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2013年云南摩梭文化综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809 浏览:119234
论文导读:梭人的节日庆典、宗教祭祀、农牧业生产、人生礼仪、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并成为这个地方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之一。此外,还有学者从宗教的角度切入,研究“走访制”婚姻与藏传佛教之间的关系,加强了理论探讨的深度。

2、摩梭民间文艺研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摩梭人创造了十分丰富的民间歌曲。

【摘 要】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通过田野调查和实践,探寻摩梭人独特的文化现象、民风民俗,探讨社会转型到文化变迁,当地旅游及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研究如何建设与保护本土文化,使摩梭文化处于“活性状态”,达到“文化自觉”与交流。本文对这一历史时段有关摩梭文化的研究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以期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理由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摩梭人;民族文化;文化变迁;传承;保护
摩梭人由于其独特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以及情爱生活制度等文化特征,对于认识人类的社会生活机制和行为方式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它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包括外国学者在内的民族学者都对此怀有浓厚的兴趣。从十九世纪初就招来了各学科的专家,比如美国人约瑟夫·洛克和国内民族识别调查组成员;八十年代初招来了具备人类学专业训练的蔡华、史传刚、翁乃群,还有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到永宁专察的费孝通;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学到摩梭人传统聚居区内作论文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都出版发行了调查报告及学术论文专著。本文在列举人类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对这一民族文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已有文献入手,结合大量的社会实践,对当代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摩梭文化的研究状况和主要成果作一综述。

一、对摩梭文化的追本溯源

(一)对摩梭人历史及其族源族属的探讨

在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民族识别中,宁蒗摩梭人被识别为纳西族,但是他们自认为与纳西族存在本质区别,应为单一民族,如若不然,也宁愿被定为藏族的一个支系。1根据他们的意愿和要求,1986年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称这一部分“纳日”为摩梭人。尽管如此摩梭人的族源及他们与其他兄弟民族之间的遗传关系仍然悬而未决。文波等学者在《Y染色体,线粒体DNA多态性与云南宁蒗摩梭人的族源研究》(《中国科学》2003年第33卷第4期)中将遗传学的策略引入摩梭人的族源研究,结果显示摩梭人相对缺乏南方民族特异的染色体类型,摩梭人的父系遗传结构与云南藏族最接近,而母系遗传结构最接近丽江纳西族,父系和母系基因库具有不同的来源。该结果为摩梭人的族源研究提供了遗传学方面的线索。严汝娴等学者在《摩梭母系制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 2012年第一版)一书中,通过过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实地调研,详细分析了摩梭人的族称、社会形态及其制度、历史的变迁,研究了摩梭母系制度,阐明了土司制与母系制的关系,对不同学科的学者研究摩梭文化具有理论借鉴作用。

(二)对摩梭人原生态民风民俗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1、摩梭人民族宗教文化及其观念的探寻

达巴教。它是摩梭人的本土信仰, 祖先崇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虽有自己严格的教义,神学理论和祭仪制度,但未形成宗教组织和教阶体制。这一原始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演绎并叙述了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以及较为详细的民族历史渊源、迁徙路线,风俗礼仪等。宋兆麟经过多次田野,在《达巴教》(《东南文化》2001年)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达巴教的法器和宗教文化(鬼神世界),列举了达巴教的各种信仰方式。邓应章在《摩梭达巴文初步研究》(《中国文字研究》2006年)一文中详细描述了达巴经书的发现过程和现有的资料刊布, 分析了其文献名称、形制和内容, 描述了书写占卜经书的符号系统并分析2013年云南摩梭文化综述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其特点,并论述了他自己的五个看法。达巴经是达巴教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记录了古代摩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陈柳在《摩梭人达巴经及其文化内涵》(《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一文中提到达巴经是摩梭族群认同的文化基础,蕴含着浓郁的“家屋”观念,具有丰富的尊崇女性的文化特质。目前,尽管摩梭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对其原始宗教达巴教的研究还非常欠缺。
教。教于元代初期传入泸沽湖地区,是佛教在该地区的称谓。由于政教合一的统治,摩梭人在信仰达巴教的同时,又信仰教,两种教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何勇通过田野,对有代表性的宗教文化进行调查,完成报告《永宁地区者波村摩梭人宗教文化调查》(《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其绍了宗教的派别,分析了宗教人员和组织以及宗教节日,描述了达咖宁寺、女神庙、经堂、玛尼堆等,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宗教文化提供了帮助。赵沛曦等学者在《纳西族摩梭人社会生活中的藏传佛教印迹》(《红河学院学报》2013年第11卷第1期)一文中论及摩梭人的节日庆典、宗教祭祀、农牧业生产、人生礼仪、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并成为这个地方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之一。此外,还有学者从宗教的角度切入,研究“走访制”婚姻与藏传佛教之间的关系,加强了理论探讨的深度。

