的示范效应,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其次,体现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发达国家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先后提出过三大导向:第一,以财务为导向,提高政府投入的实际效果;第二,以目标为导向,重视以服务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第三,以战略为导向,强调要以符合当地发展战略为导向。从中国各地的实际情况看,应该把制订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战略与当地政府的阶段性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再次,立足国情发展的阶段性。体现中国文化凝聚力、培养力、积累力和协调力,是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上逐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力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提升的。对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都市来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是为本地居民服务,而且是为来这里投资、就业和生活的海内外人士服务,强调生活品质、文化消费与社会和谐,强调“乐居”和“敬业”的结合。这些大都市不仅仅是“全球协调过程的节点”,而且还是“专业化服务的供给基地”。对于大量的中小城市来说,应该发挥城市化的引导作用,以多层次的服务来覆盖广阔的村镇和乡村,不但要建立运作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且要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等关键节点结合起来。对于广大的农村和社区来说,应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保障政府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投入,建立和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形成覆盖全体公民的服务网络。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体系

公共文化设施是一种投资大、受益面大的公共文化物品,其质量和服务水平体现了一个城市和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体系就是要建立覆盖城乡的、从上到下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主要包括:由各级人民政府或社会力量举办的、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用于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公益性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群艺)馆、影剧院、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村级文化活动室(含农家书屋)、群众体育设施以及广播电台(站)、电视台、微波站、无线转播台、广播电视村村通设施等,B23以及利用现代化手段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共文化信息系统,例如:公共文化电子政务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是满足人们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
为建设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首先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的整体规划,不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的建设工作。建立覆盖城乡的六级(国家、省、市、县、乡镇、农村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体系、文化保障体系以及图书馆网络体系,如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等等。在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的同时,国家要继续加大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的投资力度,引导地方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发达地区及省会大城市要继续建设代表当地文化风貌的标志性大型文化建筑,突显大中城市的龙头地位。其他省、市、地区按照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设立建设重点项目及补助重点地区,集中了精力和资金,促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规划实施。同时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人文历史、商业状况和居民目前状况,发展了地区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鼓励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开拓创新,探索文化建筑的新和美,突出文化建筑和区域文化的特点。B24
要特别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是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采用改建、新建、联建等不同形式,多渠道完善乡镇文化站及文化活动中心。二是推广社区文化俱乐部的建设。采取政府、社会、街道社区多渠道筹资的策略,利用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共体育场地、健身点等现有的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文化俱乐部。三是建设企业文化俱乐部。鼓励园区或者企业在新厂房建设时,把文化俱乐部一并规划、一并建设,保证文化俱乐部资源共享、合理利用。
尤其要提出的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电脑、通信和网络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三)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的责任主体,首先是各级政府、各类文化事业单位和社会举办的各类非营利文论文导读: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政府在职责范围内提供公共文化物品,不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的状况。第三,政府应尊重公民文化需求的表达权和公共决策的参与权。在公共文化的设施建设与服务提供上,要让基层群众能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建立一套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与此同时,其他文化事业单位也要发挥骨干作用,各类非营利文化服务机构也
化服务机构。它们的任务是有效配置公共文化资源,组织并且向公众提供基本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中国的公民社会发育尚不健全,依然需要政府承担起提供和管理大部分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但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的责任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一些公益性非常强、市场又不能提供的文化服务,必须要由政府提供。一些能够由社会其他部门承担的职能,则可以交给各类文化事业单位和非营利文化服务机构。
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中,政府应明确自己的权责,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管理社会转变,从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转变。政府门职能应转变到制定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扶持艺术创作与生产、为公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设施、发展社会与基层文化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面。B25第一,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要明晰公益性文化经营性文化之间的关系,确保两者的正确运用、互不越界。第二,政府所提供的应是满足民众最基本文化消费需求的公共文化物品,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政府在职责范围内提供公共文化物品,不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的状况。第三,政府应尊重公民文化需求的表达权和公共决策的参与权。在公共文化的设施建设与服务提供上,要让基层群众能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建立一套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
与此同时,其他文化事业单位也要发挥骨干作用,各类非营利文化服务机构也要充分发挥起积极作用,广大市民要发挥参与作用,与政府的力量形成合力。形成完整的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体系。

