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婴儿心理理论发展:表现和机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028 浏览:108364
论文导读:ll,2010)。1岁婴儿开始理解他人的积极和消极情绪(Phillips,Wellman,&Spelke,2002),同时能够对他人的情绪做出反应(Colonnesi,Ziilstra,vanderZande,&Bogels,2012;Geangu,Benga,Stahl,&Striano,2011;Suiano&Vaish,2006)。到2岁末的时候,婴儿已经会使用情绪词汇,并且能够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Phillips,etal.,2002)。 
摘要 婴儿心理理论发展研究是探索人类社会认知起源、发生和发展的重要领域。从联合注意、情绪理解、意图理解、愿望理解和错误信念理解等方面分析了几个月至3岁左右的婴儿心理理论发生和发展的研究目前状况。为了探讨3岁以下婴儿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者发展了一些适合婴儿语言和行为发展特征的非言语和言语测试任务,包括非言语自发一反应错误信念任务、言语自发一反应婴儿心理理论的发展:表现和机制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错误信念任务,同时也采用眼动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来考察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和发展机制。婴儿心理理论的发生和发展在不同测试任务上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这与认知功能(如语言、执行功能)的发展、环境因素(如家庭、同伴、文化)以及神经系统发育有关。也有一些最新研究从心理理论发生和发展的基因、激素水平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的理由。
关键词 婴儿;心理理论;研究范式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情绪、意愿和信念等的认识,以及据此对行为进行因果性解释和预测(Flell,2004)。近30年来,大量研究采用经典错误信念任务作为个体是否获得心理理论的标志。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幼儿在4岁左右才能完成错误信念任务。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3岁以下的婴儿不具有心理理论能力。然而人们对于把通过标准错误信念理解测试作为判断个体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唯一标准提出了质疑(Wellman & Liu,2004)。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在理解错误信念之前,已经能够不同程度地理解他人的愿望、情绪和意图等心理状态(Sodian,2011)。近年来,随着研究策略的发展和研究领域的扩大,研究者认为即使13至15个月左右的婴儿仍具有一定的心理理论能力(Onishi & Baillargeon,2005;Surian,Caldi,& Sperber,2007)。本文通过对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概括了婴儿心理理论的表现及其发生发展机制,并提出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理由。
2 婴儿心理理论的表现
心理理论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认知能力,存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发展过程。在此阶段,个体的联合注意、情绪理解、意图理解、愿望理解和错误信念理解的发展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2.1 联合注意

联合注意(joint attention)是指个体追随他人的注意,而使得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同时注意同一物体的过程(Grossberg & Vladusich,2010)。联合注意是个体词汇学习、社会交往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者认为个体在参与社会交往过程中,必须注意他人的行为,理解他人行为的意图,并据此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因此,他们将联合注意视为心理理论出现的萌芽(Baron-Cohen,1994)。
婴儿的联合注意可以分为两类,即反应性联合注意和主动性联合注意。前者是指婴儿根据他人的注视和姿势而注意同一个物体,后者是指婴儿利用自己的姿势、眼睛接触使他人注意某个物体、事件或者他们自己(Mundy & Newell,2007)。虽然联合注意的获得时间至今尚存在争议,但研究者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跟随成年人注视附近的物体(Amano,Kezuka,& Yamamoto,2004;Striano & Stahl,2005;Tremblay & Rovira,2007),12个月大的婴儿开始出现被动的反应性联合注意(Vallotton,2010),并且在这个时期,婴儿对有趣的事物也能够主动发起联合注意(Stahl,Parise,Hoehl,& Striano,2010;Tomasello,Carpenter,& Liszkowski,2007),2岁左右婴儿能够灵活地使用转移注视或手势来达到联合注意(Liszkowski,Carpenter,Striano,& Tomasello,2006)。
联合注意是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早期表现,婴儿通过注意他人所关注的和感兴趣的对象以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因此,联合注意作为一种早期的社会认知能力,体现了内隐的、基础的心理理论能力。