2、摩梭民间文艺研究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摩梭人创造了十分丰富的民间歌曲。这些民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着摩梭人民的社会生活、喜怒悲欢等多种思想情趣, 具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传统。迪基而钦在《来自女儿国里的歌——云南摩梭人的民歌》(《民族音乐》)一文中按其内容形式及所具有的音乐规律,把摩梭民歌分为啊哈巴拉(山歌)、传统古歌、情歌、劳动歌曲、舞蹈歌和儿歌等几个类型进行了介绍。张新民在《摩梭人音乐中的母性色彩》(《民族民间音乐》1998年)一文中认为摩梭人唱了几千年,至今还在唱的民歌,原来就是一支母性的歌,由于母性文化阴柔的特质,形成了异常优美的曲调。远藤耕太郎在《对歌文化的多样性》(《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8月)一文中分析到摩梭人的对歌以挖苦歌、自傲歌为中心,与恋爱相关的啊哈吧拉歌从歌词的内容来看分为邀请歌、思念歌、挖苦歌,从中可以看到摩梭人的文化心态。摩梭民歌是祖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 有待于进一步去采掘和探讨。
“打跳”是滇西北民族对民间歌舞活动的称谓,摩梭语中称“ 甲磋”,就是指在美好的时刻来跳舞。“甲磋”音乐,被大量收集在《纳西族民歌曲集》、《中国纳西族歌曲选》、《中国民歌精选》等公开出版的多种论文导读:
刊物上, 也有对其探讨之文章散见于报道。杨丽芬在《摩梭人的“打跳”音乐》(《民族民间音乐》2007年)一文中,对摩梭人的“ 打跳” 音乐形式、特点以及共融现象作了最原味的研究,她认为“打跳” 的社会作用是娱乐,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民俗、传说以及恋爱婚姻、人类起源。

3、摩梭人节庆礼俗与礼仪文化

节庆礼俗。和少英在《纳西族文化史》(《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 2011年10月)一书中详细介绍摩梭人的各种节日活动,在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向现代化变迁的过程中,这些礼俗能够被传承下来,不仅是因为旅游的发展,更多的是自身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礼仪文化。吴晓蓉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仪式中的教育——摩梭人成人礼的教育人类学分析》(2003年)中,把成人礼实施程序的实地考察结果作了详细描述,分析其显著的特征,她认为仪式具有宗教性、社会性、象征性、历时性和教育性。仪式促使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心理嬗变,促使个体的社会和性别角色的转化,这也是今天的教育所追求的。
丧葬礼仪。丧葬习俗是摩梭文化中最重要的礼仪。张正宁在《摩梭人的丧葬述论》(《民俗研究》1992年)一文中详细描述了丧葬的全过程,分析葬俗的特征基础上反映了该民族对灵魂、来生、神鬼等理由的认识,并认为摩梭人的族源可能与古代羌人有关。通过对摩梭人葬俗的调查与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合理解释原始葬俗的社会作用,文化内涵等提供帮助。

4、家庭与婚姻

刘芳在其论文《摩梭人家庭婚姻制度的人类学解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5卷第6期)中认为是摩梭人的 “马帮文化”成就了摩梭人的社会特点和价值取向,使其家庭生活和婚姻制度具有游动型经济文化特征的特点,即婚姻生活的不稳定性, 这决定了通过婚姻关系透射出其血缘和财产继承从母系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特征。陈柳在《摩梭人的“家屋”观念》(《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第3期第35卷)一文中,从“家屋”的视角出发,解读摩梭家庭的内部机构,认为“家屋”塑造了女性的崇高地位,同时也不贬低男性,从而形成了男女和谐共处的家庭。还有学者从亲属结构理论出发来研究对摩梭人的亲属关系。
徐亦婷在《永宁纳西族摩梭人的婚姻家庭和发展趋势》(《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0卷第7期)一文中对永宁纳西族母系家庭和人类婚姻历史研究做了叙述, 解读了摩梭人的走婚制度, 论述阿注婚的实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她认为阿注婚并非是人类婚姻的至善尽美,一夫一妻是婚姻家庭的必定趋势。李晓斌等学者经过实地调研,在其论文《摩梭人母系婚姻家庭的目前状况及未来趋向分析——以永宁乡八珠村为例》(《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中论及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摩梭人的婚姻家庭形式将是三种婚姻形式、三种家庭形态并存,而双系家庭将呈上升趋势。还有学者从法律层面对摩梭人的婚姻家庭进行研究,总之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
(三)其他