(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转体系

公共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力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文化服务的运转体系是一个综合体系,包括公共文化投入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日常管理运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管、评估和考核体系等。
建立长效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体系,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的正常运转。首先要在明确公共文化建设和经费投入的责任主体基础上,加大政府财政向公共文化领域的投入力度,充分满足公共文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加公共文化资源总量,要逐步将公共文化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提高到5%-8%的水平。要改革政府投入的方向和投入方式,提高投入效益,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财政应当继续给予经费保证,加大投入力度;对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当区分情况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对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重点公共文化项目要单列专项资金,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如要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投入,设立购置图书的专项经费标准等等。此外还可以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创新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公共文化项目共建机制、以奖代补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发动社会募捐等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深化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原则,加大文化事业单位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经营、项目化管理的新方式,促使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化机制,增强活力,切实改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形成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要把培育文化品牌、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建立运转高效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的有效手段,推进政府采购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为龙头,以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为基础,逐步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品牌。B26
建立高效的公共设施日常管理运作体系。要以“政府主导、有序组织、因地制宜、服务人民”为管理运作原则,保障公共设施资源有组织、有效率的运作。要引进国际上成熟的组织模式和经验,通过政府引导、支持社区和非营利组织、企业通过市场提供多样化服务,形成灵活的机制、多元化的形式。同时政府运用经济税收、劳动政策、服务合同、法律法规等手段,不断加强和改善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监督。B27
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基础。因此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探索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投融资工具和多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使各类社会资本和生产要素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形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的互动机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完善,贯彻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逐步构筑覆盖全国的知识产权服务网络,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利益。
建立差异化的公共文化监督、评估和考核体系。既要按照“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改革目标,建立职能科学、合理,机构统一、精干的文化宏观管理和监管机构,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确保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共文化管理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B28又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建立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既要包括硬件设施的标准,例如:建成公共文化设施的最低建筑面积,建设标准等等。也要包括服务内容提供的标准:例如:公益文化重点项目的立项、申报及评估的详细指标,政府公益文化事业投入的绩效考评指标。以此来推动公共文化的投入方式,提高投入效益的改革。
总之,要不断创新,使以上体系的建设相互呼应,形成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转体系网络。公共文化投入体系需要相关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政策保障;而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和供给体系的成效又需要巩固文化服务的监督、评估和考核体系的保障。

(五)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系统

它包括非营利性的文化基金会和其他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撑机构,以扩大各种社会资源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在一个成熟的公论文导读:2008年版。④同③。⑤黄秉文《新加坡的创意产业:经济增长新引擎》,《2008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全纪录》,广西师范大学出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版社,2009年版。⑥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深思》,《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⑦同⑥。
民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或者政府与民间共同兴办的机构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在各项社会事业上与政府形成良性的互动。
解决这一理由的关键,是进行机制创新,强化政策引导,特别是要突破不适应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框架,其重点是:
鼓励非公有文化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实好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政策,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系列规定。例如:在文化设施建设投资中,增加多元组合的合作性投资项目。鼓励私人投资开办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等等工作,同时在政策包括税收、用地、评奖、职称等方面,体现政府对于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鼓励。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加强监管力度,正确引导非公有文化资本健康有序地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为丰富和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贡献。
鼓励建立非营利性的文化基金会、社团和其他文化服务机构,也鼓励企业承担非营利性的各种文化服务项目。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各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运转机制,增强机构活力。使得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从单一方式向多种方式转变,不断扩大供给,提高服务水平,使公众更多地受益。
① 李军鹏《论文化权利与文化公平》,《中国公共文化发展服务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② 同①。
③ 叶辛、蒯大申《城市文化研究新视点》,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④ 同③。
⑤ 黄秉文《新加坡的创意产业:经济增长新引擎》,《2008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全纪录》,广西师范大学出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力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版社,2009年版。
⑥ 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深思》,《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⑦ 同⑥。
⑧ 贾旭东《中国文化软实力:共赢、贡献与和谐——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贾旭东》,《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9年7月27日。
⑨ 杨振译《倡导多元文化中的欧盟文化》,法国驻华使馆网站, 2007年3月1日。
⑩ 祁述裕《欧盟国家公共文化政策分析》,《深圳文化研究参考》,2006年第2期。
B11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意见》。
B12 黄锐《美国文化资助体系研究》,叶辛、蒯大申《2006-2007年:上海文化发展报告》,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B13 同⑩。
B14 齐勇锋《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硬”起来》,《人民论坛》,2010年7月7日。
B15 李建军《“十五”期间文化设施建设成绩显著》,《中国公共文化发展服务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B16 张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中国文化报》,2007年9月27日。
B17 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全国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情况》,《中国公共文化发展服务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B18 《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B19 同B18。
B20 李建军《全国农村和西部文化投入有所增加投入比重略有下降》,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站,2008年7月25日。
B21 同B20。
B22 王亚南《中国城镇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B23 财政部教科文司《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的深思》,2009年版。
B24 同B15。
B25 李军鹏《公共文化服务的战略地位与体系建设》,社会文化图书馆司、中国文化报社主编《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丛》,2005年版。
B26 《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
B27 蒯大申《2006-2007上海文化发展报告总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B28 黄晓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转变现代政府职能》,《南方日报》,2007年8月28日。
Advance Public Culural Service Power o Promoe Cinese Culural Sof Power
CEN Xian-ying, XU Li-yong
(1. Academic Deparmen of Culural Indusry Insiue, Peing Universiy, Beijing 100871;
2. Fundamenal Deparmen of Cinese Ars and ecnology Insiue, Minisry of Culure, Beijing 100061)
Absrac:Public culural service power plays a significan role in srengening culural coesion, culivaion, accumulaion and armony. So, i is an imporan par of culural sof power. In is paper, based upon e relaion beween public culural service power and culural sof power, we propose five measures o promoe Cinese culural sof power, realize civilians' culural rigs, improve civilians' culural life, and develop public service.
ey Words:Public Culural Service Power; Sof Power; Culural R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