2.2 情绪理解

情绪理解是指对情绪加工过程有意识的了解,或者对情绪如何起作用的认识(Pons,Lawson,Harris,& De Rosnay,2003)。Tager-Flusberg和Sullivan(2000)曾提出心理理论包括社会认知成分和社会知觉成分。前者主要和认知加工系统有关,后者则属于人的知觉范畴,包括推断他人的意图、情绪等心理状态。根据这一观点,情绪理解属于社会知觉成分。研究者一般认为情绪理解早于错误信念理解,婴儿在1岁到2岁左右情绪理解能力得到迅速发展(Mumme & Fernald,2003;Nichols,Svetlova,& Brownell,2010)。1岁婴儿开始理解他人的积极和消极情绪(Phillips,Wellman,& Spelke,2002),同时能够对他人的情绪做出反应(Colonnesi,Ziilstra,van der Zande,& Bogels,2012;Geangu,Benga,Stahl,& Striano,2011;Suiano & Vaish,2006)。到2岁末的时候,婴儿已经会使用情绪词汇,并且能够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Phillips,et al.,2002)。
目前,对婴儿情绪理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面部表情识别上,它是最早获得的心理理论社会知觉成分(Kohut,Riddell,Flora,& Oster,2012)。2到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正确区分一系列静态面部表情,如快乐、悲伤、害怕、生气和惊讶等(Schwarzer & Jovanovic,2010)。有研究者采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策略来考察婴儿识别面部表情的神经基础(Hoehl &论文导读:
Striano,2008,2010)。例如,Diego等人(2004)通过比较在游戏中,患抑郁症母亲的3到6个月大婴儿与正常婴儿识别面部表情(快乐、惊讶和悲伤)的脑电图差异,探讨婴儿识别面部表情时的神经活动,结果发现不管是对母亲还是陌生人,患抑郁症母亲的婴儿都比正常婴儿更少观看面部表情,且他们在观看所有面部表情时都表现出相对更强的右侧额叶脑电活动不对称;两组被试观看伤心面部表情比观看快乐面部表情显示出更强的右侧额叶脑电活动不对称。Grosann,Striano和Friederici(2007)使用事件相关电位策略比较7个月和12个月大的婴儿在加工快乐与愤怒面部表情时神经过程的差异,发现7个月大的婴儿加工快乐表情时,处于额叶、颞叶和顶叶的电极,在刺激呈现400-600 ms期间,记录到的负成分波幅显著更大;而12个月大的婴儿加工愤怒表情时,处于枕叶的电极,在刺激呈现400-600 ms期间,记录到的负成分波幅显著更大。上述研究表明,12个月左右的婴儿已经能够识别多种面部表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识别不同表情时的脑区激活状态会发生变化,1岁到2岁左右,婴儿的情绪理解能力迅速发展,到2岁末时,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他人情绪,而且学会使用情绪词汇。婴儿心理理论的发展:表现和机制由优秀论文网站{#GetFullDomain}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上述研究的结论并不矛盾,导致这些结果不一致可能有两个理由。第一,研究者采用的实验任务之间存在差异,如Rakoczy等人(2007)采用的冲突愿望任务中,实验者告诉被试玩偶的愿望,而在Atance等人(2010)采用的给礼物任务中并没有告诉被试,对方想要的礼物。Rakoczy等人对比被试在涉及被试自己愿望的冲突愿望任务和不涉及被试自己愿望的任务中的表现,发现当他人愿望与幼儿自己的愿望冲突时,3岁幼儿理解这两种冲突愿望比不涉及自己愿望要难一些,完成涉及自己愿望的冲突愿望任务中需要被试抑制自己的愿望,需要执行功能的参与,这可能也是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的理由。第二,个体对愿望的理解包括由浅入深的不同层次,即简单愿望的理解先发展,然后是冲突愿望理解,研究者一般认为,2、3岁的婴儿获得理解简单愿望的能力,直到5岁左右,幼儿能够理解他人更加复杂的愿望(苏彦捷,俞涛,傅莉,王彦,2005)。