1、民间医药土方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李茂琼在《泸沽2013年云南摩梭文化综述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湖摩梭人的民俗与医学》(《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7年第27期)一文中从民俗医学的角度,对摩梭人原始阿夏走婚、母系氏族遗俗、生育死葬和独特的摩梭饮食等奇风异俗与医学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了解到先民的一些远古的医学思想、医事活动和医疗保健经验以及这些民俗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杜娟等学者在《摩梭人传统医药知识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9月)一文中应用医学人类学基本原理和策略,对传统医药知识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了解当地的常见病;当地多元化的就医行为;年长妇女对传统医药知识的掌握和传统医药与巫医的相结合的状况,认为泸沽湖地区摩梭人传统医药知识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杨红在《泸沽湖地区摩梭人传统药用植物种类及应用调查》(《中国药房》2011年第22卷27期)一文中运用民族植物学、民族药用植物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策略,对泸沽湖地区摩梭人传统药用植物情况进行调查和传统药用植物潜在资源开发价值定量分析,得出结论该地区摩梭人利用的传统药用植物有72科133属147种,这对传统医药知识的发掘整理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作用。

2、服饰和居室建筑风格文化内涵探讨

“服饰类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这些民间服饰文化物质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为了保存一种形式,而是为了在全球化进程中留下我国独特的审美情趣、民族个性以及美好的情感与精神。”2吴晶在《摩梭人的民俗与服饰文化》(《四川戏曲》2003年)一文中细致描述了摩梭服饰的各种类型。文静在《浅谈摩梭与纳西的服饰文化》(《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一文中从民俗文化入手,分析了摩梭服饰的特色和发展。
泸沽湖特定的文化及自然环境的共同影响下,造就了摩梭人独特的建筑文化——木楞房。左辉等学者在《摩梭文化习俗影响下的摩梭民居》(《全球化与地域建筑文化》2007年第25卷)一文中通过对摩梭村落选址聚落、摩梭民居类型、居室功能、基本构造和建筑装饰及其民俗承传作了详细的描述和研究,认为不同时期、不同支系的摩梭人民居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却都受到摩梭人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都映射着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李嘉林在《泸沽湖摩梭人特色新建筑探讨》(《工业建筑》2008年第38卷第2期)一文中通过对摩梭人木楞房形式及构造特色的分析,剖析了传统建筑现存的理由,并从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材料结构的选择,节能等方面对营建摩梭特色新建筑形式进行了探讨。除此以外,还有学者根据摩梭人传统民居与风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关系来研究他们存在的内在联系。

二、社会转型摩梭文化现代化变迁状况的研究

张诗亚在《祭坛与讲坛》一书中论及到“文化生态系统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自然环境,即群体赖以存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第二,社会环境,即与群体生论文导读:阿注婚姻”变得不伦不类。学术研究,要做到尊重民族自尊心,做出契合时代而不失原味的文化表达。认清文化的“活性态”和变迁性。在社会转型时期,摩梭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变迁过程中,注重平衡继承和发展的尺度,建立完善的保护机上一页1234下一页
活相关联的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第三,精神环境。即该群体所共有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风俗习惯和宗教形态等诸方面的总和。”3近几年国内学者在研究摩梭文化的变迁状况时,通常也是从文化生态系统的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生态平衡的适应程度

邓启耀在《高原湖族群文化、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以泸沽湖为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5卷第2期)一文中探讨如何在当地族群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并协调发展,既肯定高原族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肯定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能通过谨慎的有节制的开发,可持续地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徐斌在《现代社会对泸沽湖摩梭文化的冲击》(《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33卷)一文中,认真分析社会转型前后摩梭母系文化受到的现代社会的冲击,她认为导致冲击的根本理由在于没有认识到文化、自然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共生性;在于学术研究难以为社会服务;在于现行的行政区划割裂文化类型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就致力于恢复和建设自然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共生的格局,她提出了自己的举措和看法。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研究从旅游发展与和谐文化构建的关系、民族旅游与母系制族群的互动和旅游发展对性别角色的影响方面入手,都取得了很好的学术成果和价值。

