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型初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824 浏览:121114
论文导读:内容包括学习适应理由、情绪理由、常见行为理由、身心疾患、交往情感理由等。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型“范型”一词借用了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范型大型分为三类:(1)形而上学范型,如一组信念、标准和条理化规则等。(2)社会学范型,如公认的科学成就,一套科学习惯
摘 要: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由,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和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是实现教育目标和培养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范型和课程地位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进行了系列研究,旨在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学生也成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在高职院校的学习中,许多学生的心理理由日益突显。主要表现为过分嫉妒、自责、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攻击性、破坏性行为等,有的学生还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理由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高职院校由于其本身还处在转型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高职教育中的一大弱点。目前,通过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以此提高我国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应是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构成的首要成分,缺乏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就无法落实;课程目标又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依据,缺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就会流于盲目,陷于混乱。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应该是教育者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过对所有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心理冲击的适应能力,推动其心理健康发展。详言之,就是认知、情绪、意志、个性、人际关系等各心理内容教育的有机整合,以开发高职大学生身心潜能、完善和提高新一代的合格职业人才应具有的心理素质为目的。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依据课程目标,有目的地选择各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知识体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界定:
1.心理知识技能教育。 面向全体高职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培养学生的心理卫生技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具体包括:
(1)学习心理指导。帮助高职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
(2)情感教育。教会高职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的制约、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体察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
(3)个性教育。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自下而上的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等。
(4)挫折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提高挫折承受力,在心理上形成对挫折心境的适应和对挫折可能带来的伤害的抗拒能力。
(5)人际关系指导。教育高职学生正确认识亲情、师生、同学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互动中各种理由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相互尊重与支持等各项原则。
(6)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指导高职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恋爱心理调适等。
2.心理潜能开发。它主要包括对高职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自我激励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主观能动性。
3.心理行为理由矫正。这是针对有心理或行为理由的高职学生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学习适应理由、情绪理由、常见行为理由、身心疾患、交往情感理由等。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型

“范型”一词借用了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范型大型分为三类:(1)形而上学范型,如一组信念、标准和条理化规则等。(2)社会学范型,如公认的科学成就,一套科学习惯等。(3)人造范型,如教科书或经典著作、类比、格式塔图像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型,归纳为如下三种:
1.学科中心型。 其特征是将课程内容按知识的逻辑结构关系组成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性教育科目或学科。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视知识传授和记忆。学术性作为课程的基本形式,课程易于编制。其组织形态包括心理健康的理论性知识(基本观念、基本原理、逻辑推论)、经验型知识和策略论知识。其功能便于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学会科学思维,因而有利于打好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助于高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心理学理论素养,其缺陷表现为学科建设由于追求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往往较少地与其他相关学科相联系,也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
2.理由中心型。 其特征是围绕一个理由或专题组织考察内容,它转变了学科中心考察按知识的逻辑结构组织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课程组织方式,考察内容的排序(顺序排列)由理由的分类来确定,因而考察结构简洁、紧凑。其功能表现为两点:一是既强调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知识的运用,有助于发展高职学生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二是由于课程内容是以与理由的相关性为基础加以选择的,几乎跨越科目或学科界限,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有利于心理理由的诊断、分析和解决。其缺陷表现为转变了原来的以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组织一门科目的课程组织方式,因而知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课程编制比较困难。
3.活动中心型。其特征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比如心理剧、心理游戏和心理训练等专业性实践活动,使这些活动本身成为一种课程或一个课程单元,目的不是通过活动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而是通过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把彼此割裂的知识技能整合、协调起来,使高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心理理由。其缺陷表现为课程内容比较松散、学习效率不高,不易考核和评估。
以上三种课程范型给我们的启迪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应针对适用范畴突出课程范畴自身存在的缺陷,各种课程范型的融合应贯穿在课程范型建构之中。

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地位

课程地位在这里指的是对“必修课”论文导读:
、“选修课”和“渗透课”的选择,作用重大的课程,“必修课”的资格几乎是无可怀疑的。“选修课”是为适应地区和学校差别以及学习者的需要而设,“渗透课”即是把教育思想、观点、原则和策略渗透到与之相关的课程教学之中。
目前,采取“必修课”的方式在高职院校增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显然条件还不成熟。其一,教学大纲还未形成;其二,教材建设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其三,整个高职必修课教学计划的调整还需要新论证。如果作为“渗透课”开设,意味着将课程内容分解到各有关学科教学之中,从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而言,势必造成知识不系统,结构不清晰,内容不完整,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管理难度。当然,渗透似乎又是课程改革方向,为了将来“渗透”地自然、顺畅,今天还是先把这门课程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开设为好。其实,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路,变换一个角度,一个崭新的天地就在面前——用“必选课”?即不许不选之“选修课”是也——以必选课的身份,占用选修课的课时;或者反过来,用选修课的时间上必选课——这是对“必选课”的解释。