2.5 错误信念理解

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物或某事的一种看法或态度,是对外部世界的表征(王美芳,陈会昌,2001)。根据信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个体所拥有的某种信念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当人们的信念与外部现实世界不相符时,我们称之为错误信念。错误信念理解是心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婴儿是否能够理解错误信念一直以来都是发展心理学家争议的理由。
心理理论提出以后,Wimmer和Perner(1983)发展了标准错误信念任务(包括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来研究幼儿对错误信念的理解。He,Bolz和Baillargeon(2011)称这类任务为引导一反应错误信念任务(elicited-response tasks)。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质疑引导一反应错误信念任务对婴儿的适用性,他们认为引导一反应错误信念任务低估了婴儿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婴儿之所以不能通过引导一反应错误信念任务,是因为此类任务太过复杂,不仅需要被试记住多个人的信念,同时还需要执行功能(即反应选择和反应抑制过程)的参与(Scott,He,Baillargeon,& Cummins,2012)。研究者认为,婴儿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行为表明他们已经能够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例如,Wilson,Smith和Ross(2003)采用生态学效度较高的研究策略考察2岁和4岁婴幼儿的说谎出现时间和频率,他们拍摄并分析婴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日常生活短片,发现即使是2岁的婴儿也会说谎,如当婴儿扯哥哥的耳朵,然后哥哥打他的脸,婴儿会跑去找妈妈,对妈妈说,哥哥把他在地上。因此,3岁以下的婴儿不能通过引导一反应任务可能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具备错误信念理解能力。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尝试发展适用于测量3岁以下婴儿错误信念理解的任务,以减少引导一反应错误信念任务所需要的认知负荷。Clements和Perner(1994)曾采用预期一观看自发反应错误信念任务(anticipatory-looking spontaneous-responsefalse belief task)进行了研究。在他们的实验任务中,设置了两个老鼠洞,婴幼儿看到一只老鼠Sam将物体藏到其中一个洞前的盒子里,当Sam睡着的时候,物体被移到另一个洞前的盒子里。当Sam再次出现的时候,实验者要求婴幼儿预期Sam会去哪个盒子寻找,观察婴幼儿首先观看的盒子。他们发现,当Sam再次出现后,3岁的幼儿会观看物体原来的那个位置,而2岁5个月大到2岁10个月大婴儿会观看物体现在所在的盒子。他们的实验表明,3岁幼儿已经发展了错误信念理解能力,而2岁婴儿没有。
Onishi和Baillargeon(2005)发展了适用于3岁以下婴儿的另一种研究范式,即期望一违反自发反应任务(violation-of-expectation spontaneous-responsetasks),他们采用这一任务考察15个月大婴儿的错误信念理解,在此任务中,婴儿观察到演员将玩具藏在一个地方,他离开后,玩具被移至另一个地方,接着,有两种实验情景,一种是婴儿看到演员在玩具原来的位置寻找(与错误信念一致),另一种是演员在玩具现在的位置寻找,他们发现,当演员在玩具现在的位置寻找时,婴儿会注视更长的时间,因此,他们认为1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这一结果与Clements和Perner(1994)的结果不一致,Southgate,Senju和Csibra(2007)认为,这些结果之间的不一致是因为在Clements和Perner的实验任务中还是涉及语言的因素,在他们的任务中,婴儿心理理论的发展:表现和机制相关论文由{#论文导读:
GetFullDomain}收集,如需论文.在Sam回来前,实验者会对被试说“我很好奇Sam会去哪里找呢”。因此,Southgate等人(2007)对Clements和Perner的实验任务进行了修改,他们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来考察25个月大婴儿预期演员寻找的位置,他们发现,大部分25个月大婴儿能够正确预期演员的行为。
上述研究表明,与采用引导-反应任务的研究不同,采用自发-反应任务发现15个月大婴儿甚至是更小的婴儿都能完成错误信念任务(Baillargeon,Scott,& He,2010;Evans,Berthiaume,& Shultz,2010;Kovács,Téglás,& Endress,2010;Song & Baillargeon,2008)。然而,有研究者认为3岁以下婴儿在自发一反应任务中表现出来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与4岁以上幼儿在引导-反应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不同的(Sodian,2011),Clements和Perner(1994)将前者称为内隐错误信念理解能力,而后者为外显错误信念理解能力。Low(2010)分别采用引导-反应任务和自发-反应任务考察3岁和4岁幼儿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结果发现,幼儿在自发-反应任务中的成绩与语言、执行功能相关不显著,但是能够显著预测幼儿在引导-反应任务中的成绩,而幼儿的外显错误信念理解能力与语言、执行功能显著相关。因此,外显错误信念理解能力比内隐性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复杂,它可能依赖于语言和执行功能等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个体对他人错误信念的理解可能经过从内隐到外显的发展过程。3 婴儿心理理论研究新范式
