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文化生态文明守望者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18 浏览:19408
论文导读:始,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努力就一直没有停止。为了坚守自己的传统文化,云贵高原的少数民族曾经付出了鲜血乃至生命的代价。现在好了,当我们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并努力保护这种原生态文化的时候,这些原住民却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普遍而言,在苗乡侗寨,传统的服饰只在逢年过节时偶尔穿戴,侗族
侗族学者、人类学教授潘年英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他从事人类学研究30年,研究的重点和中心始终围绕他的故乡展开。从上世纪80年代初,潘年英就在黔东南开展田野考察,他在大山的皱褶里行走了30年,走遍了黔东南的3000多个村庄。他的新书—《从文学自觉到文化自觉》,就是他对黔东南少数民族30年来文化变迁进行观察和深思的产物。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关山阻隔的黔东南,十里之外,风俗迥异,形成了无数的“文化孤岛”。黔东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全球返璞归真十大旅游胜地”之一,正是因为其遗存有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文化。这种文化的神秘之处在于,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民族的身份难以认定,只能称之为“少数族”、“待定民族”。比如,同样是苗族,按服饰分,有“红苗”、“青苗”、“花苗”;按服饰的长短分,有“长裙苗”;“短裙苗”;按居住地分,有“东苗”、“西苗”,按汉化程度,有生苗、熟苗,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古有所谓“百苗图”,此“苗”与彼“苗”之间,往往只隔几个山头。再比如,离从江县城只有几公里的岜沙,他们虽是苗族,但他们崇拜树神,肩背,男子用镰刀剃去四周头发,留下中间的头发挽结成髻,称之为“户棍”,终身留存。如此种种,又与其他苗族截然不同。
从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开始,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努力就一直没有停止。为了坚守自己的传统文化,云贵高原的少数民族曾经付出了鲜血乃至生命的代价。现在好了,当我们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并努力保护这种原生态文化的时候,这些原住民却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普遍而言,在苗乡侗寨,传统的服饰只在逢年过节时偶尔穿戴,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现在会唱的人越来越少;木鼓舞是苗族文化的艺术奇葩,现在玩的人也少之又少。哭嫁、对歌、踩花山、行歌坐夜,黔东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一点一点地消失。幸好,有包括潘年英在内的有识之士,基于对乡土文化的自信和热爱,主动对本民族文化进行着积极的保护、开发、宣传、推介、传承,这种行为,就是“自觉”。这种“自觉”,体现在文学上,就是文学自觉,体现在文化上,就是文化自觉。
青山绿水的生活固然诗意,却在黔东南土生土长的潘年英,他对生活在大山中的少数民族的渴望,那种希望转变目前状况,过上富足文化生态文明的守望者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的现代文明生活的向往感同身受;很多从事社会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从保护原生态文明出发,希望黔东南的原住民能够坚守自己的传统,作为人类学家的潘年英,当然也深表赞同。这彷佛是一个悖论,其实不然,潘年英提出,“真正的不变是不可能的,只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他在田野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在我们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让当地居民坚守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既不公平,也不可能。他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要让黔东南的少数族群充分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多种文化比较中确定自己的文化坐标和价值,从而自觉主动地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实现“文化自觉”。
通过潘年英的新著,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真知灼见,都来自于他丰富的田野考察实践。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研究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专家,甚至亲自操刀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官员,他们的规划或者决策,却有不少是出于闭门造车。因此我想,他们可以看一看潘年英的这本新书,也许在他们内心的灵魂深处,会有一点点的触动。
(李甲杰,湖北省文联,干部)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zgctwhlw/lw10291.html上一论文:试谈传统文化跟每个同学都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