(二)社会环境的变迁与发展

人口发展规律。杨学政在《摩梭人传统生育观与人口规律试探》(《云南社会科学》1985年)一文中提到摩梭人独特的生育观:生女为贵的观念;子女共有观念;早育女、多育女的观念;继女承嗣的观念。在这样的生育观影响下,势必会造成人口中女性比例的增大;妇女一生中较多的生育数量,而这二者的结合,最终导致整个摩梭人口的高出生率和高增长率。王维艳等学者在《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孤岛”及其文化生态——兼论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的保护》(《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年第21卷第1期)一文中论及在传统观念、“计生”、外出打工、旅游经营制度等因素的冲击下,目前摩梭人口有低速或者负增长的趋势。
女性地位的变迁。唐雪琼等学者《旅游发展对摩梭女性的家庭权力影响研究——基于泸沽湖地区落水下村和开基村的对比分析》(《旅游学刊》2009年第7期 第24卷)一文的研究发现摩梭母系家庭权力由老年女性向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女性转移;摩梭女性的家庭权力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他们认为旅游发展后摩梭女性家庭权力的变迁是资源理论和文化规范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曹建平在《旅游时代摩梭女性的地位变迁及挑2013年云南摩梭文化综述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战》(《云南民族》2011年)一文中描述了传统母系文化中女性的地位,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对女性地位的影响,他认为物质生活的改善并没有给女性带来根本作用上的幸福,随着社会的发展,摩梭女性的权利和地位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民风民俗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与深入,如何实现摩梭人聚居区的现代化和同时保持优秀民族传统的理由,越来越多地受到各专业学者的关注。现代化是世界的潮流,已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现代化过程中带来的巨大的文化变迁是不可避开的。但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是增强各少数民族建构和谐社会凝聚力的前提和保证,民风民俗又是文化的核心。因此,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和传承摩梭文化,使其处于“活性状态”。
傅光宇在《时代要求与文化传统——以摩梭人为例》(《思想战线》1998年)一文中论及应该把旅游开发与生态、民族文化结合起来, 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对经济和文化进行“有计划的变迁”,力求保持民族特色,发展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郭一飞在《论泸沽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的建立》(《旅游学刊》200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建立泸沽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文化特区),旅游主题定位为文化旅游目的地。刘晖在《“摩梭人文化保护区质疑”——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旅游学刊》2001年第5期)一文中论及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可以建立文化保护区;少数民族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主人,从这三个方面对“泸沽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的提法进行了反驳,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维艳等学者的《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孤岛”及其文化生态———兼论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的保护》(《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年第21卷第1期)的论文中,从文化与文化、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多元互动态势中,对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及其“孤岛”现象的形成、维护与强化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和剖析,过度旅游开发等文化生态因子正在对摩梭母系文化的存续构成威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摩梭母系文化保护与调适的策略和倡议。

三、前景与展望

综上所述,2013年的摩梭文化研究较之往年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趋势,成果数量可观,研究质量可喜。不仅在历史、宗教、艺术以及民风民俗的文化研究上展现出了多层面多角度的风姿,在经济、人口、语言、教育和生态研究上也有较大突破,尤其是民族医药的收集和整理。对民风民俗的探究深入细致全面;经济与文化关系的探讨思路新颖,观点鲜明。从研究队伍来看已逐步形成稳定的格局,同时也在逐渐扩大。但我们更要看到研究中的不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借助语言和文字,摩梭人本没有民族文字,目前对语言的研究甚少,加之语言的教育收集整理工作不到位,使用率日趋下降。此外,在实际的文化传承和保护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

(一)回归“根文化”,消除文化宣传“熵”的状态

旅游业的发展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之间的冲突。“人造”的文化行为取代了千百年延续下来的风俗习惯,如“走婚”等一些文化元素过度商品化,市场化倾向使“阿注婚姻”变得不伦不类。学术研究,要做到尊重民族自尊心,做出契合时代而不失原味的文化表达。认清文化的“活性态”和变迁性。在社会转型时期,摩梭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变迁过程中,注重平衡继承和发展的尺度,建立完善的保护机论文导读:
制,及时纠正地方宣传工作中的偏差,避开产生迎合旅游业发展的低俗文化。这有利于加强摩梭族群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民族群体的一致认同;。

(二)提高摩梭人——真正的文化传承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理性认识度和自信度

面对经济大潮对摩梭人族群文化传承的冲击,摩梭文化逐渐为大量异质文化所“涵化”,居住在偏远山区的摩梭人看到自己民族的文化面对灭绝的可能时,一种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感到危机。加强摩梭族群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对摩梭族群优秀文化的自识、自重、自尊意识,理性认识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使所有的族人逐步产生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必定弱化自身的民族认同,从而阻碍本民族的发展和各民族的融合。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调查和研究摩梭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度,根据调研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比如加强认知教育和自信教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的生命力就代表了民族的生命力。身为这个民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探索出一套完善的传承体系,以最好的方式把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注释:
1 徐族.摩梭人民俗文化探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8,10(1):89-95.
2 崔荣荣,牛犁.民间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体系建构[A].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部分)[C].
3 张诗亚.祭坛与讲坛——西南民族宗教教育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