近年来,研究者发展了一些适合研究婴儿心理理论的新任务,用来考察婴儿是否理解错误信念。如非言语自发-反应错误信念任务(nonverbal spontaneous-response tasks)、言语自发-反应错误信念任务(verbal spontaneous-response tasks),He,Bolz和Baillargeon(2012)将这些范式统称为自发-反应任务。
非言语自发-反应任务包括预期-观看任务和期望-违反任务。与传统的引导-反应错误信念任务不同,在预期-观看任务中,实验者让婴儿观看故事表演,演员将玩具放在一个地方后离开。婴儿观察到实验者将玩具转移到别的地方。当演员再次出现寻找玩具时,短暂停顿,观察婴儿首次注视的位置,如果婴儿注视玩具原来的位置,说明他们能够根据演员的错误信念预测行为,如果婴儿注视玩具现在的位置,则表明他们不能理解他人错误信念。与预期-观看任务相同,在期望-违反任务中,婴儿也是观看类似的故事表演,不同的是,当演员再次出现时,此时有两种实验条件,一种是演员去玩具原来的位置找,另一种是演员去玩具现在的位置找,观察被试注视演员所寻找的位置的时间。如果婴儿在第一种实验条件视的时间比第二种实验条件下短,那么说明婴儿能够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反之,则表明婴儿不能理解他人错误信念(Southgate,Chevallier,& Csibra,2010;Kovács et al.,2010;Surian et al.,2007;Trauble,Marinovic,& Pauen,2010)。这种任务明显降低了实验对婴儿的言语理解和反语的要求,实验发现甚至1岁多的婴儿也似乎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
言语自发-反应任务与非言语自发-反应任务相似,但实验者会有一些必要的言语交流。一般包括言语期望-违反任务、言语偏好-观看任务(verbal preferential-looking task)和言语预期-观看任务。例如,Scott,Baillargeon,Song和Leslie(2010)采用言语期望-违反任务研究18个月大婴儿对物体模糊属性的错误信念的理解。在实验中,给婴儿呈现3个杯子,实验者手里拿着的杯子里面装有一块大理石并可以摇响,第二个杯子与实验者手里的杯子外形相同,但里面没有大理石,第三个杯子跟实验者手里的杯子外形不同,但里面装有能够摇响的大理石。婴儿知道哪个杯子能够摇响。有两种实验条件,第一种实验条件下,演员不知道哪个杯子能摇响,第二种实验条件下演员知道哪个杯子能够摇响。当实验者摇响自己手中的杯子之后,对演员说“你也可以摇响”。然后比较演员拿起第二个杯子和第三个杯子时,婴儿的注视时间。在演员知道哪个杯子能够摇响的情况下,当演员拿起第二个杯子,此时演员的行为违反了他的真实信念,婴儿会注视更长时间;在演员不知道哪个杯子能够摇响的情况下,当演员拿起第三个杯子,此时演员的行为婴儿心理理论的发展:表现和机制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违反了他的错误信念,如果婴儿能够理解他人错误信念,婴儿会注视更长时间。相似地,Scott等人(2012)在研究中采用了言语偏好-观看任务。实验者结合图片给被试讲一个与意外地点任务相似的错误信念故事,图片分为两种,一种是与故事情节匹配的,另一种是与故事情节不匹配的。观看被试注视的图片。如果婴儿观看的图片是与故事情节匹配的,则表明他们能够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
最近,He等人(2012)采用了言语预期-观看任务对2岁半的婴儿进行研究,被试在实验中观看故事表演,实验者一(E1)将剪刀放进一个盒子里之后离开了房间,然后实验者二(E2)进入房间,将剪刀放进口袋,此时有两种实验条件,一种条件下,E2把剪刀放进口袋之后,说“E1回来的时候,她还要剪刀的。”E2停止2s,接着,她对被试说“她会去哪里找剪刀呢”。另一种条件下,与传统错误信念任务一样,E2直接问被试有关E1的错误信念的理由,即“你认为E1以为剪刀在哪里”。他们发现,在第一种实验条件下被试注视剪刀原来所在的位置显著长于在第二种实验条件下。因此,他们认为实验中的理由会影响实验结果。
这些新范式与引导一反应任务相区别的是,减少了语言和执行功能等高级认知资源的参与,更适合研究年龄较小的婴儿。让婴儿亲自参与实验过程,增论文导读:
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婴儿的注意力。采用这些任务进行的实验,普遍发现小于3岁的婴儿,甚至18个月左右的婴儿都能够理解他人的真实信念,对于行为者没有做出基于错误信念的行为感到诧异。例如,当行为者把一个东西放入A箱子,而不知道这个东西后来被转移到了B箱子,但行为者后来仍然准确地去B箱子里面找。婴儿看到这一幕,表现出很诧异的表情。似乎反映出婴儿的“思想”——他不应该去B箱子里找啊。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似乎体现出婴儿对他人错误信念的理解。虽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婴儿最早对他人错误信念理解的征兆,可是这些策略本身的指标一般基于婴儿的表情反应、注视时间和首次注视的地方,这些指标的内涵是否体现了婴儿对他人抽象的心理状态的理解,即我们是否可以采用类似的策略得出确切结论。即2岁甚至1岁5个月左右的婴儿可以理解错误信念,还是值得进一步深思和验证。
4 婴儿心理理论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随着对心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已经将研究重点从探讨心理理论的获得时间与发展的年龄特点转向对心理理论发生和发展机制的研究。其中,婴儿心理理论发生的认知机制、环境因素、神经机制和遗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产生了相对较为丰富的成果。

