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会计信息可理解性与语言认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969 浏览:69405
论文导读:知主体无法理解信息实质?王雄元(2008)在研究高管失踪信息披露策略后指出,上市公司对高管失踪的信息披露充斥着文字游戏,披露言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而且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给投资者很大的猜测空间,从而混淆视听并掩盖事实真相。显然,通过选择文字表述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程度。

二、会计信息受

在会计信息研究场域内,信息披露具有经济后果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通过规范信息披露行为对于资本市场的公平和效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信息是否有用,在于利益相关者是否可以根据信息作出最优决策。所以,一系列的会计信息管制要求应运而生,但作为一个有效的会计信息,其存在至少有一个基本前提:对于同一性质的会计信息,信息供给方所传递出来的意思要能被信息需求方理解。但信息供给方信息披露是具有自我服务意图的,他们会在形式上迎合相关会计信息披露监管要求,而在实质上采用更为隐蔽的信息披露策略以影响信息受众决策。其中,会计语言信息便是一种存在的方式,与对数据信息的操纵相比,对语言信息的操纵其危害是同性质的,但手段更加隐蔽和不易察觉。这样,如何认识语言信息对信息受众的决策影响就变得很有作用,基于此,笔者通过借鉴语言学的理论分析解释这种现象,以期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可能的有作用的途径。

一、会计信息可理解性含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一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将会计信息可理解性的含义定义为: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对于那些于企业和经济活动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识,而又愿意用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信息的人士,应当是可以理解的。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提出可理解性包括汇总与分类和使用者能力要求。葛家澍、杜兴强(2003)指出,“可理解性是指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时,必须考虑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保持明晰性。使用者的理解能力和使用者的决策类型(包括个人偏好、对待风险的态度以及所采纳的决策模型)紧密相关;而明晰性要求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使用者理解和运用”。从这些关于可理解性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对于会计信息的要求首先便是要能被投资者理解。
但由于受到会计信息的表达方式和信息受众的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的约束,并不是每个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可以完全理解会计信息内涵。Still(1972)通过研究50家英国上市公司年报指出,仅有33%的年报能被80.7%的成年人理解。卢元莹(2001)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对于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完全理解的比例较低,大部分投资者只能基本理解或部分理解。从这个角度来看,会计信息供给方高估了会计信息认知主体的理解能力。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会计信息认知主体不能够完全理解是由于会计信息中本身含有很多专业术语,还是由于会计信息的表述方式让会计信息认知主体无法理解信息实质?王雄元(2008)在研究高管失踪信息披露策略后指出,上市公司对高管失踪的信息披露充斥着文字游戏,披露言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而且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给投资者很大的猜测空间,从而混淆视听并掩盖事实真相。显然,通过选择文字表述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程度。

二、会计信息受众认知过程与语言理解

(一)会计信息受众认知过程 认知是人脑最高级的信息处理过程,它贯穿于理由求解、概念形成和语言理解等最复杂的人类行为中。也即狭义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思路是:人类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经过认知加工形成了范畴、概念和作用,再用语言符号将其固定下来就形成了语言。而在这个研究模式中,认知加工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即不同的认知客体对于现实最终会有什么认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知的过程。袁毓林(1996)强调对于语言理解来说,认知过程的主要环节是语义的记忆和利用知识进行语义推导,从而从语言形式上获得正确的语义解释。袁毓林认为,语义理解与语言文本成分省略性存在不平行性(也即缺省推理),若要获得合理的解释必须从语义记忆和语义推导的方式两方面来进行。李晓东(2009)认为评价会计信息的句法关系就是评价会计信息技术规范构成的有效性,即暂不论观点真假与否,而是强调句法关系本身。戈弗雷(1998)也指出:“许多会计理论在其语义关系中都会出现不足之处,必须满足于目前的模糊对应原则”。
(二)会计信息传递与认知语境 除了会计信息文本句式会影响会计信息的传递,考虑到认知主体的能动性,认知语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Sperber与Wilson(1986)认为用户对外界的认识与理解是以概念形式储存于头脑中,由此形成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他们认为认知语境包括诸如用户背景知识、交互知识、经验知识等各方面知识,其最大的特点包括两个基本方面:(1)模糊性,即信息传递者和信息受众可能无法达成信息共识。可能的情况有两种:信息传递方客观真实的表达了会计信息,而信息受众不能有效理解;信息传递方刻意利用句法规则的缺陷(比喻缺省、隐喻等)以制造模糊语用关系,在规避相关自身责任的前提下达到误导信息受众的目的。孙蔓莉、姚岳(2005)指出,除了公司数据信息的现象,公司语言信息也有“美化”的办法,即表现为语言选择和语言形式设计,而且语言美化较数据更为隐蔽,它们同样也可能曲解客观事实,以致最终误导投资者决策。(2)不确定性,即信息受众在获取某一信息之前,对其有多种可能性的解释以致无法判断。胡惮(2005)将其用公式表达为:I=logNm(I表示信息量,N表示对数的底数,m表示不确定情况的可能性)。例如对于公司财务数据指标一般是一个具体值,不存在不确定性的理由,若是给出一个数值范围,其不确定性就扩大了。Hall(1976)将语言的实际运用区别为高情境和低情境。他分析得出相比较低情境,在高情境文化中,许多言语作用不能够表达大部分意欲传递的信息,而仅仅只能传递部分信息。如在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语言中含有更多类似“大概”、“可能”和“相当于”等界定比较模糊的用语,显然,这类语言现象一定程度上会让投资者曲解会计信息。

三、会计信息认知偏差影响因素

(一)会计信息供给方造成会计信息偏差的因素

(1)自利性归因与会计信息认知偏差。自利性归因是指人们试图将个体的行为或者归结为内部理由(如个人的能力),或者归结为外部理由(如人们所处的情境)。西方学者研究表明,在年报的语言信息披露中,公司管理层存在自利性倾向,即将良好的公司业绩归于自己的管理能力,将论文导读:自利性归因以美化公司经营管理能力,掩盖相关理由,以操纵语言信息内容误导信息需求者决策。短期来看,自利性归因行为可能使得会计信息受众盲目乐观评价公司实际业绩水平,为公司和管理层带来一定的好处。但长远来看,自利性归因终究是故意掩盖了公司存在的理由,一旦被投资者觉悟,投资者便会对公司会计信息持高度怀疑的态度,甚至
负面的公司业绩归于无法制约的客观环境因素(如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等)。通过自利性归因以美化公司经营管理能力,掩盖相关理由,以操纵语言信息内容误导信息需求者决策。短期来看,自利性归因行为可能使得会计信息受众盲目乐观评价公司实际业绩水平,为公司和管理层带来一定的好处。但长远来看,自利性归因终究是故意掩盖了公司存在的理由,一旦被投资者觉悟,投资者便会对公司会计信息持高度怀疑的态度,甚至对于公司相关真实的业绩也会持保留态度,也即由于公司自利性归因行为,可能使得真实业绩被投资者低估,造成会计信息的全面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