4.1 认知机制

4.

1.1 心理理论与语言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研究者对语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理由进行了大量研究。从发展的角度看,语言与心理理论的发生和发展的时期极其接近,即婴儿在1岁左右开始掌握语言,也是在这一时期,婴儿开始表现出了心理理论的萌芽;直到2、3岁左右,婴儿的心理理论迅速发展。而这一阶段也是婴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语言作为沟通、交流以及表征他人心理状态的符号,可能为推测他人心理和行为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因此,研究者认为心理理论与语言密切相关(Kwisthout,Vogt,Haselager,& Dijkstra,2008)。例如,Tomasello和Farrar(1986)采用追踪研究考察15个月大婴儿的联合注意与语言的关系,他们分别拍摄婴儿在15个月大和21个月大时与母亲互动的过程,记录互动过程中母亲与婴儿联合注意的次数,结果发现,婴儿与母亲发生联合注意的次数与婴儿词汇的使用呈正相关,因此,他们认为联合注意影响后期语言的发展。还有研究者考察婴儿理解其他心理状态与语言的关系。Herbert(2011)考察语言对12个月大婴儿和15个月大婴儿意图理解的影响,他们采用模仿任务测量婴儿的意图理解能力。实验者首先向被试呈现3个连续的目标行为动作,第一个动作是取下玩具右边的手套,第二个动作是摇3次手套,并把铃铛放进手套里,第三个是把手套戴回玩偶的右手。在实验者做这3个连续动作时,分为3种条件,第一种条件是在整个动作完成过程没有语言线索,第二种条件是,实验者在完成这些动作时会说“看这个”、“哇”、“你看到了吗”,第三种条件是,实验者在这个过程中会说“看,是个玩偶”、“脱下”、“摇”和“戴上”。结果发现,语言线索能够显著影响被试在模仿任务中的表现,被试在第三种条件下的表现最好,其次是第二种条件,最差的是在没有语言线索条件下的表现。因此,他们认为语言能够影响婴儿对他人意图的理解。上述研究表明,语言与心理理论在婴儿阶段相互影响。在婴儿阶段可能表现为,心理理论的早期发展影响语言的获得,如,联合注意和内隐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等可能会影响语言的发展(Murray et al.,2008),;幼儿在3、4岁左右,他们开始获得表征他人心理状态的符号,这种能力可能反过来影响心理理论的发展,如语言发展促使内隐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为外显错误信念理解能力(Herbert,2011)。
4.

1.2 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近年来,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成为发展心理学的另一个研究热点。执行功能是指对思想或行为有意识地制约(Muller,Liebermann-Finestone,Carpendale,Hammond,& Bibok,2012),它包括计划、工作记忆、心理灵活性和反应抑制等。研究者发现,执行功能迅速发展的时期与心理理论获得的时期相吻合(Carlson,Mandell,& Williams,2004)。
Muller等人(2012)对2岁婴儿进行了一项追踪研究,在婴儿2岁时,采用图片任务、视觉遮挡任务(blocked visual access)和假装理解任务,在图片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只站在木桩前的兔子和站在木桩后的孩子,然后实验者对被试说,“图片上是什么”,被试回答完之后,实验者会告诉被试他想看兔子,如果被试能够立刻将图片转过来给实验者看,那么就认为可以通过任务测试,这一任务主要是用于测量被试能否理解婴儿心理理论的发展:表现和机制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其他人不一定看到他们能够看到的东西。在视觉遮挡任务中,实验者给被试一个玩具,要求被试将玩具给妈妈看,如果被试能够调整自己的姿势,将玩具给妈妈看即算通过此任务,这一任务是用于测量被试能否理解视觉遮挡。在假装理解任务中,给被试老虎和水瓶,实验者首先做出假装行为,如老虎喝水,然后要求被试模仿,这~任务主要用于测量被试对假装的理解。在幼儿3岁时,采用多重愿望任务、多重信念任务、二级水平视觉观点采择任务和错误信念任务测量被试的心理理论能力。在幼儿4岁时,采用意外地点任务和信念情绪任务测量被试的心理理论能力。结果发现,2岁时的心理理论能力与执行功能相关不显著,2岁和3岁时的执行功能分别能够显著预测3岁和4岁时的心理理论能力。然而,Miller(2012)进行的一项追踪研究考察了联合注意和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者采用反应转换、模仿排序等一系列适合婴儿的执行功能测量任务,分别在被试14个月大和18个月大时检测执行功能,采用由母亲填写的早期社会交往量表,分别在被试14个月大和18个月大检测联合注意能力,发现被试14个月时测量的联合注意能力能够显著预测18个月大时的执行功能,因此,他认为早期的联合注意论文导读: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影响,其中他们在2008年采用追踪研究考察这一理由时,分别在婴儿15个月大、24个月大和33个月大时通过图片描述任务测量母亲与被试对话时心理状态术语,在此任务中,向母亲呈现18张图片,要求母亲向婴儿描述图片的内容,记录母亲在描述过程中提及愿望、知识和信念的语言;在被试24个月和33个月时采用情绪情景任务和身
能力会影响后期执行功能的发展。这提示,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心理理论能力和执行功能的关系模式有所差异。
分析上述研究发现,Muller等人(2012)在被试2岁、3岁和4岁时采用的实验任务测量的是不同的心理理论能力,即2岁时测量的是视觉观点采择能力,而3岁和4岁测量的是外显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因此,心理理论的早期发展,如联合注意、简单愿望理解和内隐错误信念理解等影响执行功能的发展(van Hecke et al.,2011),而心理理论后期发展的更高级心理理论能力,如冲突愿望理解、外显错误信念理解等受执行功能的影响(Hughes & Ensor,2007)。

4.2 环境因素

4.

2.1 心理理论与家庭的关系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个体生活在一个大的系统环境中,这些环境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Bronfenbrenner,1979)。个体在婴儿阶段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家庭,因此,家庭环境与婴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引起研究者广泛关注,其中依恋类型与亲子对话质量对婴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已经得到一些研究的支持(Gaffan,Martins,Healy,& Murray,2010;商冲晨,莫书亮,2010)。例如,Meins等人(2011)采用追踪研究考察依恋类型对婴儿联合注意发展的影响,实验者分别在婴儿8个月大和15个月大时考察他们的反应性联合注意和主动性联合注意,在15个月大时考察他们的依恋类型。在反应性联合注意实验中,实验者指着一个物体,观察被试的头或者眼睛是否会随着实验者转向被指的物体。实验者采用陌生情境法考察被试的依恋类型和主动性联合注意。结果发现,依恋类型与反应性联合注意之间相关不显著,而与主动性联合注意相关显著,具体表现在安全型依恋影响婴儿的主动性联合注意,15个月大回避型婴儿表现出更少的主动性联合注意的行为,如“指”、“呈现”和“给”。这一结果表明,婴儿与母亲之问的依恋类型确实会影响婴儿联合注意的发展。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发现亲子对话质量也会影响婴儿心理理论的发展(Symons,Fossum,& Collins,2006)。Taumoepeau和Ruffman(2006,2008)考察了亲子对话质量对婴儿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影响,其中他们在2008年采用追踪研究考察这一理由时,分别在婴儿15个月大、24个月大和33个月大时通过图片描述任务测量母亲与被试对话时心理状态术语,在此任务中,向母亲呈现18张图片,要求母亲向婴儿描述图片的内容,记录母亲在描述过程中提及愿望、知识和信念的语言;在被试24个月和33个月时采用情绪情景任务和身体情绪任务测量被试的情绪理解能力,在情绪情景任务中,被试根据实验者提供的故事情节给故事中的人物赋予相应的情绪,在身体情绪任务中,被试根据图片中人物的身体姿势选择正确的情绪。结果发现,被试15个月时,母亲描述语言中的愿望语言能够预测24个月大婴儿在情绪理解任务上的表现。
以上研究表明,由于婴儿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家庭,他们主要接触的社会成员是抚养者,因此,他们与抚养者之间形成的依恋类型与对话质量会影响婴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4.2.2 心理理论发展与同伴交往的关系婴儿心理理论的发展:表现和机制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